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财政信息化建设是我省财政改革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技术保障。近年来,我们根据财政改革需要,在全省财政系统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经过不懈努力,建成了数据、音频、视频“三网合一”纵横交错的省市县三级财政广域网,开发了《预算编审支持系统》、《预算指标管理系统》、《工资监控管理信息系统》等软件,实现了财政业务网上运行和数据信息的共享与交流,锻造了一支业务精、能打硬仗的专业技术队伍。信息技术成功切入财政核心业务,使理财方式和理财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一、抓硬件,组织建设了一个覆盖面广、纵横交错的财政广域网络
从1999年开始,我们根据财政改革需要,紧密结合财政业务实际,构建了全省财政综合业务网络。目前,省市县三级网络全部物理联通,正向高性能、深层次推进,网络建设的快速发展为财政改革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一是建设省市两级财政综合业务网,信息化建设驶入快车道。从1999年开始,我们进行了全省财政综合业务网络建设。本着超前、实用的原则,1999年12月建成了省市两级财政广域网,首先实现了网上视频和数据传输业务,当年全省财政工作会议通过网络成功召开,成为我省第一个在网上召开的大型会...
财政信息化建设是我省财政改革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技术保障。近年来,我们根据财政改革需要,在全省财政系统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经过不懈努力,建成了数据、音频、视频“三网合一”纵横交错的省市县三级财政广域网,开发了《预算编审支持系统》、《预算指标管理系统》、《工资监控管理信息系统》等软件,实现了财政业务网上运行和数据信息的共享与交流,锻造了一支业务精、能打硬仗的专业技术队伍。信息技术成功切入财政核心业务,使理财方式和理财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一、抓硬件,组织建设了一个覆盖面广、纵横交错的财政广域网络
从1999年开始,我们根据财政改革需要,紧密结合财政业务实际,构建了全省财政综合业务网络。目前,省市县三级网络全部物理联通,正向高性能、深层次推进,网络建设的快速发展为财政改革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一是建设省市两级财政综合业务网,信息化建设驶入快车道。从1999年开始,我们进行了全省财政综合业务网络建设。本着超前、实用的原则,1999年12月建成了省市两级财政广域网,首先实现了网上视频和数据传输业务,当年全省财政工作会议通过网络成功召开,成为我省第一个在网上召开的大型会议。2000年6月,在省市两级财政广域网上开通了音频传输业务,IP电话也正式开通,至此,省市两级数据、音频、视频“三网合一”的高性能网络初步建成,在全国开创了先例,为实现全省财政系统办公自动化、财政业务处理网络化、各种经济信息共享和交流现代化提供了基础保证,并为全省财政业务网络向县级延伸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是建设县级网络,为工资专户管理、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改革向县级推进奠定基础。配合市县财政改革,2002年年初我们完成了全省149个县区的局域网建设,实现了省市县三级网络互联,其中部分县还开通了音频和视频业务。我们计划用今明两年的时间对省市县三级网络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功能扩充,力争2003年上半年在市县全部开通电视会议和IP电话系统,实现省市县三级音频、视频和数据“三网合一”。
三是建设财政专门业务网络,为财政管理现代化创造条件。按照建立纵横交错的财政综合业务网络的总体思路,以全省财政广域网为主干,建成了连接各省直部门的省直预算网,连接人事、编办、人行的人事工资监控网和社会保障网等横向业务网络,对促进不同经济部门经济数据的共享和交流,更好地发挥公共财政职能,起到了基础保障作用。
二、抓软件,推动信息技术成功应用于财政核心业务
