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福建宁德:牢记嘱托聚财源 感恩奋进谱新篇

作者: 福建省宁德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江明融
来源:中国财政微信公众号 2022/12/26
福建宁德:牢记嘱托聚财源  感恩奋进谱新篇
福建省宁德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江明融

     

图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省宁德市各级财政部门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对财政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正确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紧缩与发展、多办事与量力而行等财政经济关系。要有‘先予后取,培植财源’这样远见卓识的财政观。”一以贯之秉持大财政理念,感恩奋进,接续奋斗,加力提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助力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十年来,全市经济发展结构和财政收入质量得到全方位提升,财政实力显著增强。





财政“蛋糕”持续做大,收支规模迈上新台阶




始终坚持培植壮大主体财源,做大财政“蛋糕”。随着宁德时代、上汽、青拓、中铜等一批“金娃娃”项目相继落地投产,全市骨干财源不断发展壮大,财政收入一步一个台阶,在厚积薄发中实现了质的提升和量的突破。财政总收入连破百亿量级大关,2021年达到265.8亿元,年均递增10.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由2012年142.18亿元增加到2021年343.68亿元,年均递增10.3%,支出规模在全省位次从第7位前移至第6位。




财政保障更加有力,改善民生取得新成效




民生投入持续增加。十年来,全市各级财政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坚决兜牢民生底线,民生投入占比持续增加。2012—2021年,全市民生相关支出从2012年的105.22亿元稳步增加到2021年的268.69亿元,累计达2087.65亿元,十年间增长了2.6倍,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每年都保持在七成以上,义务教育、医疗防疫、社会保障、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民生领域成为保障重点。

支持教育优先发展。优化教育财政保障体系,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70.85亿元,普通小学和初中年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分别提高到750元和950元,公办寄宿制学校按照寄宿生年生均400元标准增加公用经费补助,公办幼儿园和普通高中年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分别提高到600元和1000元。加快推进教育补短板项目,2017年以来,全市共实施教育补短板项目301个,完成投资107.77亿元,其中已竣工投用项目222个,新增学位9.18万个,有效缓解学位不足问题。

支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2020以年,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共统筹资金9.69亿元,支持常态化疫情防控及疫苗接种,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全市卫生健康支出由2012年的13.51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6.2亿元,年均增长11.6%;全市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提高至84元;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625元,同时采取PPP模式支持市级四所公立医院医疗卫生补短板项目,用好用足精准扶贫医疗叠加保险资金和扶贫健康补充保险资金,不断提升困难群众获得感。

支持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城乡低保财政补助标准持续提高。2021年,社会保障和就业财政支出46.01亿元,是2012年的3.1倍,年均增长13.5%,占财政总支出的13.4%。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人员年平均保障标准分别达到7408元、21204元。投入2457万元建成“互助孝老食堂”355个,日均服务老年人8000余人,有效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的一日三餐问题,以“小食堂”凝聚“大民心”,为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宁德特色的乡村范本。

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力保障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支出需要,累计投入各类财政资金40.37亿元,助力全面完成现行标准贫困人口和45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脱贫任务,6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摘帽”,福鼎市赤溪村、寿宁县下党乡先后成功获批财政部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寿宁县下党乡还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宁德成为展示我国脱贫攻坚历史性成就的“重要窗口”。

支持乡村振兴。2019年以来,累计投入支持乡村振兴专项资金163.29亿元,推动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一是推进“8+1”特色产业振兴。2019—2022年,市本级财政累计安排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奖补资金7500万元,用于支持茶叶、水产、食用菌、水果、蔬菜、畜牧、中药材、林竹花卉及乡村旅游等“8+1”特色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已成功创建全国农业产业强镇6个、培育省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114个,古田县、福鼎市先后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乡村特色产业格局加速推进。二是努力做到乡村振兴路上“一个不少、一个不落”。通过支持村集体经济“提质强村”三年行动、设立福建闽东时代乡村投资发展基金、打造金牌旅游村、积极落实支持少数民族村、老区基点行政村、有居民海岛村等老少边岛贫村乡村振兴财政资金保障等一系列措施,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升乡村造血功能。截至目前,全市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在10万元以下的“相对薄弱村”已实现“清零”。

支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12—2021年,累计投入生态环保相关资金106.56亿元,支持传统产业清洁化改造、环境污染防治、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生态保护补偿等,助力打造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实现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素质”。2018年7月起,在全国首创海域清理PPP模式,全力支持开展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工作,累计投入45.48亿元,将所有传统木制渔排升级为新型环保塑胶渔排,推动海产品绿色优质发展。“清海”的“宁德模式”被列为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首批典型案例、全国水产养殖高质量绿色发展典型案例。




财政改革稳步推进,财政制度建设实现新突破




“放水养鱼”培植壮大财源。十年来,全市财政部门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和资金的引导作用和乘数效应,通过预算安排、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和拓宽融资渠道等,重点支持四大主导产业产能扩张、产业链延伸,不断提升产业集群发展能级。同时推进电机电器、生物医药、船舶修造等传统产业提档升级。2019—2021年,全市累计新增减税降费超过86亿元,用真金白银助企纾困;大力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近年来共签约落地PPP项目65个,引入社会资本418.35亿元;有效发挥产业基金的投资带动作用,设立200亿元的福建省海洋经济产业投资基金,主要用于支持远洋渔业、海上牧场、水产品冷链物流、海洋生态治理等领域发展,为海洋经济发展注入“金融活水”;在严防债务风险的同时,用好用活地方政府债券资金,2015年以来,全市共争取债券额度656.25亿元,有力保障了重点项目建设,助推宁德时代、上汽、青拓、中铜等“金娃娃”茁壮成长,促进经济发展与财政增收实现良性互动。  

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完善全口径预算管理,“四本预算”有效统筹衔接;全面实施“营改增”试点,持续深化增值税改革;完善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扎实推进国防、生态环境、公共文化等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稳步推进零基预算改革,支出标准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上线运行,加强了对各类公共资源的统筹管理、盘活使用和全程监督。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持续硬化预算绩效管理约束,积极促进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挂钩,削减长期沉淀和低效无效资金,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基本建立,大幅提升了预算管理水平和政策实施效果。2016—2018年,市级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覆盖率连续三年获得全省设区市第一名;县级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工作取得长足进步。

实施差异化财税扶持政策。针对宁德山区与沿海发展不均衡的市情,制定实施差异化财税扶持政策。对贫困山区县,实施地方税收全留的“不取”政策,并有针对性地对特色产业、绿色产业、民族产业实施“多予”政策。建立沿海对口帮扶山区的“山海协作”机制,每年集中沿海县新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1—2%,用于帮助山区县建设发展,真正实现“大手拉小手”。市本级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每年新增财力的大部分用于支持基层财政运行。同时,将原体制规定的部分市级企业税收下划到县(市、区)征管,调动地方发展经济、开辟财源的积极性;通过实施“困难上移、财力下移、节用裕民”的财政机制,不断将财力向困难地区倾斜,提高地方政府财力保障水平,确保全市财政运行平稳。

扎实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全面实施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改革,建立了以电子凭证库为核心的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财政资金运行效率大幅提升。同时推进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全市129个乡镇实现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全覆盖,有效保障了基层组织运转、民生事业发展以及扶贫资金的及时足额发放。


责任编辑:李烝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