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25 作者:本刊记者 ★石化龙★
[大]
[中]
[小]
摘要:
1998年10月6日,江泽民总书记到浙江视察,在嘉兴提出了“沿海发达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号召。3年来,浙江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目标,把发展效益农业作为提前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突破口和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已取得初步成效,积累了不少经验,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有“效益农业看浙江”之说。2000年浙江农民人均收入增幅高达7%,比全国平均水平约高出5个百分点。
效益农业从概念提出到大发展,仅仅用73年时间
前几年,和全国其它地区一样,浙江农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之后,传统农业的比较效益每况愈下,农民收入增长趋缓,特别是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出现了负增长,1997年比1996年下降了0.7%,1998年更比1997年下降了7.2%。粮食增产不增收,农民被迫抛荒弃耕。在这样的背景下,把发展效益农业作为增收的重要途径,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合乎时势、顺应民心。然而,对于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来说,效益农业毕竟是一个陌生的东西。究竟什么是效益农业?
1997年,台湾人林烘秋来到浙江慈溪承包150亩土地,用科学方法种梨,平均1只梨卖了5元钱。《浙江日报》以《一只梨卖了5元钱》为题做了报道之后,省委书记张德江批示:“这...
1998年10月6日,江泽民总书记到浙江视察,在嘉兴提出了“沿海发达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号召。3年来,浙江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目标,把发展效益农业作为提前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突破口和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已取得初步成效,积累了不少经验,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有“效益农业看浙江”之说。2000年浙江农民人均收入增幅高达7%,比全国平均水平约高出5个百分点。
效益农业从概念提出到大发展,仅仅用73年时间
前几年,和全国其它地区一样,浙江农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之后,传统农业的比较效益每况愈下,农民收入增长趋缓,特别是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出现了负增长,1997年比1996年下降了0.7%,1998年更比1997年下降了7.2%。粮食增产不增收,农民被迫抛荒弃耕。在这样的背景下,把发展效益农业作为增收的重要途径,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合乎时势、顺应民心。然而,对于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来说,效益农业毕竟是一个陌生的东西。究竟什么是效益农业?
1997年,台湾人林烘秋来到浙江慈溪承包150亩土地,用科学方法种梨,平均1只梨卖了5元钱。《浙江日报》以《一只梨卖了5元钱》为题做了报道之后,省委书记张德江批示:“这就是效益农业。”从此,一个又一个生动的事例见诸报端,见诸电视屏幕,从广播喇叭中传出。这些事例就发生在本乡本土,看得见,摸得着,有着强烈的示范效应。从1998年起,浙江农业结构由粮畜为主向粮经特鱼畜全面转变。3年来,全省累计调整耕地面积超过750万亩,农民从农业结构调整中得到的好处是1亩地带来的收入要用5位数计算。2000年,浙江农民“钱袋子”鼓胀的速度,达到了“九五”期间的最高点。其中来自农业的收入增长了10%以上。
如今,效益农业的科学内涵逐步成型:它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载体,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经济效益为核心,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农业。并具备五个最基本的特征,即必须是市场化的商品农业、区域化的特色农业、优质化的精品农业、科学化的精准农业、规模化的集约农业。
农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什么赚钱就种什么养什么
发展效益农业、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是简单的多种点什么少种点什么的问题,而是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村区域布局,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它不仅要解决农产品卖难、农民增收难问题,而且要立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
“调整结构亏血本,不调结构吃老本”。说实话,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对农业结构的调整有着与企业搞技改同样的担忧。身处农业发展的新阶段,浙江省各级政府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不再用行政的手段指挥农业生产,而是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权,应用政策、财政、税收等各种间接调控手段引导农业、农民,同时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帮助农民排忧解难。
从2000年起,全省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鼓励农民按照市场导向自主调整耕地种养结构,大力发展效益农业,放手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着力提高经济作物、畜禽、水产等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鼓励农民调整农业结构,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省里规定,凡是在原粮地上常年调整发展经济作物和水产养殖业的集中产区,本着“两税”不重复交叉征收的原则,可以只征收农业税或只征收农业特产税。另外还规定,结构调整后的种养业生产用电,在一定时期内给予一定程度的优惠。
