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25 作者:谢毅
[大]
[中]
[小]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农村的顺利实施,农民收入增长走出了长期低迷的状况,进入了快速增长的历史时期。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134元增加到1999年的2210元,增加2076元,农民收入实现了翻4番的目标,年均增速8%,但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除了在1996年较高,达到9.0%外,从1997年起,已连续三年下降,1999年降到3.8%,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未遇到的现象。由于农村居民的收入持续下降,农村消费与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从1984年的55%,下降到1997年的22%。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消费能力不足,难以为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增长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当前的农民收入增速减缓,从近期看,主要是农产品价格下跌,乡镇企业发展减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农民负担重等因素影响的结果。但从根本上来讲,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各种矛盾的反映。
(一)、农副产品价格持续走低。近几年由于农业丰收,总量供给大于需求,出现结构性、阶段性和低水平“过剩”,即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导致价格下跌。从1996年第三季度起连续三年多农产品价格处于疲软状态。1997年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为上年的95.5%,1998年...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农村的顺利实施,农民收入增长走出了长期低迷的状况,进入了快速增长的历史时期。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134元增加到1999年的2210元,增加2076元,农民收入实现了翻4番的目标,年均增速8%,但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除了在1996年较高,达到9.0%外,从1997年起,已连续三年下降,1999年降到3.8%,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未遇到的现象。由于农村居民的收入持续下降,农村消费与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从1984年的55%,下降到1997年的22%。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消费能力不足,难以为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增长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当前的农民收入增速减缓,从近期看,主要是农产品价格下跌,乡镇企业发展减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农民负担重等因素影响的结果。但从根本上来讲,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各种矛盾的反映。
(一)、农副产品价格持续走低。近几年由于农业丰收,总量供给大于需求,出现结构性、阶段性和低水平“过剩”,即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导致价格下跌。从1996年第三季度起连续三年多农产品价格处于疲软状态。1997年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为上年的95.5%,1998年为上年的92%,1999年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继续下跌,只有麻、烟、水果和牛羊等少数农产品价格略有上升。由于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目前高达45%的农产品关税将会大幅度下降。而我国农产品价格已接近甚至高于国际价格。因此,今后靠提价让农民增收的可能性潜力已基本不存在。
(二)、农业生产结构、农产品品种结构不合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由温饱向小康过渡,农产品的供求矛盾已经由总量短缺的数量问题转变为供求之间因品种、品质不适应而造成的结构问题。目前,由于农产品加工能力较低,加工深度不够,资源优势转化不成经济优势,农民从非农产业获得的收入较少。据统计,农村经济中,第一产业的比重高达68%。而在大农业内部,农业的比重达44%,林业、牧业、渔业的比重仍然偏低,分别为24%、29%和3%。由于我国市场机制不完善,大多数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农民获得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仅靠自身很难在结构调整中准确有效地形成有关成本、收益和风险的预期,因此,许多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困难,难以找到新的、持久的收入增长点。
(三)、乡镇企业发展速度放慢,亏损增加,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八五”期间,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年均增长42.2%。而1995年—1997年则分别降为33.6%、21%和18%。1997年乡镇企业亏损面达15%,比上年增加8个百分点;亏损额600亿元,比上年增加33%。由于亏损加大,破产企业增多,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大为下降。“八五”期间,乡镇企业共吸纳劳动力3599万人,年均719万人。1996年吸纳劳动力647万人,1997年仅为400万人。值得引起警觉的是乡镇企业的污染也日趋严重,有相当一部分污染环境的企业面临关停并转,农业劳动力不但未能向非农业转移,而且还回流,形成农业劳动力转移负增长的局面;加之城市下岗职工增加,一些城市开始限制农民工进城就业,出台了多项限制农民进城的政策规定,迫使原在城市打工的一部分农民工返回农村,必然减少劳务收入,使劳务收入占农村家庭收入的比重下降。
(四)、农民负担象一个久治不愈的顽症,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长。根据国务院《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中规定:向农民收取的统筹提留费用不能超过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的水平。而由中央有关部委正式下发的关于从农民年纯收入中提取本部门相关费用的文件远远突破标准(见表)。
表中几项收费之和,占农民上年人均纯收入的比例已达7—8.5%(这还不包括地方制定的各种公开和隐性的收费项目)。由于收费政策标准上的不统一,也为一些地方扩大收费额度提供了政策空间。加之乡镇部门林立,人员空前增长,必然出现向农民伸手的单位和人太多,而农民不堪重负的严重局面。
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战略性调整的新阶段,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我们要适应新形势,不但要进行农业和农村内部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还必须统筹考虑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
