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25 作者:戴振韬 (作者单位:浙江温州市计委)
[大]
[中]
[小]
摘要: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主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在新的世纪里,民营经济既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也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当前,在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诸多困难和问题中,体制性因素更带有根本性。研究民营经济和体制创新的内在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规律,对于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均将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民营经济与体制创新的内在联系
民营经济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体制创新和民营经济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体制创新是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根本前提和主要动力,民营经济的发展正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集中反映。没有产权制度、企业制度、分配制度、宏观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民营经济就不会有发展空间。民营经济的发展为体制创新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为制度变迁提供物质基础,促进体制创新向更高的层次推进。
社会主义条件下,制度创新对于增加民营经济产出、提高民营经济效率具有正相关关系,即制度创新可以推动民营经济的发展。我国实践证明,凡是率先进行市场取向改革的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就比较快,区域发展也取得了较大的先发优势,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闽东南地区是如此,浙南地区和苏...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主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在新的世纪里,民营经济既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也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当前,在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诸多困难和问题中,体制性因素更带有根本性。研究民营经济和体制创新的内在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规律,对于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均将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民营经济与体制创新的内在联系
民营经济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体制创新和民营经济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体制创新是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根本前提和主要动力,民营经济的发展正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集中反映。没有产权制度、企业制度、分配制度、宏观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民营经济就不会有发展空间。民营经济的发展为体制创新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为制度变迁提供物质基础,促进体制创新向更高的层次推进。
社会主义条件下,制度创新对于增加民营经济产出、提高民营经济效率具有正相关关系,即制度创新可以推动民营经济的发展。我国实践证明,凡是率先进行市场取向改革的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就比较快,区域发展也取得了较大的先发优势,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闽东南地区是如此,浙南地区和苏南地区也是如此。从总体上看,我国民营经济具有明显的与制度创新同步推进的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度变迁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民营经济发展阶段与制度变迁的各个阶段基本吻合。
1978~1983年是制度变迁的起步阶段。这个阶段的改革是从农村起步并逐步向城市推进。在农业领域,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非农领域,进行以放权让利为重点的改革试点。各地区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制度创新的切入点,率先进行市场取向的改革创新。以此为契机,民营经济得以复苏,并以崭新的姿态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舞台。在民营经济发展中,有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创新,如将家庭经营体制引入非农领域发展家庭工业;也有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创新,如鼓励和扶持社队企业发展,等等。实际上,发展民营经济是在旧体制的边缘培育新体制因素从而实现制度变迁的主要形式。从资源占有方式看,单一的公有制格局被打破,家庭工业、个体经济等民营经济的初期形态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补充;从资源配置方式看,市场机制开始在民营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作用。1982年,全国社队企业和个体工业的产值近1000亿元,就业人数3400万人,占全国工业总产值和非农就业人数的比重分别为18.1%和22.3%。
1984~1988年是制度创新的拓展阶段。城市改革是该阶段的重点。以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标志,改革理论取得重大突破,制度创新的速度也大大加快。改革开始从工商业逐步向教育、文化、科技、社会和政府机构等各个领域拓展和延伸。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市场取向改革的合法化提供理论依据;通过修改宪法,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得到确认;实行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市场机制在生产要素的配置中开始成为重要的调节手段,即“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所有这些,均为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环境。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壮大。作为公有制经济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有效形式,股份合作制企业成为企业制度创新的“亮点”。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开始形成。到1988年,民营经济的工业产值达7600亿元,从业人数达1.2亿人。民营经济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农村工业化的主力军。
