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98年3月份从事财政工作的。刚一接触财政工作,给我的感觉就是两个字:难和累。财力十分不足,各方面的需求又很大,自己又想把各方面的事情处理得好一些,这就把自己搞得非常难非常累。自己又没有其他方面的爱好,闷了,累了,就看看书。1999年春季的一天,久旱的天终于落雨了,我紧缩的心舒展了许多。突然,我产生了写点什么的想法。于是,就拿起笔来,写一篇《久盼的春雨》。不久,我们的县报发表了,省里的报纸也发表了,各方面的反响还比较大,这就鼓起了我的信心。我就利用工作的间隙读一些东西,也学着写了一些东西。这几年,先后在全国几十家报纸、刊物发表了上百篇文章,我们一家三代四人还合出了一本由陈忠实作序、贾平凹题写书名的散文、小说集《春满花枝》。
我写《一个财政局长的工作手记》这篇文章,完全是一个偶然的事情。我和《美文》杂志的常务副主编穆涛同志相识以后,在几次闲谈中,聊起了保工资的艰辛。穆涛同志听了以后,非常感动。他沉思了好一阵子,突然,提出了要我就这个题材写一篇散文的想法。当时,我一听很惊奇,就说,财政工作也能写进散文里边去?老穆肯定地点了点头。在他的启发下,我就认真地翻了翻我的工作日记。经过反复的思考,就动手写了这篇东西,大约1.2万字。主要是讲述了保工资过程中自己经受的酸甜苦辣。《美文》在2001年9期全文发表以后,没想到在文学圈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部里的几位领导和部办公厅的领导先后阅读并作了批示,全国许多媒体全文转载或摘转。今年6月,该文又获得了全国首届冰心散文大奖,《中国财经报》又全文连载了这篇文章,并且加了一个感情十分真挚的编者按。省、市、县都先后召开了座谈会,许多领导和专家、教授都来参加,并且,给予了比较高的评价。中国散文学会、著名作家陈忠实、著名评论家肖云儒等发来贺信。陈忠实认为这篇文章弥补了当前文学的某种缺失。上海《收获》杂志的程永新副主编甚至认为这是三秦大地上的一个事件,对当前的散文创作有导向的作用。
自从这篇文章发表以后,对我的促进很大,对我们系统的工作促进也很大。我们进一步想办法搞好自己的工作。在各级财政部门的支持下,比较好地做到了几个“保”,受到了各级领导机关的表扬和肯定。我感觉,在搞好财政工作的前提下,看看书,思考思考,有感而发,写一点东西,既是对自己心灵的陶冶,也是对自己素质的提高,很有利于搞好工作。对于领导者来说,更应如此。这样做,对于进一步提高我们财政干部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形象,应该说也是有很大作用的。我们省财政厅的王中新副厅长在我的作品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这样说,我和云奎同志从相识到相知,感觉他在工作、实践当中所思考、归纳、总结的问题,表现了一种文化的潜质,以此自觉地指导工作,这跟他的文化修养是分不开的,而这又恰恰是我们当今社会官场上所缺乏的。我觉得,特别我们是管钱的,更应该把学习和修养放在第一位。因为,社会上隐隐约约总是有一种认识,总认为你们财政人只是业务型干部,只能算算数字,别的吗,就不好说了。言外之意就很明显了。我以为,我们财政干部不是这样的,也不应该被这样认为(那怕只是一小部分人这样认为),而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这种片面的认识。途径是多方面的,学习和写作散文,特别是反映财政工作方面的散文,应该也是一个方面。散文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财政散文只要能够做到见物见人见思想,就一定能够达到与社会沟通的目的,增加社会各方面对我们财政工作的了解和支持,就更加有利于我们搞好自己的工作。当然,我的认识不一定正确,我愿意和大家共同交流。在这方面我也还做得很不够,还要很好地努力。
(作者为陕西省凤翔县财政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