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一样是影响现代经济发展的两大难题。自1997年以来,通货紧缩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顽症,其对经济的杀伤力比通货膨胀有过之而无不及。目前理论界对通货紧缩的成因和标准尚未达成一致看法,各国政府在实践中也没有特别有效的对付通货紧缩的办法和对策。一般意义上的通货紧缩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减少或其增幅滞后于生产增长的幅度,致使市场上对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从而出现物价总水平的下降。但单纯的物价下降并不一定意味出现了通货紧缩,判断经济是否陷入了通货紧缩,需要看价格总水平是否持续下降,持续期至少在半年以上。而从目前我国经济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可以说这个特点已经具备。
一,近段时期我国CPI持续走低,货币供应量增速放缓,通货紧缩迹象非常明显
从宏观层面上看,今年前5个月由于需求不足引发的通货紧缩仍然是我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作为宏观经济先行指标的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在前5个月均大幅走低,1—5月份累计同比下跌5个百分点,无论批发还是零售业,产业上游价格还是下游价格,一、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价格走低成为一种普遍现象。CPI(消费价格指数)在3月份开始掉头向下,4月份达到—1.3%,创下1999年8月以...
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一样是影响现代经济发展的两大难题。自1997年以来,通货紧缩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顽症,其对经济的杀伤力比通货膨胀有过之而无不及。目前理论界对通货紧缩的成因和标准尚未达成一致看法,各国政府在实践中也没有特别有效的对付通货紧缩的办法和对策。一般意义上的通货紧缩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减少或其增幅滞后于生产增长的幅度,致使市场上对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从而出现物价总水平的下降。但单纯的物价下降并不一定意味出现了通货紧缩,判断经济是否陷入了通货紧缩,需要看价格总水平是否持续下降,持续期至少在半年以上。而从目前我国经济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可以说这个特点已经具备。
一,近段时期我国CPI持续走低,货币供应量增速放缓,通货紧缩迹象非常明显
从宏观层面上看,今年前5个月由于需求不足引发的通货紧缩仍然是我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作为宏观经济先行指标的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在前5个月均大幅走低,1—5月份累计同比下跌5个百分点,无论批发还是零售业,产业上游价格还是下游价格,一、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价格走低成为一种普遍现象。CPI(消费价格指数)在3月份开始掉头向下,4月份达到—1.3%,创下1999年8月以来单月最大降幅,5月份达到—1.1%,预计未来几月CPI仍会延续下降趋势。商品零售价格也持续低位运行,一季度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同比下降1.6%,而1—5月份CPI则整体降低0.8个百分点,通货紧缩现象有逐步加剧的趋势。
消费价格的持续走低使实际利率上升,从而对市场利率构成一种下行的压力。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平均利率逐月走低,1—5月分别为2.37%、2.27%、2.22%、2.16%和2.12%,累计为2.24%,比去年同期的2.57%低了0.33个百分点。由于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形成是大宗资金的供给方和需求方集体竞价的结果,其利率走势基本上反映市场的真实情况,并且是其他各类市场化利率形成的基础和参照,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今年以来的逐月走低预示着市场对利率有一种内在的下调要求。我国国民经济在总体上保持较高增速的同时,经济体系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依然没有很好解决,股市低迷及货币流通性严重不足、产业的重复建设、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等都是造成目前通货紧缩的重要原因。从发展趋势看,我国正在迎来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低利率时代”。
二、对我国通货紧缩成因的几种解释
