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新闻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郭复初:新中国七十年财务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

2019/12/24

作者:郭复初 |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国财务理论由全面引进前苏联的货币关系理论体系向资金运动论理论体系转变,适应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实践的需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财务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在微观财务理论方面,按照财务理论分析的逻辑起点不同,先后形成了以财务本质为起点、以本金为起点、以财务管理环境为起点和以产权为起点的几大财务理论体系。除此而外,许多财务学者还对财务的本质、职能、运行规律、管理原则、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提出不少创新观点。在宏观财务理论方面,中国财务学者提出了原创性财务理论观点,初步形成了国家所有者财务(国家财务)、国家监督者财务的理论体系。财务学科建设也随财务理论创新而不断发展,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展望未来财务理论创新,将主要围绕智能财务理论、新的经济发展理念财务理论、财务风险控制理论、企业长期财务战略理论和宏观财务理论创新的方向发展,财务学科也将增加新的内容。

关键词:财务理论创新;财务学科发展;微观财务理论;宏观财务理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年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在这一过程中,中国财务理论逐渐形成、发展并不断创新,财务学科从无到有,逐渐发展成一门重要的学科。我们有必要全面总结我国财务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的历史经验,探寻财务理论发展规律,使财务工作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新中国七十年财务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至今经历了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和改革开放四十年两大历史时期。本文将对这两大历史时期财务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的基本概况进行回顾,提炼出规律性的认识,并对未来财务理论创新和财务学科发展方向提出展望。


一、改革开放前三十年财务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


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以1958年探索中国经济管理体制为时间节点,还可分为两个小的阶段。随着经济管理体制的逐步变化,财务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也显示出阶段性。

 

(一)全面学习前苏联经济管理体制时期的中国财务理论与学科发展概况

从新中国建立到1958年之前,随着我国在城市实行对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农村实行合作化运动,从互动组、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到人民公社,使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从多种所有制并存改为城市比较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和农村单一的集体所有制,实行的经济管理体制是国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国有企业由国家各主管部门直接管理,企业没有独立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也没有独立的财务权力、财务责任和财务利益,这时没有独立的企业财务,只有国民经济各部门财务。当时财务理论是全面引进前苏联的国民经济各主要部门财务理论与教材,并聘请前苏联的著名财务学家A·M·毕尔曼来中国人民大学举办财务教师培训班,他主讲的《苏联国民经济各主要部门财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6年出版)分为工业财务、农业财务和商业财务三册。随后,引进的财务教材还有前苏联财务学家Π·H·日夫加克主编的《苏联企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财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这些教材反映了前苏联财务学者关于财务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的基本观点。

前苏联财务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财务的经济实质、基本内容、基本职能等方面。关于财务的经济实质(或概念),A·M·毕尔曼(1956)认为:“在苏维埃经济中还存在着货币资金的形成、分配与利用(支用)的基础上产生的广泛的货币关系体系”,“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客观存在的货币关系总体,表明生产的财务方面,构成苏联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财务”。关于财务的基本内容,他概括为企业与部门之间的财务关系、企业内部各单位与职工的财务关系、主管部门与财政和银行之间的财务关系等方面。关于财务的基本职能,他认为是进行货币监督的职能。Π·H·日夫加克(1982)对财务的基本职能提出了新见解,他概括为:“部门财务执行以下三项职能:以货币资金保证资金的周转,分配货币收入,对企业、联合公司和主管部(局)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财务监督”。

前苏联财务的应用理论,以工业财务为例,主要包括企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财务的组织原则与任务、流动资金的形成与使用、流动资金定额的核定与考核、生产费用预算与销售收入计划方法、固定资产再生产的拨款、利润计划与分配、企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财务计划体系,以及财务状况评价等方面理论与方法(A·M·毕尔曼,1956)。

上述从前苏联引进的企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财务理论,适应建国初期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以经济主管部门为财务主体的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对财务实践有重要指导作用。同时也初步奠定了中国财务理论创新发展的基础。

在前苏联财务理论与教材引进的基础上,我国各主要财经院校与相关综合大学中,在财政系下面设立财务教学研究室,采用前苏联教材,为财政学、会计学与企业管理专业开设了工业财务课程,有的还开设了农业财务与商业财务课程。这一阶段虽然还没有产生中国独立的财务学科,但培养了一批老一辈的财务学者,为中国独立财务学科的建设做了人才准备。