一是抓财政业务软件开发。几年来,通过引进技术,引进人才,按照先保重点,逐步完善的开发思路,信息中心和业务处室密切配合,成功地开发了《预算编审支持系统》、《预算指标管理系统》、《总预算会计系统》、《财政集中支付系统》、《工资集中发放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国有企业资本金保值增值系统》、《财会信息数据库管理及查询系统》、《省直社保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等软件,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涵盖主要财政业务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二是抓财政业务软件应用与推广。《预算编审支持系统》是我省独立开发和应用的第一个大型财政业务软件,该系统按照预算编制改革的总体要求,通过对各部门报送的部门基础资料和部门预算建议计划进行审核,形成作为预算编制的部门基础资料库,并通过套用预算标准定额库、政策法规库,编制出各部门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综合预算。该系统的应用规范了预算编制方法,提高了预算编制质量,实现了对预算内外财力的统筹安排,促进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目前,该系统已在省市两级和大部分的县推广应用,今年内将在省市县三级全部推开。《预算指标管理系统》是通过建立全省统一的预算指标数据库,实现对全省预算资金分配、核对和汇总的实时动态管理和总预算指标执行情况的即时查询和分析。该系统包括指标管理和拨款处理两部分,其中指标管理部分的核心是建立指标管理数据库,该数据库一方面反映年初由预算支持系统转入的部门预算数,另一方面反映年中预算追加(减)、科目调剂和上级转移支付的指标数,从而实现对全省预算总指标的控制,平时根据年度批准的预算,按月或项目进度核拨经费,减少指标。该系统是整个财政业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实现了与预算编审软件、总预算会计软件、非税收入管理软件、工资银行化发放软件和集中支付软件的数据共享与整合。目前已在我厅预算处、国库处、教科文处、行政政法处等近十个主要业务处室推广使用。该系统的使用不仅规范了拨款业务,减少了人为随意性,强化了财政对部门用款的约束性,而且加快了拨款进度,实现了对全省预算资金分配、使用等情况的管理和监督,大大提高了拨款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推动了预算改革的不断深化。为了解决公教人员尤其是县乡公教人员工资发放问题,及时掌握各项财政工资政策执行情况,方便对全省工资发放情况的检查监督,今年我们和人事厅、编办、人行等部门合作,开发完成了《人事编制、工资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通过横向联通财政、人事、编制、人行国库,纵向联通省、市、县三级的财政业务网络,实现对财政供养人员工资发放情况的监控和管理。该系统包括人员编制、国库专户和收支监控三部分,每月根据人事部门核准录入的人员工资信息、编制部门核准录入的单位编制信息核准每月应发工资数,财政部门按核准的工资数发放,并通过人行国库反映的财政收支情况,监督各级财政部门是否贯彻了优先保工资支出原则,是否存在欠发工资现象,并找出欠发的原因,从而在源头上实现对工资发放的实时监控。目前,该套系统已在省市县全面推广应用。
三、抓信息,信息网站成为财政工作的助手
自1999年我国启动政府上网工程以来,各级政府部门相继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办公自动化工作的开展,但政府上网多停留在“占地”、“露面”的阶段,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我们针对政府上网的经验和教训,结合财政部门的自身特点,确定了“以内网信息网站为依托,内外网站共建,重点发展内网网站”的建设思路。几年来,信息网站紧密结合财政业务需求,开发并发布了大量分类科学、精练实用的动态“活”信息,注重研究挖掘经济热点、难点问题和历史资料的积累,努力提高网站技术含量,并通过视频点播、在线广播等多种方式,增强网站的交互性。目前,河北财政信息网站的信息总量已超过800G,日平均访问次数达到3000多次,成为联结全省各级财政部门的桥梁和枢纽,成为宣传财政政策,指导财政工作的窗口。
四、抓队伍,全省财政系统计算机应用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抓好信息中心骨干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研发水平。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系统维护、软件开发等高层次的培训。通过与高校合作举办计算机硕士研究生班,与美国马里兰大学互派技术人员,培养具有较高水平、掌握最新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二是突出实用性、普及性,抓好全员培训。开展经常性的计算机应用、网络基础知识、办公软件和财政业务软件使用培训,以及业务处室部分人员网络高级应用、编程基本知识、网页制作、图片处理等较高层次培训。使各处室都有了自己的网页维护员、设备检修员和软件指导员,使信息化工作在业务处室做到了推得开,用得好。通过举办市县级培训班、以会代训、在财政信息网站上开辟培训专栏等多种形式,为市县财政干部提供方便快捷的学习途径,使全省财政系统干部职工的微机应用水平和整体素质得到较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