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1年开始,特别是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安徽省不断加大扶贫攻坚力度,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加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通过20年的扶贫开发,安徽贫困人口从1980年的1000万人,下降到1993年底的360万人,2000年底再降至126万人,其中17个国定贫困县的贫困人口由300万下降到不足100万,贫困发生率由1993年的8.5%下降到2.6%;贫困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92年的15.8‰下降到了10‰以下,适龄儿童辍学率下降到1%;行政村全部实现通电、通邮,95%的行政村通了电话、看上了电视;农村水利设施、人畜饮水、乡村道路等生产生活条件也都有了很大改善。2001年,国家确定的重点贫困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12亿元,比1993年增长近两倍;财政收入达到25.3亿元,比1993年增长两倍多;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3年的587元增加到1436元,增长近两倍。部分贫困县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还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在全省的位置前移。
在长期的财政扶贫开发实践中,我省紧紧围绕开发式扶贫这个主题,努力创新扶贫方式,加强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使用和管理,同时总结了不少适合安徽具体情况的做法和经验。
一、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扶贫方式
我省财政扶贫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六五”期末,针对家庭联产承包制后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实行扶持生产与扶持生活相结合,对农村贫困户给以扶持。第二阶段,主要是“七五”时期,贯彻国家开发式扶贫方针,改单纯救济的扶贫方式为输血与造血、扶贫资金无偿与有偿使用相结合方式,在重点贫困地区开展大规模的面向千家万户的扶贫开发。第三阶段,从1991年起,由于当年安徽遭遇特大洪涝灾害,800万人因灾返贫。面临返贫率高、灾害严重的形势,省委省政府及时作出对沿淮淮北地区实行“重点扶持,综合治理”的决策,在资金、人才、技术、科技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救灾与扶贫相结合,恢复与发展并重,抗灾救灾,重建家园。第四阶段,1994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出台后,特别是响应1996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扶贫到户”号召,我省扶贫开发实行了重大战略调整,实现了由贫困户普遍受益的“区域经济增长”战略,向以减少并消除“绝对贫困人口”的“农户受益”战略转移。在不同发展阶段,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扶贫战略,提高了扶贫效率,加快了贫困地区解决温饱的步伐。
二、多方筹资加大扶贫资金投入
“八七”扶贫攻坚期间,国家以前所未有的投入规模和工作力度,集中了大量资金投入到扶贫开发事业中,对贫困地区进行重点扶持。据统计,1994—2001年,中央对我省累计投入扶贫资金60.76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29.91亿元,信贷扶贫资金30.88亿元;加上省级财政配套4.22亿元,省直有关部门调剂20多亿元,市、县配套2亿元,8年间共计投入扶贫资金87亿元,平均每年超过10亿元,年均增长9.2%。此外,皖西南农业综合开发及霍山外资扶贫项目还利用外资约合人民币3.2亿元。
三、抓主要矛盾集中力量扶贫攻坚
随着扶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深入,在“八七”扶贫攻坚的后期,我省贫困人口逐步向深山区、库区(简称“两区”)收缩,“两区”的贫困人口比重日益加大,至1998年底“两区”还有40万人未解决温饱问题。由于“两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自然环境恶劣,人口素质低,贫困程度深,“两区”成为全省扶贫攻坚战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为此,省委、省政府及时作出“集中力量、攥紧拳头,决心用两年的时间,基本解决深山区、库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的决策,每年筹集财政扶贫资金1亿多元,加大“两区”投入。采取签订目标责任状、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书记县长不调动、取消达标升级活动等措施,全力扶贫攻坚。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如期实现了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目标。
针对我省江淮分水岭地区干旱缺水,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的实际情况,省委王太华书记实地调研后,提出“把水留住,把树种上”的口号,省财政每年预算安排3500万元,专项用于江淮分水岭干旱缺水地区的挖塘打井,植树造林。经过5年的实施,江淮分水岭地区干旱缺水情况大为缓解,生态环境大为改善,贫困人口脱贫步伐大为加快。
四、组织动员和利用社会力量合力扶贫
从省级干部做起,定点联系贫困县,坚持深入基层,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省直31个部门分别牵头,协同192个省直单位、高等院校、大中型企业等参加定点扶贫工作。省委、省政府还建立机关干部联系贫困户的制度,从2002年起,省直各部门从厅级干部到一般干部,都要联系贫困户结对帮扶。省财政厅的干部2002年在潜山、岳西、太湖三县各选择了100户特困户作为帮扶脱贫对象,通过看、访、听等形式,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建立基本情况档案,与帮扶对象一起商量脱贫致富的办法,通过帮助成立相应的公司或企业,具体实施和带动特困户脱贫。妇联、共青团、工商联等也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投身到扶贫开发工作中去。各市、县也广泛开展了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帮扶,“一对一”、“一帮一”,“攀穷亲”、“献爱心”,每年约万名干部深入扶贫第一线。全国政协办公厅、国家计委、国家开发银行、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等12个部委定点联系我省17个贫困县,给资金、上项目、传信息、引人才、送技术、输劳务,积极帮助我省扶贫脱困。
五、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本着“扶钱扶物,更重要的是要建设一个好支部”;“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的思路,从1994年开始,我省重点抓了4435个后进村党支部的整顿工作,对不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支部书记进行调整。与此同时,结合文化扶贫,在岳西县开展了贫困村村委会“竞选组阁制”试点,村委会主任实行民主竞选,村委会由村委会主任“组阁”,使该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从2001年开始,由省委组织部牵头,从市、县两级机关和事业单位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村、后进村任村支书,三年一批。省财政从预算和财政扶贫资金中共安排1.2亿元,每个下派干部带资4万元,根据扶贫开发需要,结合当地实际,用于发展村级经济,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目前,首批3000名下派村支书赴基层任职已近二年,效果十分明显,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六、创新扶贫到户的有效形式
安徽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差异较大,脱贫致富的途径也不尽相同。在多年的扶贫开发实践中,全省上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进村入户的扶贫方式。一是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开展了小额信贷扶贫,通过妇联实施“妇女连环脱贫”,几年来累计投入信贷资金1.2亿元,资金到户率高,还款率高,项目成功率高。舒城县晓天镇和睦村利用小额信贷带动407户、1700多贫困群众发展食用菌生产,仅此一项,人均收入1000多元。二是实物扶贫。如利辛县利用科技扶贫项目资金,购买良种黄牛进行繁育,种黄牛发放给特困户饲养,并向特困户提供饲养技术,统一配种,繁育的小牛收入归特困户,基本解决了特困户的收入来源问题。三是实施异地开发。太湖县开展移民搬迁试点,把难以脱困的深山区贫困农户转移到山外,让出耕地,以增加尚未移出农户的生产资料,提高人均占有量。两年中投入4000多万元,搬迁2000多户1万多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四是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实施开发式扶贫。阜阳市从2001年开始实施“十万农户养百万头猪、十万头牛”的扶贫工程。该市依托安徽福润肉类加工有限公司,从引进原种猪、牛入手,普及优良品种,利用财政扶贫资金和公司对农户扶贫贷款承担贴息等方式,在阜南、临泉、颖上三个重点贫困县支持贫困农户扩大养猪或养牛的规模,力争在3—5年内覆盖60个乡镇、300个行政村,年产商品猪100万头以上,使10万贫困农户脱贫致富。五是对贫困农民进行劳务技能培训,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增加了农民收入,有些还成为掌握脱贫技术的致富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