 

(二)初步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经济管理体制时期的财务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概况

1958年后,党和国家提出要在坚持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同时,适当下放经济管理权,调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积极性。国有企业在全面推行经济核算制的条件下,逐步扩大企业的财务管理权限,企业在国家核定的固定资金占用额、流动资金定额和成本开支范围的条件下,开展企业内部经济核算,实行财务指标归口(企业内部职能部门)、分级管理(企业厂部、车间、班组)制度,按照指标完成情况提取企业奖励基金,用于职工奖励与集体福利(黄菊波,1996)。中国财务学者在总结财务管理新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财务理论创新,在财务教材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一时期的主要财务理论创新是扬弃财务“货币关系论”的基础上提出“资金运动论”,在财务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研究上有了重大进展。财务本质是“资金运动”的代表性学者是中国人民大学的邢宗江、刘凤钦和顾志晟同志。他们编著的《工业企业财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64年出版)一方面继承了财务体现经济关系的观点,另一方面突破了前苏联“货币关系论”的基本理论架构,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方面都有重大创新。

在财务基础理论方面的创新,首先表现在将财务的本质概括为企业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而不是前苏联学者所提出的货币关系。该书提出:“社会主义工业企业财务,就是在工业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资金运动,体现着工业企业利用货币(价值)形式实现产品生产、分配和交换而发生的各方面经济关系”。这一理论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财务范畴是由于存在着商品生产和货币经济,价值规律还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作用。这就与前苏联学者认为财务范畴存在的客观条件是实行经济核算制条件下要利用货币资金的形成、分配与使用去组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观点相区别。其次,对财务的客观经济内容进行了创新。前苏联财务学者将财务的客观经济内容表述为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企业与职工之间、企业与主管部门之间和企业与财政、银行之间的货币关系。该书新提出财务的客观经济内容还包括资金循环周转的内容,这些内容包括资金的形成、资金的使用、资金的耗费(成本)、销售收入的取得和收入分配等。这种将财务内涵概括为资金循环周转活动(财务活动)和所体现各方面经济关系(财务关系)的理论观点,奠定了财务“资金运动论”的理论基础,至今仍有深远的影响。在财务应用理论方面,该书总结中国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践经验,创新性地提出流动资金分级分口管理、成本分级分口管理的原理与方法,在企业形成财务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内部管理系统,这是财务理论源于财务实践,而又反过来指导财务实践的生动表现,为后来的中国财务学者对财务理论的全面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这一时期对中国财务理论创新做出贡献的还有厦门大学的余绪缨、李百龄、谢抗、黄礼忠等同志,他们的代表作是《工业企业财务管理》(厦门大学经济系财务会计教研室,1979)一书。该书在财务基础理论方面的发展,是提出了“经济核算条件论”。该书指出:“财务管理是从价值形式这个角度,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综合性的管理,它是在经济核算制基础上产生的特有的管理职能”,“是巩固企业经济核算制的一个重要条件”。按照这一理论观点,该书不再重点研究财务活动所体现的各种经济关系,而是重点研究财务管理的性质、内容与任务,强调财务的业务管理方面。这实际上是将财务从应用经济学的分支学科转向管理学的分支学科的一种尝试,为财务学科属性的研究提出了不同思路,对后来的财务属性研究和学科目录划分产生了影响。该书在财务应用理论研究方面,除了借鉴前苏联财务教材与邢宗江等同志编著的财务教材中关于资金、成本、收入、利润等各种财务计划的编制与执行的方法体系之外,还在上述各种财务管理环节上增加了财务分析环节,使财务方法体系更加完整。

总之,新中国改革开放前三十年,财务理论从全面引入前苏联财务理论,到依据马克思关于资本循环周转理论,总结中国财务实践经验,先后创新性地提出了“资金运动论”和“经济核算条件论”,对指导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建设我国自己的财务学科准备了条件。


