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共青团中央、财政部等12家单位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杰出(优秀)青年卫士”表彰活动中,全国财政系统有5人受到表彰,算中岳苏霞荣获“中国杰出青年卫士”称号,刘湘伟、牛江涛、梁灵、万春桂4人荣获“中国优秀青年卫士”称号。他们都是近年来在整顿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特别是维护财经秩序的过程中涌现出的青年楷模,他们的精神和业绩集中展示了当代青年的时代风采和精神风貌。本刊将陆续刊登他们的事迹,希望全国财政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忠于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学习他们爱岗敬业、秉公执法的工作态度,学习他们廉洁自律、脚踏实地的优秀品德。
1995年初,岳苏霞开始主持财政局全面工作。几年来,鸡泽县财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县财政收入由1994年的1347万元猛增到2000年的5109万元,年平均递增24.8%。由于财政工作成绩突出,1995—2000年鸡泽县财政局连续六年被邯郸市委评为“市级文明单位”,2000年又荣获“省级文明单位”称号。与此同时,她本人多次被评为邯郸市先进工作者,1998年被评为邯郸市“百优明星”、“内联外引先进标兵”;1999年获“县长特别奖”,并被评为“农民增收工程先进个人”;2000年12月被评为“河北省财政系统先进工作者”;2001年4月获“河北省优秀青年卫士”称号,并荣记三等功,5月荣获“邯郸市劳动模范”称号,同年7月被评为“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2002年1月当选第三届“中国杰出青年卫士”。
当好政府的理财人
鸡泽是个农业县,工业弱,财政穷,1995年以前一直靠吃补贴过日子,财政积欠较多。几年来,岳苏霞立足本县实际,殚精竭虑,谋划运筹,巧做“糙”米炊,年年有新思路、新点子,愣是把个穷日子过得顺顺当当,红红火火。
推行财政改革。一是改革征管方式,实行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票款分离”,从根本上杜绝了单位坐收坐支,拖、欠收费收入现象的发生,提高了资金入库率。二是改革预算编制方式,早编细编综合预算,实现了预算管理的公开、透明、规范、高效,优化了政府财力资源配置,加强了预算宏观调控能力。三是改革工资发放形式,实行工资发放银行化。通过建立工资档案库,对单位机构及人员变动情况实行有效监控,严格控制人员增长,减少财政支出。2000年对财政管理的41个全额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工资全部实现由银行发放。四是推行政府采购,2000年县招待所会议楼室内配置及冬季取暖用煤实行招标采购,即节约资金80万元。五是改革会计管理体制,于1998年在全省率先实行了会计委派制,有效地遏制了单位违规违纪行为,规范了单位财务管理,整顿了全县经济秩序。
严格支出管理。俗话说“穷家难当”,可岳苏霞善于做“短米炊”,实行了三个节支:一是控费节支。对公用经费主要支出项目如业务费、油修费、水电费、取暖费等实行定额包干,尽力压减,强化了对人、车、话等支出难点的控制和管理。对全县召开的大中型会议进行“驻会”管理,派出专门人员对会前预算、会中开支、会后决算进行严格监控,节支效果明显。二是堵漏节支。1998—2000年连续三年对全县优抚社救对象及非正常财政供给人员进行彻底清理,核减财政支出100多万元。三是控人节支。严格按照“编制盖顶、三项控制、放活出口、严把进口”的原则,禁止人员逆向流动。近两年,鸡泽县财政供养人员实现了负增长,有效地减少了财政开支。在三个节支的基础上按照“保工资、保重点、压一般”的原则,鸡泽财政在财源困乏,收入少、财力紧张的情况下,连续6年确保了公教人员工资及离退休两费按时足额发放,确保了国家政权机关正常运转。
完善乡财政体制。为调动乡镇理财增收的积极性,从1996年起,对乡镇划分税种、核定收支、确定基数,实行“定额上解,超收分成,短收自负”的管理体制,理顺了县、乡财政分配关系。2001年,对乡财政体制又进行了完善,进一步调动乡镇发展经济,加强财源建设的积极性。
做群众的贴心人
