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人民群众要脱贫致富,面对的许多困难都集中反映在财政上。“九五”以来,我们认真分析县情,立足实际,因地制宜,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发展支柱产业,培植后续财源,寻求替代财源,县级财政得到较快发展。200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46217万元,比上年增长10.9%;工业总产值完成22051万元,比上年增长9.23%;农业总产值完成30043万元,比上年增长6.7%,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740万元,比上年增长23.59%,财政自给率进一步提高,2000年为63.3%,比上年增长5.78个百分点。
一、更新财源建设观念,走出财源建设四个误区
1、走出“财源建设只是财政部门的事”这一误区,树立财源建设就是经济建设的思想。财源建设是从财政角度而言的,从全局角度出发财源建设就是经济建设,从税务角度而言就是税源建设,在某种程度上,经济建设、财源建设和税源建设是一个含意。财政部门抓财源建设责无旁贷,但整个财源建设任务,更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全方位推进。为此,县委、政府把抓财源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大事来抓,明确要求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落实,各部门齐抓共管、常抓不懈。
2、走出“财源建设只抓国有经济”的误区。过去我们玉屏国有企业发展较快,效益较好,人们认为只有国有企业才是财政的支柱。但近几年来,由于资金紧张,包袱沉重,部分国有企业效益滑坡,财政失去了强有力的增长点,国有企业支柱效应趋于弱化。为此,我们按照党的十五大精神,大力支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集体、个体私营、股份制一起上,只要有利于经济发展,都属于财源建设的内容,我们同等对待,给予同样的关心和支持。
3、走出“财源建设项目到手便是财”的误区。搞财源建设,离不开项目,项目选定好坏是财源建设成败的关键。过去有些地方为了上项目,饥不择食,至于项目的市场情况,没有深入调查;项目布局是否合理,没有很好论证;技术是否过关,也不好好研究,认为只要是项目,到手便是财。结果造成有些项目建了没市场;有些项目从未产生过效益,反而留下了包袱;有的技术不过关;有的是重复建设。为此,我们在抓财源建设工作中,注意避免上述问题,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科学决策,实行财源建设全程跟踪管理,使我县财源建设得到了良好发展。
4、走出“抓财源建设就要投入财政资金”的误区。财源建设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不同部门和单位有不同的工作重点和方式。在抓财源建设工作时,除了给予适当的财政资金扶持外,还可以从政策、税收、科技、人才、信息等方面给予扶持或帮助。因此,必须牢固树立起多渠道、多元化、多形式的财源建设思想。
二、稳定一个基础(粮食生产),突出两个重点(乡镇企业和非耕地资源开发),建立四根支柱(种植业、林果业、畜牧水产业和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1、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和资金投入,实施“丰收计划”和“种子工程”,使粮食逐年稳步高产。重新健全了县、乡、村三级科技组织,“三杂”良种在全县广为推广。同时,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技术优势,建成我省最大良种水稻制种基地,每年有80万公斤良种远销到贵阳、兴义、凯里和湖南怀化等地。“九五”以来我县粮食生产连年丰收,2000年达到51200吨,人均占有粮食400多公斤。
2、充分开发和利用非耕地资源,依托名、优、特产品,重点发展农业经济作物及林、果、药、茶、畜牧、水产养殖等行业,建立了种植、林果、畜牧水产、加工四根农业产业支柱。目前全县已建成了32000亩大板栗、7300亩梨子、12000亩柑桔基地,年产各种水果36000多吨。同时借助朱家场牛羊专业市场,大力发展以瘦肉型猪为主的畜牧业。2000年底,我县存栏生猪81497头,大牲畜30833头,山羊15291只,商品牛羊已开始走向湖南、上海、浙江等近10个省市,年成交额上千万元。根据各个乡镇的优势,基本达到一乡一特,一村一品。
