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仙桃市财政局从制度创新入手,从改进服务方式上突破,进行了多项改革,探索出了一条新形势下财政服务经济,增强地方财政实力,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成功之路。
建立养殖基地 创新财政支农模式
仙桃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是著名的鱼米之乡。近几年,仙桃市财政局提出了利用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引导农民致富,走“以水生财,以水富民”之路,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做好做足“水”文章的发展思路。市财政局党委认为,随着公共财政框架的逐步建立,财政要转变引导方式,与其逼着农民干,不如干给农民看。局党委组织干部职工走出机关,承包了朱场村的700多亩低湖田,创办河蟹养殖基地。在基地的建设上,他们坚持了“三个结合”:
一是实行全员参与与基地承包相结合。为了切实把基地办成“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示范场所,局党委统一思想,要求基地必须按市场化运作,在国家不出一分钱的基础上,实行单独核算。在局党委和中层干部的带动下,干部职工自愿集资29万元。同时,通过竞争,把基地承包给了三名思想素质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机关干部,并与他们签订了“经济目标责任状”,实行风险承包。
二是实行基地示范与送科技下乡相结合。办水产特产养殖,自己赚钱并不是目的,真正目的是要通过基地成功的经验来带动周边乃至全市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势利导大力发展水产养殖。河蟹养殖技术要求较高,基地聘请了技术员常年指导,在技术上保证了河蟹养殖的成功。通过基地的示范,当年在本地和周边地区就发展河蟹养殖4000多亩,吸纳了200余户农民养蟹。一时间,基地成了“水产养殖技术俱乐部”,几乎每天都有农民前来学习、咨询有关养殖技术。财政局以此为基地不定期地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是实行基地扶持与开发扶贫相结合。针对当地部分贫困农户一无资金、二无技术难以脱贫的实际,基地有意识地请这些农民到基地务工,既学技术又赚钱。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采取开发式扶贫办法,利用财政局专门建立的农业发展基金,投资5万多元,在基地周围开挖了8口鱼池,分配给8户贫困农户喂养,并向每户提供流动资金3000元,做到了“扶上马送一程”,使这8户农户实现当年脱贫目标。
实践说明,仙桃市财政局创办的水产养殖基地,示范带动作用强,社会经济效益显著。一方面增强了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的信心,仅朱场村就利用低湖田开挖鱼池3000多亩,增加水产养殖户210户。全市开发低湖田28万亩,水产总面积发展到51.6万亩。另一方面拓宽了富民、富村、富财政的增收渠道,从仙桃市水产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来看,2000年达413元,比上年增加79元,2001年可再增加80元左右。郭河、胡场、通海口等水产大镇的特产税都超过了200万元,占当地“农业四税”的70%以上,有的乡镇村提前完成了“农业四税”任务。基地的建设还促进了机关作风转变,密切了干群关系。基地建成后,局机关已三次组织干部职工到基地义务劳动,在生产的关键环节,机关干部深入村组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提高了服务水平,密切了与群众的关系。
创建担保公司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在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加大,民营经济异军突起的新形势下,仙桃市财政部门审时度势,适时调整职能,改变扶持方式,提出了组建融资担保公司的设想。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1999年10月成立了“仙桃市财源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主要是对全市的中小及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为其解决流动资金缺乏的燃眉之急。仙桃担保公司的最大特点是实现了“三化”:
——运作模式市场化。公司自身打破了所有制界线,实行国家控股,国有、民营企业共同参股的有限责任制。公司注册资金2280万元,其中市财政局出资1680万元,仙桃市最大的民营企业——湖北惠联商贸有限公司出资600万元,担保融资金融伙伴单位是实力雄厚、网点多、经营方式灵活的仙桃市信用联社,担保融资双方达成了“存一贷二,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长期合作协议。公司在用人制度上打破了任命制常规,实行公开招聘制。通过严格的笔试、面试,在社会上招录了法律、财会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公司管理按企业方式运作,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以注册资本承担有限责任,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在业务上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担保程序规范化。一是严格审批手续。公司接受担保申请后,咨询部、法制部共同组织调查,对担保事项的合法性、真实性、可行性及提供担保的方式、能力等,进行严格的审查、核实、评估、论证,确认后迅速上报。根据章程,担保贷款10万元以下的,总经理审查后报执行董事审批;10至50万元的,执行董事审查后报董事长审批;50万元以上的,报董事会审批。二是严格反担保措施。贷款方可以以连带责任保证方式、抵押质押方式、留置方式等提供反担保,并严格按合同办理,落实有关责任。同时,公司还制定了严格的风险防范措施,以确保资金安全运行。
——社会效益最大化。担保行业是一个高风险、低收益的行业,作为市财政投资控股的担保公司,在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时,除了考虑其财务状况、发展潜力、信誉度外,还着重考虑担保对象的经济效益和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公司成立两年多来,共为88家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担保额达2700多万元,涉及到工业、农业、商业等方面,全部按期回收了担保贷款。通过担保融资的企业都有效缓解了资金周转的困难,生产、经营形势大大改观,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对财政的贡献能力明显增强。2000年,仙桃市工业已基本形成“1+X”(保留一家国有企业,其余都实行民有民营)的格局,全市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已发展到1415户,当年新增169户,民营经济实现的税收已占到全市工商税收的57%以上。
改善环境 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氛围
财政的发展有赖于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更有赖于良好的投资环境。仙桃市财政局在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上,主要是抓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治理软环境。近年来,仙桃市财政局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以市财政监督局、市预算外资金管理局等为基本力量,主动与市纪检监察、审计、物价等部门配合,经常深入企业、农村调查了解情况,并设立了举报电话和举报箱,及时查处“三乱”等财经违纪违规行为。近三年来,市财政与有关部门配合,共查处了60多起加重企业负担的行为。
——优化硬环境。硬环境需要硬投入。近年来,市财政局通过多种渠道,共筹措资金近10亿元,有力支持了全市硬环境的建设。一方面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把投入重点转到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来。为了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市财政共筹集资金5000多万元,用于架电、铺路、修渠、建闸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力促进了全市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使农民得到了实惠,财政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特产税收逐年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加强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仅2000年,仙桃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就达26.2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市政府确立了10大基础设施民心工程,如城区的仙下河整治、仙桃大道延伸、318国道改线、市政广场扩建、老城区排水改造等,这些工程的建设不仅大大增强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品味,而且优化了投资环境,增强了吸引力。
——推行政务公开。1999年,仙桃市财政系统全面推行了政务公开,并在通海口镇财政所召开了现场会,推广了该所实行政务公开和依法行政的经验。通过公开办事程序、办事依据、办事标准和结果,增强了财政管理的透明度,也增进了社会各界对财政工作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