二、改革开放四十年财务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我国在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的同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大胆引进外商投资企业,逐步建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经济管理体制也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不仅民营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是完全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国有企业在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离的改革后,也变成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管理体制。这一时期,中国财务学者在引进西方国家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共同性财务理论基础上,不断总结中国企业财务管理的丰富实践经验,在财务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方面做了重大创新,为世界财务理论宝库贡献了中国成果。对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财务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已有财务学者发表文章进行了研究。李心合(2018)在《企业财务理论研究40年:回望、反思与前瞻》中对中国企业财务理论从前苏联财务理论引进为主,在改革开放后转向以引进美国财务理论为主,并结合中国国情,对引进的美国财务理论在制度财务研究、多样化路径发展等方面的创新作了比较好的概括。谢志华和杨超(2019)在《财务管理改革四十年:历史逻辑与经验启示》中从政企分开、政资分开、两权分离的角度论述了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国财务管理主体如何逐步形成,并形成独立的财务管理体制的历史发展过程。郭复初(2015a;2015b;2017;2018;2019)先后发表五篇文章,力求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财务理论如何在学习引进的基础上自主创新,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若干财务理论;财务学科如何从引进的一门课程而发展成一门独立的财务学科。这些文章虽然对各个方面的创新性财务理论的形成、主要理论观点与重要意义做了详细论述,但对各理论流派的理论体系仍缺乏清晰的论述。本文在上述财务学者文章的基础上,着重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财务学者在借鉴前苏联财务理论与西方财务理论的同时,在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务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中国不同的财务理论体系的视角进行研究,使读者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一)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微观财务理论创新

按照各位学者对财务理论分析起点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四个流派,即以财务本质为起点、以本金为起点、以财务环境为起点和以产权为起点的四大理论体系。

1.以财务本质为分析起点的企业财务理论创新

财务基础理论方面,王庆成、李相国和顾志晟在《工业企业财务管理》(王庆成等,1981)中提出:工业企业财务活动就是工业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它体现着企业同各方面的经济关系。企业的资金运动,从表面上看是钱和物的增减变动。其实钱和物的变动只是资金运动的现象,而它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是资金运动的本质。企业资金运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该规律性从总体上考察主要包括:资金运动过程中,各种资金形态在不同周转的阶段上要同时并存和循序转化,资金的收支要求在时间上和数量上协调平衡,固定资金、流动资金、专用基金等各有本身的运动特点,资金运动和物资运动存在着既相一致又相背离的辩证关系。上述论述形成了从企业财务概念到财务本质,再到财务的内容和财务活动规律的逻辑体系,对后来财务学者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财务应用理论方面,王庆成等三位学者首先界定了财务管理的概念:“按照党的方针、政策,根据资金运动的客观规律,合理组织财务活动,正确处理财务关系,为多快好省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服务,这就是工业企业财务管理”(王庆成等,1981)。在财务管理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他们提出财务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固定资金管理、流动资金管理、成本管理、销售收入和企业纯收入管理和专用基金管理几个方面。在财务管理内容的基础上又提出财务管理的任务主要包括组织资金供应,提高资金利用效果;降低产品成本,增加企业盈利;分配货币收入,完成上缴任务;实行财务监督,维护财经纪律。要完成财务管理任务,必须贯彻财务管理的原则,主要包括实行计划管理、贯彻经济核算制、实行统一领导和分极分口管理相结合、贯彻物质利益原则。为此,必须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体制,主要包括国家与企业间的财务管理体制和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体制两大方面。企业还必须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环节,主要包括建立财务制度、制订财务计划、组织日常管理、进行会计核算、开展财务分析、实行财务检查。王庆成、李相国和顾志晟还进一步提出财务管理学的研究要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方法论的命题,包括建立在唯物辩证法基础上的科学抽象法、现代数学的运用方法、现代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运用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方法等(王庆成等,1998)。通过上述论述,就形成了财务管理概念、内容、任务、原则、体制、基本环节和基本研究方法等比较完整的科学管理体系,对财务管理实际工作的组织有重要指导作用,并为后来的财务学者研究财务应用理论奠定了基础。