在调整优化结构中,各地努力改变过去“样样有一点,样样只有一点点”的“小而全”局面,围绕当地特色产品,集中发展专业乡、专业村,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格局。湖州市已逐步建成了以菱湖为主的10万亩特种水产基地、以太湖南岸为主的7万亩蔬菜基地、以104国道沿线为主的10万亩早园笋基地。嘉善县陶庄镇通过转包、反租倒包等形式流转土地,成片发展稻田养殖,实现了规模化经营,稻田养殖面积达8030亩,并形成了千亩温室罗氏沼虾、2000亩汾湖生态养蟹等几个产业基地。海宁市郭店镇利用当地农民早有种植嫁接小桑苗、水杉、香樟的传统和经验,出台扶持政策,镇里一半以上的农技人员和村干部都投身到苗木生产,树榜样,做示范,苗木生产效益不断提高。到2000年底,已发展苗木4200亩,全年苗木收入2000万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收入增加了600元。为了做深做透行道树苗木这篇大文章,2001年该镇又提出了建设“行道树苗木全国第一镇”的发展目标。镇党委书记告诉记者:“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卡车将郭店镇的苗木一车车往外运,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乡干部心理有说不出的高兴。”记者也了解到,2001年,每株胸径1.5厘米的香樟苗售价3.6元,亩均年收入可达到1.3万余元。
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粮食生产怎么办?对此,省里也做了明确规定:对一时难以调整种植结构的种粮农民特别是种粮大户,在一定时期内,各级政府仍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如省粮食部门与种粮大户签订产销合同,按保护价收购,当市场粮价高于保护价时,收购价随行就市。原用于定购粮的价外加价补贴资金保持稳定,用途作适当调整,即从过去补千家万户调整为补助种粮大户为主。同时也鼓励用粮企业与种粮大户签订产销合同。
为农业龙头企业强筋壮骨
随着效益农业的发展,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结困难;农产品加工水平低,绝大多数农产品还是以鲜销为主,制约了市场开拓,并造成一段时间或局部地区的农产品“卖难”。
解决这些问题,有赖于农业龙头企业和市场流通组织的发展和壮大。因此,浙江省出台措施,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民结成共同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真正建立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体制。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要求,省里选择20家有优势、有特色、有基础、有前景、能带动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骨干农业龙头企业,2000—2001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贴息资金予以重点扶持。各市、县(市、区)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市级确定3到5家,县级确定2到3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加大扶持力度,促使其尽快上规模,上水平。各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将在农产品运输、用地、贷款、税收等方面享有更多的优惠。
在全省范围内开通“绿色通道”,省骨干农业龙头企业运输本企业经营的农产品,以及部分鲜活农产品,经省政府批准,凭省直有关部门发放的“绿色通行证”,免缴过路、过桥、过隧道费。
各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基地所需的用地,可直接向村集体经济组织租赁或承包,只办备案不办审批手续。省里还单列2万亩土地,作为这些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等所需的非农建设用地指标,直接安排到项目,并免收级差地租。
国有商业银行特别是农业银行以及农村信用合作社把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解决企业技改贷款以及农副产品收购流动资金贷款,利率适当优惠。
实行税收优惠政策。骨干农业龙头企业从事种植、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加工所得,对符合国家内、外资企业鼓励产业政策目录和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引进项目的农产品加工设备,对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对进行技术改造、购买国产设备的投资等,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另外,对农产品出口企业优先实行出口退税。
引资金多元化投入效益农业
发展效益农业,缺资金怎么办?省里也考虑到了。为解决农民“贷款难”,浙江省把农村信用社真正办成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农村金融组织,贷款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为主,大力推广公议授信、联保贷款、存单质押、小额信贷等有效方式,方便农户贷款。并允许农户以房屋产权证、土地和山林承包权证做抵押,向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
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社会各方投入农业。省财政每年安排近4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全省100个省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几年来,全省形成了近300个万亩以上、总面积700多万亩的特色农业产业带、产业群。同时,通过财政补助、财政配套、财政贴息等政策,吸引农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社会各方资金投入农业。
鼓励和引导各类工商企业投资效益农业。2000年,全省已有3460家工商企业投资农业,投入资金140余亿元。拥有中国最大小商品市场的义乌市,结合世行贷款红壤开发项目的实施,在城郊低丘缓坡区划出近7000亩土地,作为现代农业经济开发区,并在土地、贷款、税收和用水用电等方面采取灵活优惠的政策。4年来,开发区引进20多名工商业主,投资2亿多元,开发土地6600多亩,使过去荒草丛生的黄土丘陵变成了集名优水果、高档蔬菜、名贵花卉种植和特种水产、珍稀动物养殖于一体的效益农业示范区和农业观光旅游区。
引进外资,努力扩大外向型农业经济成份。桐乡市引进台资150万元,建立起了占地233亩的印度枣生产基地。宁波市对以效益农业为主的农村非公有制企业引进外资进行奖励,极大地鼓舞了各地企业和个人引进外资的积极性,促进了外资利用规模的迅速扩大。2000年,全市农村新增三资企业351家,总投资48亿美元。
勤劳智慧的浙江农民,已在广阔天地栽出了绚丽多彩的效益农业之花,相信经过不断的实践和发展,必定会结出更加丰硕的效益农业之果。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