1997年,根据县委的安排部署,财政局开始对口帮扶鸡泽县西六方、叶官营、西于口、褚庄等村,4年多来,岳苏霞带领驻村工作组多次到村、到农户了解情况,与群众促膝谈心,商议致富门路,共投入20多万元,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西六方村平整了街道,修建了学校;叶官营村硬化了水泥路面,安装了路灯;西于口村增加了两台变压器,解决了群众用电难题;在褚庄村建起了农业示范园区,并为该村打了一眼深水井,使该村500余亩荒田变成高效农业种植田,全村783口人第一次喝上甜水。
岳苏霞经常说:“要想做好群众工作,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首先必须牢树‘为民意识’,做群众的贴心人,切切实实为群众排忧解难。”2000年夏季,鸡泽县发生水灾,岳苏霞带领全体财政干部奋力投入抗洪救灾,查核灾情。有一重灾户,房屋全部倒塌,无法生活,岳苏霞及时送去了慰问金、食用油、面粉,并帮助受灾户增收致富,重建家园,使受灾户备感党的温暖和关怀。
歪风吹不倒的“铁人”
财政局是管钱的,作为局里的“一把手”,岳苏霞手中有一定的权力。对此,岳苏霞说:“权力是党和人民给的,不能用它谋私利。”在工作中,她严格按规定办事,该给的钱一分不少,不该给的钱分文不给,从不因个人关系的好环、单位的亲疏而乱批钱。
依法理财,廉洁奉公。几年来,为干部、为群众、为基层、为企业,岳苏霞费尽了心血。心存感激的单位和人很多,但她从未因个人私事给被服务单位找过一次麻烦,也从未接受过一次宴请。有一个示范园区项目,农财科的同志考察后认为该项目不可行给否定了,而搞项目的人三番五次来找岳苏霞,并用信封装了2万元的好处费,她发现后,立即让办公室同志将钱退给了那个人,并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几年来岳苏霞拒收钱物20多次,真正做到了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被同事们称为“歪风吹不倒的‘铁人’”。
要敢于说向我看齐
“领导就是排头兵,要敢于说向我看齐,管不住自己何以管他人。”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鸡泽财政从1995年到2000年,财政收入五年翻了两番,财政状况逐渐有了好转,可是财政局的日子却越过越“小气”,在各项支出上岳苏霞严格把关,精打细算。有一次,上级主管部门来指导工作,负责招待的同志怕招待不好,提高标准超支20元,岳苏霞事后对这位同志进行了批评:“咱们管财的,更不能搞特殊化,必须按制度办事。”
对同志们严,对自己更严,她外出办事,时时不忘节约,从不进大饭店,有时买两个包子,喝杯自带的白开水便是一顿饭,有时在小吃部要上一碗拉面便解决了问题。为了节省住宿费,不管多远的路,只要把事办完,都当天返回,有时到家都深夜2点多了。自身严,带起一方节俭风,鸡泽县各级各部门在花钱上也越来越仔细,上上下下形成了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
干事业就得有奉献精神
作为一名女同志,一头是事业,一头是家庭,她人生的砝码倾向了前者。为了事业,她没有能够给予丈夫和孩子太多的爱,而总是说干事业就得有奉献精神。

“岳苏霞是个工作狂”,有不少人这样说。是啊,她干起工作来就像上紧的发条,总有使不完的劲。8小时工作制对她已毫无意义,当人们下班后,回到温馨的小家里谈天看电视时,而她多是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批文件、想问题、定措施,一熬就是大半夜,回家已是披星戴月。有一次她的儿子眼泪汪汪地跟她说:“妈妈,咱娘俩一个月能见几次面?”岳苏霞流泪了,她觉得自己没有尽到一个母亲的责任,对孩子的关怀、温暖太少了。但她舍小家为大家,为鸡泽县的财政从不含糊。每次上省厅为了能在一上班时找到省厅领导,她都是早晨5点从县里动身。有一次,为给县城市建设跑资金,路上她突然感到头疼难支,一同前去的同事劝她返回看看医生再说,她硬撑着说,已与厅领导约好了,咱不能失信。之后,沿路寻到一家门诊,打了支止痛针,又上了路。同行的同志无不为她的敬业精神所感动。
几年来,岳苏霞就是这样,一心扑在工作上,以一种敢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展示着一个时代女性的风采,以一颗拳拳公仆之心向党和人民交了一份圆满的答卷。
(财政部人事教育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