2.以本金为分析起点的企业财务理论创新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现在,郭复初在研究前苏联国民经济财务理论、西方财务理论与我国王庆成等学者的资金运动论的基础上,提出以本金为起点的财务基础理论分析体系。这一理论分析体系的逻辑结构如下:财务产生于原始公社末期人类社会三次大分工,是商品生产与交换的产物。财务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几种社会形态的变化,已成为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一个独立方面,即财务经济活动方面。从财务发展的历史过程可见,财务的基本元素是本金。本金是企业和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而垫支的资金,它具有循环周转性和增值性的特点。现代社会的本金表现为资本,本金按其所有或占有的主体不同可分为国家本金(资本)、企业本金(资本)、私人本金(资本)等。国民经济中与本金(资本)相区别的资金是社会消费基金(简称基金),基金是国家行政组织与各类非企业化的事业单位为实现其职能而筹集与运用的专项基金,主要包括财政资金、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障资金,具有一次收支性与使用无偿性的特点。财务的本质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本金(资本)的投入产出(收益)活动及其所产生的经济关系,即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的统一体。财务的本质决定财务的基本内容有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耗资活动(成本支出活动)、本金的产出(收益)活动,不同本金所有者与占有者的本金重组还表明财务的内容包括财务重组活动。财务的本质与内容决定着财务的职能(即基本功能),本金投入活动决定财务具有筹资职能、投资职能、调节职能(本金配置结构的优化);本金的产出(收益活动)决定财务具有分配职能,为使本金投入与收益活动相统一,财务又具有监督职能。财务活动在国民经济中表现为本金投入收益活动,它与社会基金运动相区别,具有自己不同的运动规律,财务活动规律主要表现为本金与基金分流运行而又相互结合、本金投入与收益活动相结合,本金运动与物资运动相结合、本金运动内部的综合平衡和本金运动的连续并存性。财务的本质、内容、职能与运动规律决定着财务范畴与财政、社会保险、社会保障、金融和会计等经济范畴的相互区别。其中,财务与财政、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障的区别,表现为本金运动与基金运动的区别;财务与金融的区别表现为实体资本与虚拟资本运动的区别;财务与会计的区别表现为资本营运系统与资金信息系统的区别。财务与各相关经济范畴的关系决定了财务在宏观经济活动与微观经济活动中的地位,财务在宏观经济活动中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方面,财务在微观经济活动中处于资源配置的中心地位。

上述从本金为起点的理论分析,形成了关于本金的性质与特点、财务的概念与本质、财务的内容、财务的职能、财务活动规律、财务与相关经济范畴的区分、财务在宏观经济活动与微观经济活动中的地位等逻辑关系的理论分析体系,构成了较完整的财务基础理论分析框架。

以本金为起点的财务应用理论分析的逻辑结构与资金运动论有相似的一面,也有创新的一面。相似的一面表现为从提出财务管理概念开始,沿着财务管理内容、财务管理原则、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环节与财务管理方法的逻辑顺序进行分析的方法。创新的方面表现为:(1)不讲财务管理任务,而改提财务管理目标,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因为财务管理任务虽取决于财务的性质与客观内容,但随理财环境的改变而具有可变性,而财务管理目标却是财务的本金投入追求更满意的收益这一内在矛盾决定,具有客观性和稳定性。笔者在著作中提出财务管理目标是“追求本金(资本)投入收益率的满意化”这一高度概括的观点,既有客观性,又避免了西方财务管理目标中关于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权益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之间的相互争论。本金投入收益率满意化可具体量化为资本利润率满意化的财务指标,便于建立财务管理指标体系,建立财务指标控制体系(郭复初,1988)。(2)关于财务管理制度问题,资金运动论着重从财务管理体制讲,笔者在著作中将财务制度区别为财务管理体制、企业财务通则、行业财务制度、企业财务制度四个层次,这样更符合中国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3)明确提出了财务环境问题,从宏观理财环境和微观理财环境的变化,分析了对财务管理组织工作与政策的影响,弥补了资金运动论的不足(郭复初,2001)。

3.以财务环境为起点进行分析的企业财务理论创新

王化成(2000)分析了20世纪财务管理的发展过程,认为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内容、财务管理方法的变化,都是理财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有什么样的理财环境,就会产生相应的理财模式,也就会产生相应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他沿着这一思路,首先提出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起点、前提和导向:理论研究起点是财务管理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理财环境;财务管理假设是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前提,财务管理假设包括理财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有效市场假设、资金增值假设和理性理财假设等;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管理理论和实务的导向。财务管理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其次,他提出在前述财务理论起点、前提和导向基础上,财务理论结构可分为基本理论、通用业务理论,特殊业务理论和其他领域理论等构成部分: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包括财务管理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和分配管理三个方面)、财务管理原则(主要包括系统原则、比例原则、优化原则、弹性原则、平衡原则、动力原则和时效原则等)、财务管理方法,即进行财务管理的各种技术和手段;财务管理的通用业务理论研究企业筹资管理理论(主要研究权益资金内部结构和负债资金内部结构,以及权益资金和负债资金的比例关系)、投资管理理论(主要研究资金的投放和运用理论)、资金分配理论(主要研究企业资金提供者的分配和企业劳动提供者的分配两大方面);财务管理的特殊业务理论主要研究企业并购财务管理理论、国际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企业破产财务管理理论等;财务管理理论的其他领域,主要包括财务管理发展理论、财务管理比较理论和财务管理教育理论。

