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北区是1996年地级贵港市成立而设立的新区,有贫困人口6.3万人。为使贫困地区尽快实现脱贫致富,港北区财政局与有关部门一起,从财税政策、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增强贫困地区群众的自我脱贫和自我发展能力。到目前,农村贫困人口下降到1.5万人,人均纯收入从不足900元提高到1200元,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的生存条件
港北区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地处山区的中里乡和奇石乡,均属自治区划定的老、少、边、山、穷的贫困乡,人口居住分散,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因此,财政对贫困地区在政策上予以倾斜照顾,每年都安排一定扶贫开发资金,用于农业灌溉、人畜饮水、农田基本建设、医疗防病、计划生育、道路建设、通讯设施建设、农村文化建设等方面,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存条件。一是投入扶贫资金561万元,组织群众开展人畜饮水工程大会战,目前建成三面光水渠32条77.5公里,电灌站7座,灌水坝3座,蓄水池50个,引水工程32处,提水工程11处,打井10口,解决了5.4万人和2.75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被贫困山区群众满意地称之为“民心工程”。二是开展乡村公路大会战,投资950万元建成了贵城——中里——奇石总长33公里的柏油路;投资1140万元,建成了67.3公里的乡村道路,使10个行政村实现村村通路;投资18万元建成奇石乡达开水库码头,解决库区群众交通难问题。三是投资470万元开展电力扶贫,解决了中里、奇石两个乡71个边、远、山、穷村屯2997个农户1.82万人的用电问题。四是投资23.2万元,在中里、奇石乡建成14个广播电视差转台,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受益群众达8428户。五是扶持村级小学危房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教学条件。投资100万元援建奇石乡达开希望小学、六坭村分校希望小学、中里坦阳希望小学以及续建奇石初中实验楼,使这些山区的少年儿童入学难问题得到了进一步解决。六是投资36万元,建成12个村级甲级卫生所,贫困乡镇普遍建立农村合作医疗网络,为“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卫生医疗条件。
二、因地制宜,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经济
一是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重点抓好山区林果业连片开发,在中里、奇石两乡共投入扶贫资金35万元,开发种植麻竹、速生桉、恭城柿、甜笋、八角、玉桂、药材等经济林果6000多亩,种植香菇8000平方米,并发展加工项目5个,有力地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今年又大力发展甘蔗种植10000亩,实现了山区农民增收、财政增税。二是利用山地和水库资源,大力发展畜牧、水产养殖业,在中里和奇石两乡相继建立9个养殖场,养鱼10万尾、养鹅8000只、养羊100只,还在中里乡吉龙村建立起5000头良种猪养殖示范点,发挥“能人带动”作用,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扩大经营规模,发挥辐射作用,带动周边的发展。三是充分利用山区和库区资源优势,开发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如中里乡开发了凉水山矿泉水,并逐步打开了市场;奇石乡开发六乌山矿泉水、达开水库旅游业等等,增加贫困地区农民的收入,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快脱贫的步伐。几年来,港北区共投资158万元扶持了20个贫困行政村兴办集体经济项目;投资270.7万元扶持贫困户项目33个,受益行政村33个,受益户数13728户。
三、实施科技扶贫,注重智力开发
一是开展支教活动,实行智力扶贫。港北区每年有计划、分批次选派教师到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校开展支教活动,不断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文化素质。二是财政部门投入培训经费,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实行科技扶贫。积极推广农村种养实用技术,举办甘蔗、水果、蔬菜种植和禽畜、水产养殖培训班,为贫困地区培养技术带头人。几年来,港北区举办水稻旱育稀植、甘蔗田间管理、水果栽培技术、畜牧、水产养殖等培训班20多期,聘请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农业专家、科技人员下到田间地头给农民授课,参加培训农民达3万人次;向贫困乡村捐赠种养实用技术用书2.8万册,使农民掌握科学种养技术,发展种植和养殖业,帮助贫困地区农民逐步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四、实行政府主导,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
一是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制定相关政策,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引导贫困地区投工投劳,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资金投入力度。二是制订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外商和经济能人到贫困地区投资办企业,带动山区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如引进云南省个旧市红河洲鼎新贸易公司,投资100万万元经营开发达开水库2.8万亩,发展银鱼养殖基地。引进玉林市经济能人到奇石乡,承包2000亩山地种植名贵中药材;引进覃塘区经济能人,投资兴建了中里凉水山矿泉水厂等。三是实行机关事业单位定点扶贫制度。每年都抽调机关干部20多人组成下乡驻点包村工作队,与贫困乡村结成扶持“对子”,为贫困地区“选路子、想法子、送点子”,帮助发展经济。四是广泛宣传,在全社会形成“人人为贫困地区献爱心、送温暖”的舆论氛围,各行各业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参与和支持贫困地区的开发建设。
五、加强领导,落实扶贫工作责任制
港北区党委和政府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实行责任制,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的财政、扶贫办、民委等部门加强联系,协调配合,在项目选择、资金安排和跟踪监督管理上,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和优势,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提高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整体水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财政部门重点加强扶贫资金和项目管理,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一是抓好项目的考察论证、立项和审批工作,选准项目。二是建立档案卡,对贫困村、贫困户及其项目逐个调查,分类登记,建立国家扶贫资金项目监测网络,使项目管理规范化。三是实行扶贫资金“县级财政报账制”的管理办法,确保做到专款专用,及时拨付到项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真正起到“少花钱,多办事;真扶贫,办实事”,防止挪用、挤占扶贫资金的行为。四是切实加强对扶贫资金的检查、监督和审计,对挤占、挪用和贪污扶贫资金的违法、违纪行为,坚决严厉查处,绝不姑息。

安徽省庐江县财政局在开展财政系统政风建设和创建“人民满意的财政所”活动中,组织128名财政干部深入农户,宣传党的农村政策,倾听农民群众对农村税费改革和财政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在工作中加以整改,密切了财政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关系。图为同大乡财政所干部在陈湾村村民汪其明家中仔细询问税费改革各项政策落实情况。
(郭洪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