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财政调整对市县分税制财政体制后,我县针对乡镇财政收入规模小、供给人口多、债务风险高的实际情况,抓住体制改革的契机,全面改革乡镇财政体制,努力挖掘乡镇增收节支潜力,力保乡镇财政的健康发展,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突出重点保供给,因地制宜抓落实
根据省市体制调整的原则要求,结合我县乡镇财政的特点和全县财政的供给能力,因地制宜地抓好体制调整政策的贯彻落实工作。首先,突出保供给这一重点,把保工资、保运转作为乡镇财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来落实,努力使预算内财力基本保证人员经费的供给。其次,积极运用科学、规范、公平、公正的财政经济指标,根据学生数、航测耕地面积数、行政事业编制数、税源申报数等综合经济指标,合理确定体制收支基数,严格界定收支范围,准确划分收支级次,规范收支分配关系。第三,结合本地实际,以完全的省市对县的分税制作为县对乡的新一轮体制形式,以发展促增收、改革促节支、减债促稳定、考核促平衡作为乡镇财政工作的主要措施,努力形成既科学规范又具有特色的新一轮县对乡镇财政体制。
二、围绕核心订措施,创新机制促发展
我县乡镇经济较为薄弱,正常财力供给普遍“吃紧”,社会事业基本规模大,财政供给对象多,是名符其实的“吃饭”财政,且正常运转普遍较为困难。对此,我们以保“吃饭”为核心,尽力通过体制调整,来调动乡镇政府增收节支的潜能,激活其内在动因,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财政运行状况,促进其健康发展。
1、财政体制实行完全的分税制。按照省市对县的规定,县对乡镇全面执行省市对县的财政体制。县财政既不集中,又不截留,更不二次分配。具体为:增值税增收中的中央级部分返还按1:0.3系数全额到位;地方部分全额留给乡镇。地方固定收入除耕地占用税按省规定单项结算外,乡镇全额留用,县不分成不集中。
2、财力分配实行转移支付制。在分税制的基础上,剔除民政、计划生育、农业等专项支出后,凡在职人员人均财力水平低于11000元、离退休人员低于13800元的乡镇,由县实行转移支付补助;凡高于上述标准的,则县实行30%比例集中。为促进乡镇加快发展、增收节支,对实行补助的乡镇,在体制执行期内实行逐年递减的办法,每年递减10%;对实行集中的乡镇,则实行逐年增加的办法,每年递增10%。
3、收支平衡实行考核奖惩制。把乡镇财政体制执行期内的收支及平衡目标,分年进行量化,列入县委、县政府对乡镇党委、政府年度“双文明”的综合考核之中,由县与各乡镇两个“一把手”签订目标责任状,实行百分考核,重奖重罚。年度财政收入实行分档考核,超收的加分,短收的扣分,低于目标任务90%的不得分。财政支出以保人员经费供给为重点,明确分年度的具体工作目标,实行按月考核、比例扣分。财政平衡作为硬性考核指标,包括预算内外的平衡,凡挂账支出和虚收虚支的一律视同不平衡。年度考核,凡完成财政任务、实绩显著的,予以奖励;考核不合格者,将视情况对其主要领导人实行诫免谈话、下浮工资或降职使用等处罚。
4、收入超收实行登台阶奖励制。增收收入除按体制规定结算外,在分类考核的基础上,以50万元为一台阶,乡镇每上一个台阶,县定额奖励2万元。
5、人员经费拨付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一是按照国家要求,对乡镇教师工资由县财政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从县级国库财政工资专户中直接支付到教师个人工资账户,确保乡镇教师工资按国家标准及时足额发放。二是对乡镇财政的其他人员经费,实行乡镇国库直接支付制度。乡镇财政的收入留成资金和上级财政汇拨的往来资金,都全部进入乡镇国库的财政工资专户,由乡镇国库按照规定直接支付到财政供给人员的工资及补贴账户;在人员经费未足额拨付发放前,乡镇国库不得动用工资专户资金。动用工资专户资金,实行县财政审查备案制度,未经县财政批准,乡镇国库不得办理非工资支出的资金划转业务。
三、激发潜能增动力,增收节支显成效
通过财政体制的调整,普遍激发了各乡镇增收节支的潜能,目前,大力培植财源,努力增加收入,深化财政改革、从严控制和节约支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良好氛围已在全县基本形成。
1、以项目推进、发展特色经济为主旋律的财源培植工作成为乡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新体制激励增收节支的导向,使乡镇充分认识到,只有下大力气培植财源,发展壮大含税经济,才能解决财政困难,提高财政保障水平。今年1—7月份,19个乡镇新上财源培植项目136个,年创税预计达5000万元。乡镇财政收入增长的态势强劲,同比将大大高于GDP的增幅。同时,各乡镇纷纷围绕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挖掘增收潜力,因地制宜培植财源、增加财政收入,取得了显著成效。
2、以优化资源配置、深化事业改革为主战场的节约支出工作快速推进。新体制规定乡镇的各项改革和节支措施所产生的财政效益,县财政既不减少补助,又不增加集中,全额留给乡镇用于发展事业,这大大激发了乡镇节支的内在潜能。目前,全县各种临时人员的清理已告一段落,共清理各种临时人员近1600人。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已全面实施,事业单位将被撤并一半以上,事业人员精简工作已进入定员定岗和人员分流安置阶段,事业编制精简率达35%。教育布局调整正向纵深发展,全县已撤并改中小学110所,计划明后年还将撤并改130所;教师队伍精简优化工作正紧张有序地展开。事业产权民营化改革方兴未艾,民办社会事业欣欣向荣,全县涌现出了民办、公办民营等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学校10多所;大部分乡镇的幼儿园实行了民办或公办民营改制;乡镇卫生院产权改革工作已试点成功,正在面上推进。
3、以零户统管、综合预算为主框架的预算管理得以全面实施。体制调整后,各乡镇都下大力气狠抓预算外资金管理,以对预算单位实行“零户统管”、预算内外统编综合预算为主框架的预算管理模式全面形成。统一取消单位银行账号,乡镇财政成立“会计核算中心”,集中核算和管理单位日常收支活动。以先“吃饭”、后建设为原则,单位预算内外“一本账”,统筹安排单位收支。乡镇财政也实行“一套预算”,统筹运作预算内外各项财力,分别轻、重、缓、急安排支出预算,确保人员经费的正常供给和社会大局的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