从上述王化成的论述看,他是以财务管理环境为分析起点,构建了一个新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对组织财务管理实际工作具有重要价值。

4.以产权为起点进行分析的财务理论创新

随着西方产权理论的引进,我国一批学者从产权出发去研究财务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伍中信(1999)在《现代财务经济导论——产权、信息与社会资本分析》一书中提出了“财权流”理论,他认为,如果说“价值”是从财务活动的现象中或从“物资流”中抽象出来的带本质的东西的话,那么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某种支配这一价值的“权力”则是隐藏在“价值”背后的更为抽象、更为实在的带支配能力的本质力量,而且这一“权力”与该“价值”、“价值”与相应的“实物”都是附于一体的,只是前者比后者更抽象,更接近事物的本质力量。为此,他提出关于现代企业财务的本质表述:财权流。……所谓财权,是一种“财力”以及相伴随的“权力”的结合,即财权=“财力”+(相应的)“权力”。他认为财权构成了产权职能中最核心部分(如收益权)。伍中信在财务本质是财权流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财务的内容包括资本结构、资产组合和资本重组;财务主体必须是具备独立财权的实体,即企业或公司;财务的职能是财权流这一本质所决定的,包括资源配置职能与监督职能;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等理论观点。李心合(2001)在《利益相关者财务论——新制度主义与财务学的理论互动与发展》中提出:企业是利益相关者缔结的合约网络,利益相关者财务支持网络是企业合约结构的核心内容。现实的企业财务活动,均是通过利益相关者财务网络展开的。……企业财务的实质说到底还是面向利益相关者的一种财务制度性的安排与运作。按照这一研究思路,他认为利益相关者财务包括外部利益相关者财务、经营者财务、职能财务、分部财务和员工财务五个层次,其中经营者财务占据主导地位。谈到利益相关者财务的目标,他认为应当包括:(1)公司财务的经济性责任与目标,主要是有效增加值价值最大化与有效增加值分配公平化。(2)公司财务社会责任性与目标,主要是社会责任最大化和社会成本最小化。(3)公司财务的道德性责任与目标,主要是将信任和道德责任纳入财务目标体系。谈到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他认为是财务效率与财务公平相统一。李心合的利益相关者财务论着重从财务关系的内容与利益冲突协调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弥补了主流财务理论对财务关系研究不深入的薄弱环节,从而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5.其他角度的微观财务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创新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财务学者对微观财务理论的创新除上述几个不同理论体系外,还有许多学者提出不少创新性的理论观点,因有其他文章较详细的论述,这里只简要加以介绍。例如,郭复初、谢志华、汤谷良、王斌提出的财务分层理论;干胜道提出的所有者财务理论;王广明、刘贵生、郭复初、王化成提出的财务假设理论;王广明、刘贵生、王庆成、王化成、冯建提出的财务理论结构理论;王庆成等提出的财务管理中心理论;罗福凯提出的公司财务周期理论、衣龙新提出的财务冶理理论、王海兵提出的人本财务理论、华金秋提出的私人财务理论等。王庆成(2017)在《王庆成文集》一书中,对改革开放后的财务理论创新从财务本质问题、财务职能问题、财务目标问题、财务管理地位问题、宏观财务和国家财务问题、资本与基金分流问题、所有者财务与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问题、商品经营与货币经营和资本经营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评述。陆正飞(1999)在《企业发展的财务战略》一书中,在我国较早地提出了企业财务战略理论。上述学者对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微观财务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评述,充分反映了中国财务学者对财务理论研究的贡献,限于本文篇幅所限,不再一一介绍。

 

