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郑延良:居高声自远 无私天地宽

作者: 厦门监管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一级巡视员 郑延良
来源:中国财政微信公众号 2022/12/13

居高声自远  无私天地宽

厦门监管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一级巡视员 郑延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同时发力、同向发力、综合发力。”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加深对财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认识,提高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的能力和水平,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只有牢固树立廉荣贪耻的价值观,才能从内心深处“不想腐”

    

(一)坚定的信仰信念是从思想上拒绝腐败的总开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其最鲜明的品格。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自觉担当。通过深入学习,将我从对“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简单追问,逐渐引导向“入党为了什么,当了干部做什么,身后留下什么”的人生课题。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为政为官,如果能够以民为本,视民心为根,心里装着群众,就能够保持“利归天下,誉属黎民”的平常心境和淡泊情怀。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够秉持公正,无愧于人民群众的期望。解决了为官做事以什么为目的、以什么为核心、以什么为基础的心态,就犹如航海找到了灯塔,才能从精神上接纳廉洁,远离腐败。


(二)以党性立身做事是从行动上远离腐败的试金石。“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基石,那么,形成以党性立身做事的思想自觉就是引导党员干部在实践中远离腐败的试金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成为好干部,就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时刻用党章、用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党章第三十六条明确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模范地履行本章程第三条所规定的党员的各项义务……”。在对主观世界的改造中,党章就是锤炼党性、抵制腐败的总章程、总规矩,党员干部唯有将党章自觉作为行动的标尺,才能掌握时刻自醒的利器,从源头上消除贪腐之念,获得抵御侵蚀、防止蜕变的强大抗体。


(三)心底无私、天下为公是共产党人毕生修炼的人格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心底无私、天下为公是共产党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的根基,是需要党员干部毕生修炼的人格目标。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中,无数革命先辈、优秀党员身体力行,用生命和汗水铸就了一座又一座丰碑。


从福建到浙江再到中南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谷文昌,在文章《“潜绩”与“显绩”》中说:“福建东山县的县委书记谷文昌之所以一直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敬仰,是因为他在任时不追求轰轰烈烈的‘显绩’,而是默默无闻地奉献,带领当地干部群众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在沿海建成了一道惠及子孙后代的防护林,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这种‘潜绩’,是最大的‘显绩’。”榜样本身既是一种鼓舞人心的号召力,更是一种无言的精神约束力。首先是一心为公的权力观。“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党员领导干部从走上岗位的第一天起,就面临着公与私的考验,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是对党员领导干部政德的基本要求,而且它考验的不是一时,而是一生。谷文昌一生公私分明,坚持原则,才能在人民群众中树立威望,赢得人民群众世世代代的缅怀。其次是久久为功的政绩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创新的任务更加繁重,“硬骨头”更加难啃。只有靠多任干部的持续接力、久久为功,才能滴水穿石。党员干部需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图一时之名、不贪一时之功,忠诚履职尽责,多干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事,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


完善制度、加强监督,充分落实基层党组织主体责任,扎紧“不能腐”的制度笼子

   

(一)科学严谨的业务流程是限制权力泛滥、保护党员领导干部的利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盯紧公权力运行各个环节,完善及时发现问题的防范机制、精准纠正偏差的矫正机制,管好关键人、管到关键处、管住关键事、管在关键时,特别是要把一把手管住管好。”这对财政监管工作运行过程中的权力监督制度建设具有提纲挈领的指导意义。

   

财政工作牵涉复杂的利益关系,财政监管工作涉及提升财政政策效能、保障减税降费效果、监管各项专项资金、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确保地方财政平稳运行等方方面面,不可避免地会运用到监督检查权、审核审批权、处理处罚权等公权力,而且会触及到不同阶层的利益。这一过程中,基层党组织要从业务运行的流程入手,科学精准地设计完善风险防控制度,抓实对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岗位的监督,使党员干部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把权力关进“不能腐”的笼子。

  

 (二)基层党组织内部的反腐败监督体系是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的防火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组织必须明白,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对干部的监督,是对干部的爱护。放弃了这方面责任,就是对党和人民、对干部的极大不负责任。”作为一名老党员和基层党务工作者,我深深体会到把一个初出校门的年青干部培养成一名各方面能拿得出手、顶得上来的骨干是多么不容易,一旦其在廉政方面出了问题,党组织多年的培养和本人长期的努力就毁于一旦。因此,局党组要切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严格执行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制度,开展经常性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把“四种形态”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党员干部日常教育监督管理之中,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初始阶段。


(三)从财政改革发展大局出发,自下而上地研究推动财政运行中的风险防控机制。财政是党和政府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体制保障、政策工具和监管手段。2000年以来进行的一系列财政改革,都显现出制度本身在防治腐败方面的巨大优势。因此,必须在财政监管工作中,充分发挥熟悉财政运行体制机制的业务优势,贴近财政运行第一线,辨别财政运行过程中的风险点,沉下心来调查研究,积极主动向上反映,为完善财政制度改革建言献策,推动堵漏洞、畅流程、防风险。


心存敬畏、警钟长鸣,时刻警醒腐败将付出的惨痛代价,将“不敢腐”如利剑高悬心间

   

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三者不是简单的三个阶段的划分,也不是孤立的三个环节的排列,而是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环环相扣的,体现了内因和外因、自律和他律的辩证关系。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必须三者同时发力、同向发力、综合发力,把不敢腐的强大震慑效能、不能腐的刚性制度约束、不想腐的思想教育优势融于一体,发挥综合效应。我们要把握“不敢”这个前提,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强化监督全覆盖的震慑效应,不断释放全面从严强烈信号。要着眼“不能”这个关键,把“当下改”和“长久立”结合起来,形成靠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约束机制。要扭住“不想”这个根本,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宗旨意识,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和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唯有这样,让党员干部因敬畏而“ 不敢”、因制度而“ 不能”、因觉悟而“ 不想”,才能最终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居高声自远”。高不是位高权重,而是心之高远。如果说信仰是一轮朗耀的明月,唯有常常仰望,与其皎洁对视,才能将心放于高远清明之处,远离物欲横流之乡。“无私天地宽”。无私才能廉洁,廉洁才会赋予人清清白白的行为、光明磊落的态度,才会让人真正“从心所欲,不逾矩”,才能在“公私”二字上衡量出党性的强弱,真正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



责任编辑:李艳芝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