3、依托湘黔铁路、320国道和201省道便利的交通网络,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的通道经济带,重点发展了锌、铝、食品、饮料、纺织、建材等行业。我县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实行政府调控、企业操作的运作方式,引导乡镇企业上档次、上规模、向小城镇聚集,从而加快了新店三家桥、平溪七里塘、大龙龙井坪三个乡镇企业小区开发,建成了一个通道经济走廊雏形,涌现了平溪、大龙两个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乡镇。先后建成了平溪镇选矿厂、田坪红砖厂等21个集体、合资联营和私营乡镇企业。国家株六复线开工,又新开沙石厂25个,年产值达2500万元。还借助油菜、大板栗、柿子等名优特产品,建立了大板栗开发公司和果蔬产品等一些加工厂,对名优特产品实行加工增值。
三、抓大放小,切实搞好对财政收入有后劲、有影响的企业及项目
1、从资金、政策、能源等方面先后对县铁合金厂、酒厂、水泥厂、电力公司等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骨干企业进行了优先扶持。利用上台阶资金重点扶持县水泥厂高标号水泥生产线技改及县铁合金厂、防水卷材厂的流动资金借款,增强其发展的后劲。
2、新建、扩建部分企业,并对原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先后抓了县粮油加工厂面粉生产线改造,对以县食品公司为典型的商业企业实行了部分剥离搞活,对县水泥厂实行了股份合作制改造,酒厂、铁合金厂等国有企业进行了以租赁为主的改革尝试,新建了成都桥梁厂大龙制梁基地、玉屏桥梁厂、大龙彩印厂、玉屏大板栗开发公司。舞阳河梯级开发最大的水电站——装机6400千瓦的贺家滩电站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其坝顶公路桥解决了1.7万人的交通问题,库内形成140万立方米的人工湖,有利于旅游和水产养殖。另外,我们按照“天然、营养、回归大自然”的方向,发展优质矿泉水系列和混合果蔬饮料,重点筹建了大龙矿泉水饮料厂。
3、不断开发新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如玉醇酒厂开发出一系列新酒产品:大家好酒、新玉醇、玉醇王酒、天书神液;县建材厂开发出防水卷材等系列产品。
4、实行企业挂牌保护制度。县纪委、监察局对县综合厂、力源锰铁厂等企业实行了挂牌保护,有效遏制了向企业乱集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为维护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保驾护航。
四、积极稳妥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充分调动乡镇抓财源建设的积极性
从1998年起,我们针对过去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在不过度集中乡镇财力,又不简单“劫富济贫、抽肥补瘦”的前提下,“大头向下”,着眼于保县活乡,让利于乡,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递增上解或递减补贴,欠收或超支自负,自求平衡”的财政体制,特别是对各乡镇按体制取得的超基数收入,县不参与任何分成,全部留给乡镇。体制改革后,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县乡两级财政明为“分灶”,实为“吃大锅饭”,乡镇对财政收入收多收少一个样,对抓财源建设漠不关心的局面,调动了乡镇党委、政府抓财源建设的积极性。2000年,全县乡镇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226万元,在全县地方财政收入中占44.74%。
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形成“多轮驱动”的财源建设格局
放宽经营范围,制定优惠政策,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本着“放心、放手、放胆”发展方针,积极引导,鼓励多种成份共同发展,基本形成了全县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2000年底,全县私营企业已发展到34户,个体工商户达2148户,形成固定资产2814.8万元,年营业收入达3308万元,年上交工商税收942.5万元。为促进个体私营经济上规模、上档次,政府还集中扶持了一批基础较好的个体私营企业。为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我们坚持“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信取人”原则,全面扩大招商引资。1996年以来,我县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办起了新店重晶石厂、大龙花炮厂、平溪硫铁矿厂等40多个生产经营项目。特别是以1998年“梵净山国际旅游节暨经贸洽谈会”为契机,大力开展了招商引资活动,全年引进外资1.49亿元,其中,皂角坪电站、大龙经济开发区主干道、火车站小区建设等大型引资项目已在建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