(二)改革开放四十年宏观财务理论创新

宏观财务理论是中国财务学者根据中国实际情况提出的中国特色财务理论,是西方财务理论所没有的。宏观财务理论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关于这一理论的提出背景和发展过程,郭复初和江涛(2019)在《宏观财务学基本理论与课程设计》一文中已有较详细的论述,本文不再赘述。

本文结合郭复初和其他财务学者对宏观财务理论的论述,从逻辑结构上对宏观财务的两大组成部分国家所有者财务(国家财务)和国家监督者财务的理论体系加以概述。

1.国家所有者财务(简称国家财务)的理论体系

国家财务提出的历史背景是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实行两权分离的改革中,如何解决国有资产的产权代表问题的迫切需要。国家财务提出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国家既是生产资料所有者,同时又是主权所有者,从而同时具有财产权力和政治权力的两种身份与两种权力理论。国家财务的概念是国家以生产资料所有者身份对国有资本的投入与收益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国家财务的内容主要包括国家财务筹资、国家财务投资、国家财务收入、国家财务分配和国有资本重组。国家财务的职能主要包括国家财务筹资职能、国家财务调节职能、国家财务分配职能、国家财务监督职能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职能。国家财务管理主体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如国资委及所属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国家财务管理内容取决于国家财务的内容,主要包括国家财务筹资管理、国家财务投资管理、国家财务收入管理、国家财务分配管理、国有资产重组管理、国有企业经营者业绩考核管理等。国家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国有资本经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国家财务管理体系,依据委托代理理论可分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委托代理体系。国家财务管理方法主要包括国家财务预测、国家财务决策、国家财务预算、国家财务监督、国家财务分析和国家财务考核等(郭复初,1988;1993;2005;2019)。王锋提出国家财务的战略,包括优化价值结构和构建资本平台战略(王锋,2006)。国家财务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为构建和完善国有资本管理与监督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宏观财务学科发展和课程设计奠定了基础。

2.国家监督者财务的理论体系

国家监督者财务,是指国家以主权所有者的身份对社会总资本(国有资本、民营资本与外商资本)的投入收益所进行的监督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经济关系。改革开放后,最先提出国家对企业的财务调节与控制问题的是黄菊波。黄菊波(1984)论述了财政部门对企业固定资产再生产资金的管理、对企业流动资金的管理、对企业产品成本的管理和对企业纯收入分配的管理。文章虽然还没有把国家所有者和国家监督者的身份分开,但其研究角度主要是国家财政部门对企业这些财务活动的监控制度与政策问题,这实际上是在实行“两权分离”后国家作为监督者的财务问题。随后,郭复初在1986年提出国家财务的概念和财务包括国家财务、部门财务和企业财务三个层次的理论,以及以后发表的文章和出版的《国家财务论》等著作,将国家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财务和国家作为行政监督者的财务区分开来。郭复初和孙家和(1991)在《我国宏观财务管理活动的二维特征》中提出国家宏观财务管理活动包括国家财政的宏观财务管理活动和国家财务的宏观财务管理活动,并认为国家财政要对各种所有制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宏观监督管理,主要采取财务法规和税收法规的行政手段,这就把国家监督者财务从国家宏观财务管理中区分出来,形成了独立理论体系。

郭复初和孙家和(1991)认为,国家监督者财务存在的理论依据一方面是马克思关于国家作为主权所有者,拥有行政权力,能对国家领土内的各种不同所有制企业进行监管的权力的理论;另一方面,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理论,也要求国家通过宏观财务监管活动,建立各种所有制企业共同遵守的财务规则,维护公平的财务秩序,防止恶性竞争。国家监督者财务的内容包括对各类企业的筹资、投资、成本、收入、分配和资本重组的全方位宏观财务监管。国家监督者财务的主体是国家财政部门。国家监督者财务的目标是保证各类企业财务活动的合法合规与有序进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国家监督者财务的主要方法是制订《企业财务通则》与其他相关财务制度,监督各类企业贯彻执行,对各类企业的财务活动实行财务检查,对违规者实行处罚。

国家通过国家所有者财务和国家监督者财务的宏观财务管理活动,一方面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做大做强国有企业,实行国有资本营运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带动非国有经济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建立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财务秩序,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和财政安全,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研究宏观财务理论,不仅对发展中国财务理论,建设中国财务学科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完善我国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使宏观调控的财政调控、金融调控与宏观财务调控相结合有重要意义。在宏观财务理论研究中,陈毓圭(2012)还对宏观财务的产生和基本职能提出了新的见解。他认为,“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代表的国家,执行配置生产资料、组织价值创造、控制价值分配的职能,这种以国家为主体、国有经营资金为内容的价值关系,形成了社会主义宏观财务”。

