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湖南:提升现代财政治理效能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提升现代财政治理效能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湖南省财政厅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省财政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政领财、以财辅政,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快构建现代财政制度,为全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
十年来,全省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782亿元跃升到3251亿元,十年累计2.6万亿元,年均增长6.9%。三大攻坚战实现预期目标,“三个高地”加速崛起,稳经济大盘、保市场主体措施有力。十年来,民生支出占比连年保持在70%以上,疫情防控精准高效,社保待遇接连提标,一座座“芙蓉学校”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统筹财政资源 全力支持打造“三个高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以来,湖南聚焦“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随着“三个高地”建设全面铺开,省财政厅不断加强政策集成和资金统筹,通过释放政策红利、盘活财政资金,激发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
着力支持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2017年以来,省财政厅累计投入166亿元,大力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先后出台支持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17条财政政策、支持先进制造业供应链配套发展9条财政政策,调整产业类专项支持方向,着力支持“3+3+2”产业集群,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数字赋能。目前,湖南省“3+3+2”产业集群体系中,长沙工程机械、株洲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长沙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株洲中小航空发动机等4个产业集群进入“国家队”,数量居中西部第一。
着力支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2021年,全省财政科技支出达到243.7亿元,较2017年增加152.3亿元,年均增长21.7%。加大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研发奖补、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激励力度,引导各类创新主体竞相加大研发投入,带动湖南省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016年的1.5%提升至2021年的2.2%,提升幅度居全国前列。提请省政府出台《湖南省财政支持企业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倍增省级人才专项资金规模,深入实施芙蓉人才行动计划,为破解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留住尖端人才。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激发创造力。
着力支持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出台支持湖南自贸试验区加快发展19条财政政策,促进自贸区改革创新、产业升级、平台提质。出台国际航线补贴相关政策,畅通国际物流通道。办好第四届对非投资论坛,支持中非经贸博览会永久落户湖南。深化与世行、亚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和法国、以色列等外国政府财经合作,十年来有效利用国外贷款23.95亿美元。
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 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稳住经济大盘。面对经济下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旱涝灾害等诸多挑战,充分发挥财政精准调控优势,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工具,全力服务全省实体经济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坚决落实中央减税降费政策。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从2018年起,连续五年落实中央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截至2021年底,全省累计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400亿元(含社保降费)。2022年预计全年退、减、缓各项税费1000亿元以上,以财政的“短期减收”换市场主体的“长期增效”。
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长株潭城市群节能减排综合示范、黄花机场改扩建工程项目、海绵城市建设、黑臭水体治理、财政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等一大批国家级政策试点落户湖南。省财政厅完善投融资体制机制,拓宽了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融资渠道。
全力支持产业发展。通过市场化方式吸引社会资本,设立全国第一支健康养老服务基金、第一支油茶产业基金,目前省级政府投资基金规模达130亿元。加强产业园区配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近三年累计安排专项债券1829亿元,占全部额度的45.2%,有力提升了园区产业项目承载力。省委省政府高位布局、系统推进财源建设工程,省财政厅着力支持实施产业项目建设年、“135”工程及其升级版、产业发展“万千百”工程等重大产业建设,出台先进制造业补链延链等政策措施,推进产业园区亩均效益改革,补齐产业与园区发展短板,制定市县财源建设激励措施,引导市县涵养优质税源,做大收入“蛋糕”。2021年,全省全口径税收同比增长9.1%,省级以上园区亩均税收增长10.4%,新增骨干税源企业837户。
补短板强弱项 支持打赢三大攻坚战
强化政治担当,保资金、保重点、保安全,集中力量推动三大攻坚战实现预期目标。
