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原区是200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吉安撤地设市后新设立的县级行政区,总人口18.25万人,财政供养人员4000多人,年财政收入不足3000万元,财政运转压力大。为营造新区发展的体制优势,区委、区政府对国库分散收支模式进行了改革,推行以会计统配、预算统编、国库统付、采购统办、工资统发为主要内容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成立会计中心,实行会计统配。从2001年1月18日起,对区直61个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按“两建立、三不变、四集中”的模式运转。“两建立”是指建立会计中心,会计中心在商业银行只开设一个账户,各单位在会计中心开设分户;中心内部建立票据审核、内部控制、岗位职责等9项制度。“三不变”是指核算单位不变、各单位财政收支自主权不变、预算安排的资金使用权不变。“四集中”是指会计中心集中办理资金结算、集中进行会计核算、集中办理收费业务、集中管理会计档案。
2.改革预算编制,实行预算统编。在编制青原区第一年预算的过程中,突出三个方面:一是细,深入基层,到乡、村、组调查税源,掌握第一手资料,摸准情况,做细方案,明确收入目标和支出盘子。二是全,试行预算统编,不分预算内外,统一编制综合预算。各行政事业单位收入全额上缴财政,支出由财政根据各单位人员定编及事业发展需要列入预算,按照进度核拨经费,各单位在财政核定的预算指标内安排各项支出。三是硬,动用机动财力的总额不突破当年安排的预备费和超收的财力,并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5万元以上的支出提交区政府常务会研究决定,财政部门根据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安排支出。
3.改革收支方式,实行国库统付。各职能部门的所有财政性资金,属预算内的直达国库;属预算外的直达财政专户。所有执收执罚单位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性收款全面实行收缴、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不允许单独开设账户,并在银行缴款处设立罚没收入监督电话,接受社会监督,确保“收入一个袋子”,构筑起财政资金高效运行的“直通车”和“安全网”。支出不再由财政将预算资金层层下拨到各单位,只向其下达年度预算指标,除小额零星开支由各单位备用金支付外,其他支出直达供应商或服务单位,确保“支出一个口子”。
4.坚持“三权分离”,实行采购统办。区政府采购实行“三权分离”的办法:采购物品的使用权在各单位,资金核拨和采购项目的审批权在财政,具体采购权在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将采购管理机构与执行机构分离,避免了财政部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采购范围涉及车辆、办公设备、教学医疗仪器、车辆保险、大型会议等多项物品和服务。在具体采购中,凡单位价格在1000元以上的商品或等值的服务,以及单位价格虽在1000元以下,但当年需要量在1000元以上的同类物品或等值的服务,机关事务服务中心都要以向社会公开招标的形式进行采购,监察、审计等部门进行全过程监督,防止“暗箱操作”。区会计中心严格按政府采购制度的规定把关,违反规定的一律不予报销。
5.理顺分配关系,实行工资统发。一是对区直各单位所有津补贴发放范围和标准进行了全面调查和清理,按照“同级公务员享受同级待遇”的原则,对14种保留津补贴的发放标准、享受范围、开支渠道作了明确规定,各单位即使有钱也不能超范围、超标准发放,对没有收入来源的单位,财政也要保证其必要的津补贴发放。二是确保干部、教师工资发放。从2001年6月开始,区直各行政事业单位的工资由银行统发。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之后,各单位的支出报销由中心实行整体控制,在确保干部职工工资发放之后,再报销公务、业务经费,对各单位的创收首先用于弥补干部职工各项津补贴的不足。
通过一年的实践,青原区推行的“收支直达,财务统管”的财政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所有财政管理单位做到了“收费不收钱,花钱不见钱”,确保了资金的使用效益,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具体成效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支持了机构改革。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后,机构的设置、职能的划分、人员的配备,直接与财政收支挂钩,避免了过去机构虚设、人员超编的现象,达到“精简、效能、统一”的目的。另外,实行单一账户后,把单位预算内外资金真正统筹起来,使有限的财力更好地用来保工资、保稳定、保运转、真正做到了少花钱,多办事。
2.有效地提高了会计工作质量。由于会计中心的人员属财政编制,从根本上解决了会计与原所在单位存在依附关系、难于履行监督职能的问题。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以后,区直各单位的资金存量、流向等都处在财政监控之中,会计中心人员办理结算时,能独立行使核算和监督职能,严格执行《会计法》有关规定,使财政监督环节前移,有效防范了会计信息失真、数字不实、做账外账的现象。中心自运作以来,从规范原始凭证入手,对支出不合理、费用超标准、凭证不规范等180余笔支出不予报销,避免了不合理开支85万多元,真正起到了会计服务与监督的双重作用。同时,会计中心现有9位工作人员承担了区直61个单位的财会业务,减少了会计岗位52个,按人均开支1万元计算,仅此一项全年可节约财政资金52万元。
3.降低了行政运行成本。一年来,区直各单位共采购各类汽车23辆、计算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34台(套),桌椅、档案柜等办公用具401件(套)、空调等设备43台,采购支出345.9万元,较市场价节省36万元,节约率为10.6%。
4.增强了财政调控能力。实行账户集中管理,各单位的经费、存款一目了然。财政部门可以根据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安排支出。年初预算安排可以根据各单位的预算收入、结余情况,调整各单位的预算标准,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真正需要的地方,使预算安排更加合理,支出结构得以优化,有利于财政部门纵观全局进行宏观调控,大大节约了经费开支。与此同时,解决了预算外资金归集难的问题,杜绝了预算外资金在收费单位流失的现象;解决了财政支出监督难问题,杜绝了乱支、乱补、乱收费的现象;解决了社会公共支出保障难的问题,强化了“保工资、保机关正常运转、保稳定”的运行机制;解决了区财政资金调控难的问题,强化了集中资金办大事、培植地方财源的手段。一年来,通过压缩开支、控制各种非正常支出,全区节省财政开支200多万元,把省下的钱用在办事业、上项目、为群众办实事上,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从源头上杜绝了单位违规开户、私设小金库、坐支、截留、挪用财政资金等问题,从制度上和运作程序上规范了各单位的财务行为,初步形成了具有前瞻性和预防性的监督机制,有效遏制了单位坐收坐支、乱收乱支现象,防止了以权谋私、以钱谋私等行为的发生,增强了领导干部的自律意识,从源头上预防了腐败现象的滋生,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

安徽省五河县会计核算中心自2000年1月运转以来,在全国率先推行了“收支直达,财务统管”这一县级公共财政支出改革运作模式,实行“会计统配,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和“一厅式办公,网络化作业”,收到很好成效。图为会计中心工作人员向参观者演示网络操作系统。
石化龙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