 

(三)改革开放四十年财务学科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企业拥有了相对独立的财务权力、财务责任和财务利益,能自主地进行筹资、投资、收入和分配活动,急需懂得财务管理各环节工作的人才。尤其是随着90年代初上海与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成立,资本市场的建设与发展,上市公司的不断增加,再加之大量的民营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的兴起,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更加增大。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中国财务学者加快了对财务学科建设的研究步伐。1986年,财务理论与学科建设座谈会在江西南昌召开,会议讨论了为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如何加强财务理论研究与财务学科的建设问题,并决定向教育部申报设立财务管理专业。1989年教育部将财务管理专业作为试办专业列入学科目录。同年,以上海财经大学为代表的部分学校设立了财务管理专业(试办);随后,在全国一些主要财经院校也纷纷在财政系或会计系设立财务管理专业。1994年教育部修改学科目标曾一度把财务管理专业(试办)改名为理财学专业,作为正式专业列入,各大学也随之改名为理财学专业。到了1998年教育部修改学科目标时,又将理财学专业改名为财务管理专业,正式列入学科目录,财务管理专业的名称沿用至今。财务管理专业由财经院校设立迅速发展到许多综合大学的经济管理学院普遍设立,并且在学位上从培养财务管理学士逐渐发展到设立财务管理硕士点,到2004年后多个学校设立财务管理博士点,形成了培养财务管理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财务理论创新研究推动了财务管理专业建设,而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又反过来推动财务理论创新研究,下面对财务学科建设中的几个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1.关于财务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础问题

新中国七十年来关于微观财务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创新研究和宏观财务理论的创立,构建了中国财务的基本理论体系,为财务分支学科的建设和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前提,这是财务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础。

2.财务学科的性质问题

财务学科是属于应用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还是管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问题,在财务学术界看法不一致。财务管理专业目前是列在管理学类的。笔者认为,从财务范畴的属性看,是属于本金(资本)的投入收益活动及其所产生的经济关系(即财务关系),财务学科是研究本金(资金)投入收益活动的合理组织和财务关系的正确处理问题,应属于经济学中的应用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为此,财务管理专业建议改名为财务学专业,这有利于财务学科建设与财政学、金融学等学科建设更好地相互衔接。

3.财务的分支学科划分问题

关于财务学科的分支学科的划分,学术界存在不同看法,王庆成和王化成(1990)在《财务管理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按财务管理对象的规定性,可分为企业筹资学、企业投资学、成本管理学、收益管理学等。二是按财务管理环节的规定性,可分为财务预测学、财务计划学、财务控制学、财务分析学、财务检查学等。三是按财务管理主体的规定性,可分为企业财务学、经济联合体财务学、部门财务学、国家财务学等。四是按财务管理理论层次的规定性可分为基础财务学、中级财务学、高级财务学等。五是按学科之间互相结合的规定性,还可产生财务数学、财务史学、财务法学、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等学科分支。

上述分类从理论上看都能成立,由于各自的研究视角和重点不同,各有其优点与不足,在研究上是可以相互结合,互为补充的。笔者在本文中提出按财务活动所处领域不同分为微观财务和宏观财务,认为财务学科还可分为微观财务学和宏观财务学等分支学科。

关于财务学科建设问题,张先治等(2016)在研究了当代西方财务金融学的范畴和主题的基础上,提出要树立“广义财务金融观”,在我国建立并完善全面、系统的财务金融学科体系。这一新见解,值得大家进一步探讨。

4.财务课程体系设置问题

财务分支学科的划分,为财务课程体系的设置提供了依据。原则上讲,各门分支学科都可以独立设置课程。但是,财务课程体系设置除了以学科分类为依据外,还应当根据财务课程的专业要求与学时的限制等情况综合考虑。就财务管理专业而言,其主干课程应全面覆盖微观财务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和宏观财务理论的基本内容。我国目前设立财务管理专业的高校,其主干课程基本上综合考虑学科分类的情况,开设财务学原理、财务管理学、高级财务学、财务工程学、财务数学等。这种课程设置,基本上借鉴了西方财务学科按初级财务学、中级财务学、高级财务学三层次的设置方式,只是名称略有不同。上述课程设置中的高级财务基本上属于微观财务中的专题研究,并没有包括宏观财务学的内容。笔者认为,考虑我国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实际情况,建立财务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应包括财务学原理、微观财务学、宏观财务学、财务工程、智能财务、财务数学和财务史等。

