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4年来,我国实行扩大内需的政策,增发长期建设国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重要因素,并通过投资扩张带动关联产业的投资与消费,促使相关企业效益回升、就业增加,并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未来经济向好的预期和信心,对防止我国经济在不利外部环境下的加速下滑,发挥了极强的“杠杆作用”,成为我国经济自主增长的微观基础和助推器。
国债投资直接创造了数百万个就业机会,有力地保证了税源的稳定增长,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功不可没
1998年国债项目投资带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该年GDP增长率为7.8%,就业弹性系数为0.066,由国债投资创造的就业岗位为69万个;1999年就业弹性系数为0.127,国债投资带动经济增长2个百分点,由国债投资创造的就业岗位为178万个;2000年国债投资带动经济增长1.7个百分点,就业弹性系数为0.1,由国债投资创造的就业岗位为120万个;2001年以拉动经济增长1.8个百分点,就业弹性系数0.1计算,新创造就业岗位为128万个;四年国债投资累计创造就业岗位约500万个,约占同期新增就业岗位数的23.9%,对就业的增加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国债投资的带动下,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运行质量和效...
近4年来,我国实行扩大内需的政策,增发长期建设国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重要因素,并通过投资扩张带动关联产业的投资与消费,促使相关企业效益回升、就业增加,并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未来经济向好的预期和信心,对防止我国经济在不利外部环境下的加速下滑,发挥了极强的“杠杆作用”,成为我国经济自主增长的微观基础和助推器。
国债投资直接创造了数百万个就业机会,有力地保证了税源的稳定增长,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功不可没
1998年国债项目投资带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该年GDP增长率为7.8%,就业弹性系数为0.066,由国债投资创造的就业岗位为69万个;1999年就业弹性系数为0.127,国债投资带动经济增长2个百分点,由国债投资创造的就业岗位为178万个;2000年国债投资带动经济增长1.7个百分点,就业弹性系数为0.1,由国债投资创造的就业岗位为120万个;2001年以拉动经济增长1.8个百分点,就业弹性系数0.1计算,新创造就业岗位为128万个;四年国债投资累计创造就业岗位约500万个,约占同期新增就业岗位数的23.9%,对就业的增加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国债投资的带动下,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有力地保证了税源的稳定增加。据统计,1998年至2000年,我国税收收入年均增长15.2%。这些成绩与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有着密切关系,税收增长中有一半的因素是经济增长所带动的。积极财政政策通过国债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微观经济运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硬件环境的同时,还通过国债资金的直接投入、税收政策调节等措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支持了一些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带动了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大幅度增长。同时,在国债投资安排中,国家加大了向中西部倾斜的力度,为中西部地区发展经济、增加税源创造了条件。
国债投资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大量吸纳城乡就业人口,使积极财政政策效应充分显现
国债投资不仅不会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而且是启动民间投资的必要条件。因为国债投资项目一般用于为社会提供非竞争性、非排它性的公共物品和基础设施,这些项目投入巨大、建设周期长、风险高、回报低,一般民间企业很少愿意涉足,但这些项目又是社会发展、经济增长所必需的,可以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市场环境,进而增强民间资本投资的信心和意愿。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4年来,国债投资对于扩大投资需求、防止经济增长率下滑发挥了重大作用,这也是为启动民间投资创造了有利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投资的扩张或收缩,对于经济增长、就业和总需求的扩张或收缩存在一种乘数效应。例如,1989年投资仅比1988年减少343.4亿元,但由于连锁反应却使总需求减少1000亿元以上,致使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下跌了7.2个百分点。近三年来国债投资及配套资金的投入,对防止经济增长速度的大幅度下滑是功不可没的。我们运用计量经济模型所作的政策仿真测算,如果1998、1999两年没有2100亿元国债投资及其所带动的4200多亿元银行贷款和自筹资金的投入,GDP增长率就分别只有6.3%和4.5%左右。那样,有效需求不足、价格总水平下降、通货紧缩趋势将会严重得多,民间投资受经济景气和市场环境恶化的影响,不仅不可能启动,而且会进一步下降。
民间投资的扩张,对于促进投资需求回升、拉动经济增长都将发挥重要作用,可以放大国债投资对促进就业增长的作用。近几年来,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吸纳农村新增劳动力和城镇下岗职工的主体。1999年城镇从业人员21014万人,比上年增加336万人,其中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3940万人,比上年增加708万人,比城镇新增从业人员还多372万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新增564万人,通过多种途径有492万人实现再就业,其中相当一部分包括在城镇私营个体新增从业人员之中。
国债投资促进企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布局优化,投资领域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增强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
近几年的国债投资主要集中于两大产业领域:一是水利、交通、粮库、环保设施、城市市政设施和农村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领域,这些项目均属于高就业率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其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贡献一共只有7个百分点,根据总体就业弹性系数匡算只创造了500万个工作岗位,但考虑到国债投资的产业特点和结构性因素,国债投资实际创造的就业岗位数量将远高于上述估计数。二是企业技术改造、支持西部开发及教育、科研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领域。4年来,我国利用国债资金实施了一大批技术改造、高科技产业化、装备国产化项目。通过对880个技术改造项目进行贴息,调动了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增强了银行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支持的信心和贷款力度,启动了一批对结构调整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安排了一批可大量替代进口、扩大出口的项目,也有力地配合了国有企业改革工作。截至目前,85%以上的国债技术改造项目已经开工建设,部分项目已竣工投产,大部分项目在2001年底前建成。重点支持的高科技产业化项目、新材料专项、信息网络专项和一批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均已取得较大进展。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力度的加强,一方面直接促进相关技术及装备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通过技改调整产品结构和提升科技含量,改善供给,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和获利能力。这两方面因素都会促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就业。
国债投资向西部地区倾斜,有利于完善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市场环境,使东、中西部地区形成“双赢”局面,将从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后劲
我国中部和西部交通落后,市政基础设施和工业设施都亟待进一步完善,因此,在安排国债投资时,注重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去年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东部地区,有力促进了这些地区生产力布局调整和优化,加快了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西部大开发迈出实质性步伐。4年来,国家每年安排西部地区的国债投资均占当年国债投资比例的1/3以上。2001年安排西部地区国债投资的比重超过40%。在这些国债投资中,重点安排了西部地区铁路项目和机场建设,初步形成了以昆明、成都、西安、兰州、乌鲁木齐为中心的支线航空网络,启动了西部8条公路干线和州通县沥青道路建设;建设了一批西部中心城市环保基础设施项目,长江上中游地区、黄河上中游地区、“三北”风沙区和草原区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全面展开,中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顺利推进,完成退耕还林还草1526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种草1362万亩;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青海钾肥等西部地区重大工程进展顺利。
国债投资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由于中西部地区较低的工资水平和经济实力,同样规模的投资增幅可望创造更多数量的就业岗位,更有力地拉动经济增长,充分发挥国债投资的比较效应。西部地区投资环境的改善,就业增加和消费上升,又可以吸引东部地区的企业到西部投资设厂,更多地雇佣当地劳动力,促进当地就业率的提高。对东部地区企业而言,西部大市场的开发既为企业过剩的生产能力找到了一条出路,又有利于提高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同样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以说,国债投资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导致了一种“双赢”结局,必将从投资、消费等各个方面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