1988~1991年的调整阶段。这个阶段改革的总体安排是以企业改革为中心进行三大改革:即企业改革、市场体系建设和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政府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型经济运行机制。但由于我国开始国民经济的治理整顿,改革的思路有所调整,改革的进程也有所放慢,制度创新进入结构调整为主的阶段。就总体而言,民营经济受到严峻的考验,但民营企业为了求生存、图发展,根据市场进行自我调整,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得到优化升级,民营企业的素质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1992年以来的转轨阶段。以邓小平南巡谈话发表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为契机,我国的制度创新和民营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进入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转轨的过渡时期。改革重点包括加快企业制度创新,促进公有制经济市场化;推进市场制度创新,加快发展要素市场,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加速分配制度创新,建立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以及宏观管理制度创新,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等等。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推动下,民营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以数量扩张为主的增长方式让位于以质量提高为主的增长方式,民营经济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逐步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到1999年,全国民营经济的增加值接近3万亿元,从业人员数超过2亿人,分别占全国GDP和非农产业从业人数比重的30%和50%以上。
必须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是在经济转轨时期,民营经济具有明显的双重特征。从商品交易看,民营经济是生产和提供物质产品或劳务的经济实体;从制度安排看,民营经济是更有效率的制度安排,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制度创新的过程。从所有制方面看,民营经济的发展是产权制度的创新,突破了“一大二公”所有制格局,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从企业经营机制方面看,民营经济的发展就是企业内部制度的创新,形成了责权明确、政企分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机制。从收入分配方面看,民营经济的发展就是收入分配制度的创新,打破了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形成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从经济运行机制方面看,民营经济发展就是市场制度的创新。因为民营经济与市场具有天然联系,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重要基础。
二,民营经济和体制创新关系的实证分析
在我国渐进式改革的总体设计和安排下,从旧体制边缘培育新体制经济,为改革注入新体制因素,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战略,各地由于制度创新的基础和约束条件不同,在制度创新切入点的把握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国有经济所占比重比较大的地区,通过“放权让利”等政策措施,着重发展国有经济,逐步实现国有经济的制度创新。靠近港澳台或有条件引进外资的地区,通过创办三资企业实现制度创新。国有经济比重较小的地区,通过发展民营经济实现制度创新。温州地区的制度创新主要属于第三种情况。
温州人多地少、资源相对贫乏、国家投资少、国有经济薄弱,在改革之初属我国经济落后地区。但由于计划经济的控制力度不强,发展民营经济具有明显的制度优势,通过产权制度创新、企业制度创新和市场制度创新,实现新型制度的供求均衡是其必然选择。温州在发展民营经济中制度创新的基本特点是:以发展区域经济和创业致富为动力,以产权制度创新为核心,以符合市场原则的新型企业组织为基础,以诱致性制度创新为主要形式,逐步推进区域经济市场化。在制度创新的推动下,温州的民营经济保持每年30%左右的超高发展速度历久不衰,经济总量迅速壮大,到1999年,全市民营经济占全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3,民营经济对区域发展的贡献率达80%以上。民营经济成为温州经济的主要支柱。
1、企业制度创新
温州企业制度创新的过程具有“自然生长性”,符合一般的企业成长规律。从企业产权制度变迁看,从家庭企业发展到股份合作企业,再发展到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之初,温州企业制度是从家庭经营机制被引入非农生产领域,创办家庭企业起步的。家庭企业作为新体制经济,其快速发展突破了旧体制下“纯而又纯”的单一所有制结构,实现了企业产权制度和组织形式的革命性变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激化,客观上要求企业上规模、上档次。80年代中后期,在家庭企业的基础上,人民群众自发进行资本联合和劳动联合,股份合作制企业应运而生。股份合作制企业产权明晰、利益直接、机制灵活,既有集体经济的凝聚力又有股份制的活力,是适合温州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公有制实现形式。90年代初期,以混合所有制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成为企业制度创新的新亮点,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大量涌现。生产社会化、产业结构高级化要求企业资本市场化、产权社会化和组织现代化。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是符合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市场化要求的企业资本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在股份合作制和个体私营企业的基础上,实行企业制度创新,建立以股份制为主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温州生产力发展和市场取向改革的必然趋势。到上世纪末,温州已经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以工业为例,1999年,全市共有个体私营企业9.9万家,股份合作企业1.79万家,股份制企业896家,国有大集体企业300多家。从资本结构看,1999年,民营工业资本占全部工业资本的比重达77%。
2、市场制度创新
民营经济与市场具有天然的联系。温州区域经济的工业化是与市场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企业制度创新特别是产权制度创新通过制度连锁效应带动或促进其他制度市场取向的改革。换句话说,以民营经济为主的产权制度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产权基础,带动了市场制度创新、收入分配制度创新、投融资体制创新、产业组织创新、社会保障制度创新以及政府职能创新,为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构建了制度基础。实际上,无论是过去的专业市场还是现在的比较发达的市场体系均是市场制度及其他配套制度创新的结果。市场制度创新包括市场主体创新、市场形态创新、市场交易方式创新和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完善,等等。以家庭企业和联产经营为基础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必然要求有专业市场和庞大的供销队伍作为纽带和桥梁。以股份合作制和现代企业制度为代表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现代经营方式,要求有现代化的市场形态和市场交易方式与之相适应。由此可见,民营企业的制度创新和竞争,推动了市场制度创新,为市场机制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创造微观基础,而市场制度创新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市场基础,市场制度创新是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体制创新变量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在经济转型时期,有效率的制度变迁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体制创新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的永恒主题。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旧体制边缘成长起来的新体制经济,其发展更要受到体制结构的制约和影响,作为内生变量体制创新与民营经济具有更为密切的关系。实际上,民营经济是体制创新的产物。回顾过去,体制创新是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展望未来,民营经济要克服困难、迎接挑战、再创辉煌仍然取决于体制的再创新,取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