我国的通货紧缩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自身体制性因素的影响。从去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滑坡和美国高科技泡沫的破灭,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溢出”效应,出口的空间被大大压缩,外币贬值更是加剧了这种趋势。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生产过剩和需求不足,成为引发我国通货紧缩的外部诱因。但我国经济固有的非货币因素及体制因素却是根本性原因,外部因素只是放大了这种冲击效应。始于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到目前为止其体制性经济扩张潜力已经基本释放殆尽,而1998年政府为拉动经济较快增长而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起了一定积极作用,但并未有效带动民间投资的快速跟进。没有民间投资的持续和高质量增长,经济是难以健康、快速发展的。目前民间投资已经占社会总投资的1/3,民间投资能否有效启动,已经直接影响到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我国经济的增长。民间投资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紧缩的货币政策,如“软着陆”时期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货币政策取向的未能及时调整及信贷政策对民间投资的歧视性;另外投资者的不良预期所导致的投资意愿不强也是民间投资下降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造成我国通货紧缩进一步深化的最主要因素在于居民消费需求方面。我国居民消费从1997年至2001年持续出现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一直占到了一半以上,且历史上几次居民消费的快速增长如农村消费增加、城市居民家电消费增长等构成了当时经济的增长点。出现居民消费急剧下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预期不佳,这主要是体制方面原因造成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国内企业经营状况的恶化、转轨时期职工下岗压力及住房、医疗、养老保险和教育改革等,加剧了人们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导致即期消费下降,预防性储蓄增加。
我国通货紧缩的根源也在于长期以来实行的高积累政策,而高积累的背后是经济增长的质量不佳和投资效率差。在长期的高积累政策下,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受到压抑,但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一直被过于旺盛的投资需求所掩盖。消费不足导致我国的生产过剩时代过早到来,进而又导致企业效益下滑,投资急剧萎缩,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显现出来并引发通货紧缩。通货紧缩的深层次原因决定了这一压力将是我国经济今后的一个长期矛盾。因此,需要将短期的刺激政策与中期改革目标和长期增长目标协调起来,着眼于提高增长质量和投资效率,从而改变高积累政策。
三、通货紧缩会进一步加剧经济滑坡,甚至引发金融危机,危害极大
长期以来,我们对“通货膨胀”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治办法,但从未碰到过通货紧缩问题,对其危害性也缺乏足够的认识。从目前各种现象判断,我国未来几年都不会具备引起通货膨胀的因素和环境,但却要面对通货紧缩的严峻挑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政府能有效防止通货紧缩的发生,或使通货紧缩趋势逆转。事实上,通货紧缩比通货膨胀更具杀伤力,不仅会进一步加剧经济滑坡,甚至引发严重的金融危机,危害性极大。
通货紧缩总是伴随着经济衰退,并会进一步加剧经济衰退。由于通货紧缩提高了货币的购买力,使人们愿意更多地储蓄,更少地消费和投资,造成有效需求的进一步缩小。而物价的持续下跌使实际利率水平上升,企业生产、投资成本提高,迫使企业减少投资支出,缩减产量,导致利润水平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更不愿意增加雇佣劳动力或提高工资水平,进一步引起消费者对未来的不好预期。于是消费和投资进一步减少,循环往复,形成一种紧缩状况日益严重的恶性循环。衰退会引发紧缩性的力量,资产泡沫的破裂同样也会引发紧缩性的力量。目前的经济衰退、尤其是美国经济的衰退同时具备这两种因素,使全球经济又一次跟随美国经济的走势而运行。美国出现的通货紧缩迹象会加大我国已经存在的紧缩性压力,通货紧缩的风险比任何时刻都严重。
通货紧缩使实际利率上升,货币越来越昂贵,实际上加重了借款人的债务负担,使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从而导致银行形成越来越多的不良资产,严重的会引起银行倒闭、金融体系崩溃。目前我国银行贷款主要对象是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本身就存在负担沉重、效益滑坡问题,而不断走低的物价和严重的需求不足,使国有企业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银行坏账进一步上升。据估计,目前我国银行不良资产率已经超过20%,大大高于国际上通行的银行不良资产率警戒线,银行风险已经不容忽视。同时,通货紧缩使商品和资产价格持续下跌,股票市场节节下滑,负财富效应凸现,加速了企业的破产过程,尤其是资产负债率高的企业更容易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