持续多年的积极财政政策,显现出对经济的强劲刺激作用,加上偏于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积极配合,今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逐步扭转了上年增速逐季下滑的势头,出现持续加速增长态势,GDP一季度增长7.6%,二季度增长8.0%,三季度增长8.1%,各项宏观指标正摆脱徘徊不前的局面,呈现出一种联手走强的良好趋势。当前,由扩大内需政策拉动、由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的新一轮景气周期正在逐步形成。
一、居民消费热点类行业拉动工业生产快速增长
今年以来工业生产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居民消费热点类行业带动的。前三季度全国共完成工业增加值2248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2%。电子通信设备制造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生产增长明显加快,在汽车生产高速增长带动下,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生产在高位上继续加快。上述3个行业对全国工业增长的贡献率由9月的31.8%上升为36.7%,这与当前居民消费热点转换的方向是一致的,说明本轮宏观指标转好是有实质性最终需求支撑的,经济增长的基础是坚实的。前三季度消费市场稳定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11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7%,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下降0.8%,物价继续保持低位运行态势。预计今年消费品市场销售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一是以住房、汽车、教育和旅游支出为代表的新一轮消费热点持续升温,将使居民在住房、汽车及相关服务方面的开支增加较快。二是今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收入增长将使居民购买能力不断增强,消费开支相应增加。三是元旦、春节等假日消费也将使市场进入传统的销售旺季,进一步拉动消费增长。
在国债投资的带动下,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前三季度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838亿元,同比增长21.8%,高于上年同期6个百分点。基础设施类投资保持高速增长,1—9月,基础设施类投资5094亿元,增长28.6%。在积极财政政策力度不减的情况下,投资对GDP的拉动作用不会削弱,贡献率有望得到保持。
二、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制造业进一步扩大了我国的出口市场
今年出口形势明显好转,前三季度出口2326亿美元,同比增长19.4%,累计实现贸易顺差200亿美元,同比增加66亿美元。外贸出口的快速增长,主要受加入WTO后出口环境的改善、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制造业务、美元贬值、国际经济复苏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国投资的跨国公司增加了在我国的生产和采购。上半年外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3641亿元,同比增长12.2%,占全国工业增加值25.2%;以外商投资企业税收为主体的涉外税收收入1676.1亿元,占同期全国税收总额的19.9%。1-9月,外商直接投资协议额684亿美元,同比增长38.4%;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96亿美元,增长22.6%,预计全年将突破500亿美元,创出年度实际吸收外商投资的最高水平,外商投资企业的增加带动了出口的增加。我国原来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轻工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趋于下降或增幅低于平均水平,而增加最快的是机电产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这与跨国企业的业务领域是一致的。目前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已有近400家在华投资了2000多个项目,美国排名前500名的公司有一半以上在中国投资,中国已经被纳入跨国公司全球生产和供应链之中。在全球直接投资大幅下挫的形势下,我国实际吸收外商投资大幅增长,外商投资企业增资明显增加,充分说明了生产转移效应的存在。外贸出口的意外好转更是使得我国经济锦上添花。
三、国家实施多年的扩大内需政策的后发力量正逐步显现,国内经济自发增长机制不断增强
近几年通过扩大内需和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有效需求不足和供给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有了很大改善,为我国经济的新一轮快速发展增强了基础条件。我们认为,政府的内需扩张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至少已经在以下两个方面发挥了成效:一是成功地使国内居民完成了消费结构的升级,而这又进一步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两者有形成良性互动的趋势;二是通过近几年国债投资于基础设施、西部大开发、技术改造等项目,为民间投资的跟进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并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为最终民间投资替代政府投资、国内经济实现自主性增长创造了基础条件。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前的经济增长加速不是短期现象,主要是由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长期因素促成的,意味着我国经济正步入新一轮景气循环的上升通道。
预计未来国债投资的力度不会很快减弱,国债投资项目的建设对拉动社会投资有明显积极作用,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的建成拉动了民间客货运输车辆的更新换代,农村电网改造拉动了农民对小型农机具的投资,城市公共设施和道路建设拉动了房地产投资,港口、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促进更是不言而喻。特别可喜的是民间投资开始启动,今年上半年,集体和个人投资分别增长15.8%、19.4%,增幅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7.1、12.9个百分点;集体和个人投资对整体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为23.8%,比去年同期提高8.5个百分点。我国的内需扩张政策,既包括鼓励居民消费,培育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也包括通过国债投资项目改造与城乡居民生活相关的基础设施,为消费升级创造条件。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连续几年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7.5%、5.9%,增幅高于去年同期12、1.7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2965元,同比增长16.5%,大大高于去年同期4.6%的增幅,增速创近年来的新高。经过多年培育和引导,住房、汽车、旅游、通讯、教育等消费热点逐步成熟,今年居民汽车消费迅速增长,上半年汽车销售量达154.4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25.9%。无论从民间投资还是从居民消费看,经过这几年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引导和培育,国内需求正在逐步转旺,经济自发增长的机制大大增强,将为我国经济下一阶段的腾飞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政策环境。
四、成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使通过发挥比较优势获得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源动力成为可能
加入WTO,对我国而言不仅仅意味着挑战,更意味着机遇,可以通过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借助于跨国公司的全球资源和丰富经验,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的优势在于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低成本劳动力优势以及广阔的国内市场,但存在资本短缺、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附加价值低、低档次产品重复建设严重等问题。因而,需要借助跨国公司的技术优势和国际营销网络,完成自身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国际化进程。目前中外企业这种互利互惠的合作正在迈出实质性步伐,跨国公司正在加速向我国转移制造业务,我国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世界资源汇聚地之一。虽然目前大部分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的制造业务都属于技术含量低、适合大规模生产的产品(如消费类电子产品、零部件等),而真正拥有核心技术、高附加价值的产品还未在中国研发和生产,但这也正意味着我国制造业存有大量的发展空间。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和经济的腾飞,都需要有这么一个先熟悉掌握人家的产品、技术和业务流程的阶段,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创新,和这些跨国巨头展开平等竞争。并且高技术产品的研发费用也是相当惊人的,没有一个较长时期的资本积累和技术积累,技术上就不可能有一个质的飞跃和转折,这也是一个谁都无法逾越的阶段。我国企业目前已经逐步纳入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生产体系中,在贸工技的发展道路上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任务,在向更高层次价值链的冲刺中,国民经济本身也将获得新一轮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增长的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