(一)深化改革,稳定农村基本政策。一是积极稳妥地推进粮棉购销体制改革,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宏观调控,保持农产品价格稳定提高。帮助农民解决各种卖难问题,国有商业、物资流通企业和商办工业要通过提供信息服务、仓储保鲜设施,开拓城市中的农产品市场,帮助农民打开农产品销路,努力为提高农民的收入服务,有关部门要大力整顿农村商品市场秩序,打击农村市场上的假冒伪劣商品,严禁坑农、害农、骗农。二是完善农户市场主体地位,使农民真正享有资源配置权,经营自主权和收益所有权,其合法利益所有和支配应充分得到尊重和保护,并且要以法规和法律予以明确。当前应加快制定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法律法规和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法的进程,使其早日出台,同时加快其他农业立法的进度。三是进一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经济信息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经济信息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解决农民分散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民市场适应能力的有效方式,是农民规避市场风险,降低交易成本,节约流通费用,提高收益,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当前重点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健全完善和稳定,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真正为农民服务的新机制,鼓励、扶持各种形式的专业服务组织和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二)发挥区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在尊重经济规律、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个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技术、市场、区位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大力调整生产结构,加速品种更新,淘汰一批不适销对路的产品。同时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放开手脚大力发展名优特新精农产品生产,尽快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模式并存的局面。如在经济发达的地区,走外向型、城效型农业之路,建立一批工厂化农业基地,大力引进农业高新技术和农产品加工设施,发展高科技农业,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模式。在经济较发达、农业中等发达的地区,走立体农业、精细农业之路,发展农产品的综合利用和
精深加工,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在经济科技相对落后,交通不便、自然条件较差、农业欠发达地区,走以解决温饱和资源保护为特征的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之路,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扩大经济作物比重,由传统的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其次发展高效畜牧业,要根据种植业的结构进一步优化畜禽品种的搭配,在稳定食粮类畜禽的同时,大力发展节约粮食饲料的草食性家畜禽,推广先进饲养技术,大幅度提高畜禽品质和产量,提高养殖业的整体效益。第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根据各地具体条件,快速发展农副产品的加工及贮藏,尤其要重点解决农产品的保鲜,以期达到提前、延后或反季节生产的目的,进而增加经济效益。
(三)推动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当前乡镇企业发展遇到较大困难,正进入一个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为主的转变阶段,面临着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即第二次创业时期。乡镇企业要在挑战和困境中争取较快的发展速度,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除了加大财政、金融、外贸对乡镇企业的扶持力度和切实减轻不合理负担外,乡镇企业自身要充分发挥面向市场、机制灵活的特点和优势,积极拓宽生存和发展空间,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首先,要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起龙头带动作用;其次,要加强人才培养,提高经营者和职工的素质;第三,要加快引进高新技术和设备的步伐,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应抢先进入环保产业;第四,不同地区要因地制宜,围绕特色产业谋求乡镇企业的更快发展;第五,乡镇企业改革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新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建立乡镇企业的信用担保机制,积极探索乡镇企业与资金市场对接的有效形式。
应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如果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是目前的30%,而是50%的话,那么,按现在的消费水平,农产品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至少可以增加1倍,即使农产品结构不提高,农民收入也会上一个新台阶。当务之急是要消除对农民的歧视政策,给予农民“国民待遇”,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并逐步推进包括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在内的各项改革,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真正实现农民的迁徙自由,扩大农民的就业空间。
(四)促使科技进步,进一步发挥科技的促进作用。首先要切实解决科研和农技推广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稳定和扩大技术队伍,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把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其次要对现有农业技术体系逐项进行评价,凡符合当地实际、技术先进、效益可观、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单项或综合技术就予以保留、推广。反之,则应尽快淘汰。第三,积极研究、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重点是培育和选用高产、优质、高效、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农、林、畜、禽、水产品优良品种,研究相应的配套技术措施。第四,实行现代农业技术和传统农业经验的结合,使其有机地融为一体。第五,鼓励和支持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与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吸引国内外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进入农业,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真正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
(五)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问题,必须常抓不懈,标本兼治,治本为主。要下决心精简机构,减少冗员;要规范政府行为,理顺分配关系,改革乡镇财务制度,逐步推行“零户统管”,增强乡镇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要进一步改革完善农村税费制度,减轻农民税费负担;要大力发展农村社区经济,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通过“以工补农”减轻农民负担。
(六)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在对农业投入问题上,应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财政资金、信贷资金、集体资金、社会融资和利用外资相结合。逐步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把粮棉主产区作为重点投入的区域。增加政府对农业基本建设的投资,进一步增加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加快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在农村电网改造、粮库建设、道路建设、自来水、通讯设施建设方面,要加大投入力度。这些方面的建设应尽量用农民工,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以启动农村市场。
(作者为重庆市合川市财政局副局长)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