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动态 > 重要文选 > 2012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投诉举报电话: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充分发挥财政金融在“稳中求进”中的重要作用

时间:2021-06-23 来源:中国财政2012.4半月刊总第609期
作者:李勇 财政部副部长

2012年是我国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对2012年的财政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财政金融部门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推动财政金融和外国政府贷款管理工作取得更大进展。

一、深刻认识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处理好财政金融工作“三个方面”的关系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短期问题与长期问题相互交织,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性矛盾相互叠加的一年。在这个关键时期,宏观调控更需要注重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灵活性和协调性,具体到财政金融工作上来,就是要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在促进经济“稳中求进”的过程中,要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和“保民生”之间的关系。在当前国内外各种复杂因素的作用下,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的担忧不断增强,如果经济增长下滑过快,许多潜在的风险就可能演变成为现实,一些潜在的矛盾就可能被激化。2012年的政策重点明确为“稳增长”,就是为了防止经济增长大幅波动。同时,“中国模式”走到今天,创造了令世界赞叹的成绩,但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累积了一些深层次问题,必须通过结构调整来增强经济发展的后续动力。因此要充分认识到,现在为了“调结构”而容忍一定程度的经济增速放缓,是为了实现未来经济的更加强劲、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另外,“为民生而发展、以民生促发展”,是保障“稳增长、调结构”的必然路径。

(二)在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扶持金融发展”和“防控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就我国金融体系发展的当前阶段而言,需要重点把握好以下问题:在建设普惠金融的问题上,既要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强化其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市场定位,又要加强监管,坚决防止其盲目扩张、恶性竞争;既要提高对涉农、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又要讲究市场原则,督促金融机构加强内部控制,防控信贷风险。同时,在健全担保体系的问题上,既要鼓励和扶持融资性担保体系发展,促进发挥其“增信”功能,又要密切关注部分担保机构出现的虚假注资、违规放贷等现象,加强监管和制度建设,以规范促进发展。

(三)在制定完善“财政奖补”政策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之间的关系。健全的市场机制,有效的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机制多一些还是政府调控多一些,必须相机抉择。在应对金融危机冲击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及时纠正市场扭曲,弥补市场失灵,防止了经济出现大的起落。2011年以来,国家各项刺激政策逐渐退出,宏观经济更加倚重自主性增长和可持续增长。在这个大背景下,财政金融部门作为联系财政和金融的纽带,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越位、不干预”金融机构的具体业务经营,更不能搞“大包干”,把市场行为变成政府行为。同时,在制定和落实各项财政奖补政策的过程中,要把金融机构这个市场平台利用起来,这样既有利于降低政策执行成本,又有利于扩大政策杠杆系数。

二、深刻理解国家经济政策,把握好2012年财政金融工作“五个方面”的任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2年经济工作做了重要部署,明确了“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政策基调。为了切实发挥好“积极财政政策”的调控职能,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强调了“四个着力”,即着力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着力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这“四个着力”是下一阶段开展财政金融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开拓思路、创新进取的重点方向,各级财政金融部门要牢牢把握住这“四个着力”,紧紧围绕“稳增长”、“调结构”这条主线和“稳中求进”这个工作总基调,积极做好2012年度财政金融和外国政府贷款管理工作。

(一)以“稳定增长”为主线,积极运用财政手段促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仅强调了“稳增长”的政策基调,更加强调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因此,在当前外围经济环境趋于动荡、国内通胀压力依然不能掉以轻心的情况下,各级财政金融部门要重点做好两项工作:一是要发挥好财政政策定位准、针对性强的优势。运用财政手段,促进金融机构紧紧围绕“稳增长”和“调结构”这两大目标,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体现“有保有压”、“有扶有控”,提高实体经济发展质量。二是要坚决守住防范系统性风险、区域性风险这条底线。防风险是金融业永恒的主题。当前金融领域还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点,必须密切关注、跟踪分析、加强防范,避免金融风险给“稳增长”、“调结构”目标的实现带来威胁。

(二)以“服务三农”为根本,深入研究财政促进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长效机制。农村金融“高成本、高风险”的特征与金融机构追求“低成本、高收益”的目标存在根本矛盾,这决定了财政支持农村金融发展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以长远的眼光、全局的视角,建立健全财政促进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长效机制。对于新形势下的财政金融支农工作,各级财政金融部门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以财政奖补政策为手段,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切实落实好国家统一奖补政策。同时,鼓励各地根据财力和农村金融发展的实际,因地制宜出台新政策,创新支农新机制。二是以农业保险发展为保障,让农民逐渐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自2007年开始试点以来,农业保险工作得到了广大农民和基层政府的充分认可。作为财政支农方式的一项重大创新,农业保险大大提高了支农效率和效益,在改进农村社会管理、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完善防灾救灾机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农业保险和“新农合”、“新农保”一起,被称为支持“三农”发展的三大支柱。

各级财政金融部门要牢牢把握住“四个着力”,紧紧围绕“稳增长”、“调结构”这条主线和“稳中求进”这个工作总基调,积极做好2012年度财政金融和外国政府贷款管理工作。

各地政府都非常重视农业保险工作,把农业保险作为落实中央强农惠农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开展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和机制创新。在产品上,因地制宜地开展了烤烟、油茶、柑橘等颇具地方特色的险种,并由地方财政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在制度上,普遍建立起查勘、定损、理赔“一条龙”的服务工作机制,确保农户及时获得理赔;在服务上,积极与保险公司创新合作模式,缩短与农户的距离,初步收到了“惠农政策落地、保险服务到位”的政策效果。下一步工作中,各级财政部门还要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健全体制机制,引导农业保险健康发展,真真正正地为农民撑好这把“安全伞”。

(三)以“支持小微”为重点,不断探索促进小微企业融资的政策手段。小企业的生存发展不仅关系到经济的自主性增长动力,还关系到就业这一民生大计。但长期以来,金融资源向大型企业集中的现象始终存在,一旦信贷收紧,广大小微型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就变得十分突出。2011年以来,部分地区小微企业的经营难和融资难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为帮助小微企业尽快走出困境,各级财政金融部门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建立健全为小微企业“量身定做”的融资性担保体系,在促进其实现规范运作的基础上,探索研究设立再担保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分担担保机构风险,增强担保机构服务能力,解决银行放贷的“后顾之忧”。二是明确将小微企业作为重点支持对象,督促各类银行切实落实国家关于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信贷政策,鼓励各类银行创新、改进为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强化银行特别是大中型银行的社会责任。

(四)以“促进改革”为核心,继续深化国有金融机构改革,健全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体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融入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大,金融日益成为支持经济发展和落实宏观调控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对于居主导地位的国有金融机构,其改革发展对于金融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更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下一阶段,要继续推进国有金融机构改革,完善国有金融机构公司治理,不断提升国有金融机构在支持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等方面的作用。以绩效和薪酬管理为抓手,引导金融机构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绩效观”,实现稳健增长。

(五)以“互利共赢”为目标,进一步拓展与外国政府的合作与交流。要管控好、稳定住与各国的关系,深化与世界各国的利益交融,扩大互利共赢的一面,为我国实现战略机遇期的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在外国政府贷款管理工作中,要加强国际沟通和协调,突出外国政府贷款既有益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也有利于推动外方对我贸易的共赢特征,努力稳定外国政府贷款规模,并引导外贷资金流向国家重点支持领域和中西部地区。财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