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位于重庆中心城区。5年来,渝中区市政建设快速推进,城区面貌显著变化,城市形象快速提升,带动了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较快发展。在城市建设中渝中区财政部门积极筹集资金,严格管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走出了一条以区级财政为依托,加快城市建设发展的新路子。
一、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集中财力办大事
为改善投资环境,发挥主城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优势,渝中区立足规划,突出重点,集中财力,加快城区建设。据统计,1997年到2001年5年间,渝中区区级财政共计直接投入4亿元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区环境整治。为确保城区建设资金逐年增长,区财政调整支出结构,严格控制人员经费,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经费实行定员定额管理,把“吃饭”钱控制在一定额度内,使财政投入城区建设的资金以年平均58%的速度递增,大大高于同期财政收入的增幅。每年区级新增财力除用于政策性增资、教育科技等法定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外全部用于城市建设。到2001年,城市建设投入占区级财力的比重从1997年的4%提高到20%。解放碑步行街建设是重庆直辖后渝中区第一个重点工程,该工程地处重庆最繁华的都市商贸中心,渝中区财政全力筹集财政资金1200万元,确保了商业步行街在4个月内建成开放。1998年,渝中区财政又组织近1.3亿元资金,仅用10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江总书记题名的朝天门广场的建设。
二、强化预算外资金管理,提高建设性支出的比重
预算外资金是财政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渝中区财政加强对预算外资金使用的管理,通过实施部门预算,将预算外资金纳入财政综合管理,成为建设资金的重要补充。每年区政府集中全区预算外资金收入的10%统筹安排,主要用于全区环境整治、绿化建设、背街小巷道路改造、城市管理综合整治等方面。在实施项目建设中,实行财政安排部分资金、主管部门配套部分资金的办法。到2001年,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支出占全区预算外支出的比例达到50%。5年来,渝中区通过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弥补城市建设资金的不足,综合整治和建设街道支干线50余条,拆除违法建筑40余万平方米。
三、引入市场运作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
城市建设资金投入总量大,仅靠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渝中区以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为依托,整合国有资产存量资源,多渠道筹集了大量建设资金,有效缓解了财政建设资金供需矛盾。同时,项目的实施采用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快资金周转,滚动发展,减少财政投入规模,缓解财政压力。洪岩洞传统民居风貌区的危旧房改造项目,通过财政举债先期投入,完成土地整治后招标拍卖的方式,将项目转由企业运作,财政全部收回前期投入2000多万元,大大降低了财政对危旧房改造工程的投入成本,加快了财政资金投入频率,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积极配合实施城市整体发展规划,改善城区面貌
渝中区充分利用主城区“窗口”地位和“集散辐射”功能,积极引进资金。如在解放碑步行街、朝天门广场、临江门环境综合整治等区级重点工程建设中,30%的资金是通过积极争取引进的。此外,为了配合全市重点工程建设,渝中区先后投资完成了嘉陵江滨江路、黄花园大桥、石黄隧道、石板坡立交、菜元坝火车站广场、人民广场、上清寺立交桥等大型项目建设,城市轻轨交通线、污水截流、三峡博物馆等项目正在建设之中,刺激和拉动了城区建设的步伐,改善了城区面貌。
五、加强城市建设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在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的同时,渝中区财政部门积极探索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的新路子,加强对工程预(决)算的审查,强化事前控制,有效地提高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他们着重抓基建项目预算的审查,严格控制投资规模,凡是财政性投资的基本建设项目,都要委托中介机构对预算进行审查,以此作为财政部门安排预算和拨款的依据。5年来,他们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20多个项目进行了预(决)算审查,平均投资额审减比例高达17%,个别项目达到了35%,力求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有效地杜绝了“胡子工程”、“钓鱼工程”。对重点项目实施会计委派制,成立了会计委派中心,凡财政性资金投资在300万元以上的基建项目,都实行会计委派制,加强对建设资金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积极参与建设项目管理的具体工作,规范了基建资金管理程序,节约了工程总投资,取得显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