支持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首倡之地”展现首倡之为,湖南扛牢精准扶贫首倡地政治责任,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60.6亿元,十年年均增幅达21.7%,扶贫资金绩效管理连续五年获全国“先进”等级,为谱写中国减贫奇迹的“湖南篇章”贡献了财政力量。保持财税支持政策总体稳定,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牢牢守住了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支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2018年4月,成立省财政厅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省债务办,在全国率先开展政府举债项目“停缓调撤”行动,从源头遏制新增隐性债务。近年来,湖南把统筹发展与安全摆在重要位置,坚持疏堵结合、防控并举,省财政厅采取有效措施、付出超常努力,建立健全政府债务“借、用、管、还”全链条闭环制度体系,着力控增量、化存量、促转型,有效缓释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十年来,湖南省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为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设立全国首支省级土壤污染防治基金,创新方式发行全国首支“碳中和”专项债券,推动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等,2021年全省生态环保支出达到361亿元。
保障改善民生 破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落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财政民生保障工作各项要求,加快建设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高质量的民生保障体系,确保为民聚财、为民理财、为民用财。十年来,民生支出占比连年保持在70%以上,民生政策不断完善,办成了151件重点民生实事,解决了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十年来,全省通过“一卡通”累计发放惠民惠农财政补贴2351亿元,惠及2027万户(人)。
疫情防控方面。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湖南仅次于湖北在全国率先安排疫情防控专项资金,抢占了防控先机。优先保障疫情防控支出,用于医疗救治、防控物资保障、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等方面。
稳就业方面。2017年以来,省财政厅累计安排就业补助资金196亿元,省级就业专项资金规模稳居中部前列,城镇调查失业率连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中部最好。仅2022年上半年,支持新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7.97亿元,同比增长将近30%,扶持创业个人5400人、小微企业354户,带动就业4.17万人。
教育方面。全省教育支出连年保持第一大支出位置,2021年支出规模达到1374亿元。针对贫困地区资源薄弱严重影响教育均衡发展等问题,2017年10月,省财政厅配合教育厅、发改委、扶贫办提出方案,建议支持40个国家级贫困县每县建设1至2所风格标识统一的中小学校,首批“芙蓉学校”应运而生。为统筹解决教育扶贫和义务教育“大班额”问题,2019年“芙蓉学校”再扩面。十年来,湖南全面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推进义务教育和普惠性幼儿园“民转公”,新增公办学位89.6万个。
开拓创新 财税改革迈入全国第一方阵
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管理要效能,一系列亮点经验在全国推广,财税改革稳稳走在“全国第一方阵”。2019—2021年,湖南财政管理连续3年获国务院真抓实干表彰激励。
预算改革进一步深化。以预算管理改革为切入点,湖南财政挖潜盘活,全力保障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大事要事资金需求。落实省政府出台的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强化财政资源统筹,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持续压减非重点、非刚性支出,加力盘活存量资金和结余结转资金,经验做法多次得到国务院高度肯定。完善全口径预算管理体系,实现“四本预算”统编、统批、统管。全力推进预决算公开,让财政资金在阳光下运行,财政透明度跃居全国前列。深度推进专项资金整合,省级专项由过去上千项压减到47项,集中财力办大事,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搭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框架,创造性推出财审联动机制,在2020年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目前,全省各级各部门“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工作局面基本形成,呈现了由以往“要我有绩效”向“我要有绩效”的深刻转变。
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完善转移支付制度,2012年至2021年,省对下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从58.6%提高到85%。对人均可用财力低的困难地区给予托低补助。坚持财力下沉,2021年省对市县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达到2844亿元,较2012年增长178.1%。债券资金大幅向市县倾斜,2022年94.4%转贷给了市县。在11个领域明确省以下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办法,省级支出责任由平均60%提高到近70%。
管理创新稳步推进。自2017年起实施“提升财政收入质量三年行动”,非税收入占比大幅降低,2021年降至30.9%,财政收入质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实施“规范市县财政管理三年行动”,优化管理机制,守住基层“三保”底线,确保财政稳健运行;实施“清理财政暂付款三年行动”,暂付款余额大幅下降。切实履行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责,推动省属国有金融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支持财信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全力打造本土金融航母,以省融资担保集团为龙头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组建农业信贷融资担保公司,顺利推动华融湘江银行股权回归并更名为湖南银行。278家省以下法院检察院财物纳入省级统管,政府采购、资产管理、政府购买服务、投资评审、财政监督、会计管理、非税收入收缴电子化、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等改革有序推进,取得明显成效。
责任编辑:梁冬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