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了适应财政体制及企业产权结构的变化,加强国有企业资产与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北京市宣武区财政局探索出了一条出资者资产与财务管理的新途径——弱化财政对企业的社会管理者身份,强化出资者职能;变管理所有企业为管理国有资产授权公司;变以拨款、检查费用为手段,以监缴税收为目的的工作方式为以财务管理为切入点,以产权管理为手段,以保值增值为目标的工作方法;相应制定出资人的资产财务管理制度,使财政从一般竞争性领域和企业的经营性发展项目中退出,改变大包大揽的做法,集中资金保证社会公共支出的需要。
一、明确出资主体,建立出资人制度
1999年之前,宣武区财政局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对区属全民所有制企业行使财务管理职能。为了适应政企分开及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宣武区政府以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为突破口,将全区122家小企业授予4家经营公司管理,并明确区政府是经营公司的投资主体,行使所有权,授权经营公司是所属企业的投资主体,对权属企业行使所有权。区财政局代表政府对所有企业进行了资产核实,重新界定所有权和占有使用权,从而理顺了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的政府与企业的组织体系和财务关系,保障了出资者的财务资产管理职能的履行。
国有企业授权经营体制建立后,针对国有资本分散、国有资产出资人不明确,资产运营效益差、国有投资回报率低、国有资产被随意处置等问题,区财政按照加强资本投入、营运、监管、收益、考核管理这条主线,初步构建了企业资产与财务管理制度框架。先后制定了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规范出资人行为的制度、约束激励及奖励制度以及内部监督制度等,为出资人行使出资者权力提供了依据,强化了所有者的资产、财务监管,建立了一套出资人的产权管理和约束机制。
随着出资人制度的建立,原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对企业的管理方式显然已不适应新体制的要求。根据重新定位后的管理职能,宣武区财政局对原财政管理企业的行政审批行为进行了清理,将其中带有计划经济色彩、不符合出资人资产财务管理职能的审批行为予以取消。据统计,清理前,财政对企业资产财务的审批事项有十几项,清理后,仅保留了5项。
二、服务授权经营,加强财务监管
新的资产运营监管体制建立后,财政不再去管理企业的资产财务,仅对授权经营公司进行管理。按照管好所有权、放开经营权、行使宏观调控权的思路,对授权经营公司实施财务资产监管。
1.进行保值增值考核。根据区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办法》对授权公司实施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于每年年初根据各公司的实际情况核定指标基数,由区领导与公司法人签定资产经营责任书,年度终了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主要经营者年薪挂钩,超额完成任务的予以奖励,完不成任务的扣减年薪。经过2000—2001两年度的试运行,取得了良好效果。为了促进各公司保值增值,我们还将经营费用规模的控制与年终保值增值考核挂钩,当运营费用超支时,即使完成了保值增值指标,其奖励也不能兑现。为保证考核的真实性、准确性,严防造假行为,规定凡是在审计、财务检查中发现上年度保值增值考核结果不真实的,一律在下年度考核中扣回已发奖励。
2.实行收益上缴。根据区定《国有资产收益收缴办法》,在授权公司中征收国有资产收益。收益收缴的范围、收缴机构和监缴机构及具体的收缴程序是:授权公司的国有资产投资所形成的收益、国有企业产权转让收入、有限责任公司国家股转让收入、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家作为出资者按出资比例分取的红利等全部列入国有资产收益收缴范围;由政府授权的国有资产运营机构负责对收益确认后收缴,按季度上缴国库,并于年终汇算清缴;财政部门负责收益的监缴。自1999年试行这一办法以来,全区共收取国有资产收益4400万元,其中国有股分红1400万元,国有产权转让收入3000万元。
3.加强日常监管。一是对外投资的监管。凡对外投资在200万元以上的,要由财政局在调查分析、审核、提出初步意见后,报区政府批准。据统计,近两年共发生对外投资项目7项,批准5项,驳回2项。二是对资产买断重组的监管。1999—2001年全区共有79户国有企业进行了买断、重组。对每一户企业的资产买断、重组,区财政都按照资产财务管理的政策要求,规范其行为。比如,协助企业开展清查盘点,编制财产清册和债权债务清单;严格认定损失原因和程度,按政策予以处理,资产处置要经过财政局批准,2001年共批准了39户,1788万元,对资产进行评估,以评估价作为买断资产的基价等等。
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宣武区财政已形成了以出资人管理制度为中心的企业资产、财务管理框架。截至2001年底,全区国有资产在原国有企业中有序退出13235万元,国有资产吸收其他社会资本近2亿元;国有资产存量持续增长,近两年平均每年增长4.5%。预计2002年,商业零售、饮食服务、修理等行业的国有资产将全部退出,房地产、建筑开发行业的国有资产也将逐步退出,但在公益性基础设施领域,国有企业仍将维持独资地位。下一步,要继续加大改革、调整力度,盘活存量资产,对竞争性领域、低效领域,国有资产要继续退出;要将资产财务管理与结构调整相结合,通过抓资产财务管理,有效地调整企业结构、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要将资产财务管理与抓大放小相结合,促使资本从小企业、劣势企业向大企业和优势企业集中,提高企业的资本规模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