5.财务话语体系建设问题

郭复初(2017)在《论财务学科建设与发展》中新提出财务话语体系建设问题,提出了包括财务学术论文与学术著作的发表、财务课题研究成果的发表、财务学教材编写出版和利用新闻媒体发表财务方面的访谈言论等四个方面的建设,做好这些工作,是充分发挥财务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为财务管理实际工作服务和为培养高级财务管理专门人才服务的重要问题。


三、中国财务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的认识与展望


(一)对中国财务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的几点认识

通过新中国七十年财务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的历史回顾,我们可以从财务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的动力、路径、方法论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得出初步规律性认识。

1.中国财务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的动力

从新中国七十年财务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的历史过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是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着财务理论创新与财务学科发展。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财务是财政体系的基础环节,财务理论是作为货币关系理论的分支依付于财政理论体系而存在,财务只是财政学科的一门课程,而没有形成独立的财务学科。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国有企业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纯生产单位变成具有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拥有独立的财务权力、财务责任和财务利益,从而产生了复杂的财务活动和广泛的财务关系,促使财务管理实践的不断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推动了中国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的财务管理实际工作不断取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总结财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推动了中国财务理论创新和学科发展,而财务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又反过来指导财务实践,这就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财务理论研究取得较大成就和财务从原来的一门课程发展成一个学科的原因。

2.中国财务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的路径

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财务学者从学习前苏联的财务理论,到总结中国企业财务实践经验,逐渐形成自己的财务理论。特别在改革开放后,一方面引进西方财务理论中对中国有用的成果,另一方面结合中国财务实际,总结中国财务实践经验,大力进行财务理论创新,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财务理论体系,这表明借鉴外国财务理论和总结中国财务实践经验是推动中国财务理论创新和学科发展的基本路径。从中国财务理论创新和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还看到在学术研究中充分发扬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民主和开放的良好学风,无论是财务与会计的关系还是财务的本质、职能等理论的研究,都是在不同学术观点的热烈争辩中不断前进的。因此,学术民主和学术开放是财务理论创新和学科发展的又一重要路径。

3.中国财务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的方法论

财务理论研究一般说来可分为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两大类。规范研究是指借助概念解析与逻辑推理,揭示事物变化的规律与原因,提出解决对策的方法,通常回答“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规范研究具有透过现象看本质和透过问题找对策等优点,但也存在缺乏充分数据,理论分析的可信度有时会受到影响、提出的对策和建议有时可操作性不强等不足。在财务理论研究中,规范研究一般适用于原创性财务理论研究、基础性财务理论研究和财务政策性研究等方面。实证研究如果选题重要、假设正确、数据全面真实、数学模型恰当,则研究结论可信度高和对具体问题分析深入。但实证研究常常用有限样本分析去证明某种普遍性命题,有时研究结果可能产生片面性。同时,由于样本、变量与数学模型的选择受到个人偏好的影响,降低了科学性,个别人甚至搞形式主义。在财务理论研究中,实证研究方法主要适用于财务相关性、影响度和可行性方面的研究。由于规范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各有其优缺点与适用范围,二者具有互补性,所以在财务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的研究中,财务学者应该同时掌握两种研究方法,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般说来应根据所研究的财务问题的性质与特点,选择研究方法。对一些大的财务理论问题的研究,通常借助于规范研究建立起理论分析框架,再用实证研究去证明规范研究提出的理论观点或变化规律是否能经得起实际检验。

4.中国财务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的队伍建设

新中国七十年来财务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创立了中国特色财务理论,创建了中国财务学科体系,形成培养财务管理本科、硕士、博士的财务管理专业体系,为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部门培养了一大批高级财务管理人才,为提高中国财务管理水平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一切成就的取得都依靠新中国七十年来形成覆盖全国的老中青相结合的财务学者团队。新中国成立后,老一代的财务学者从引进前苏联财务理论入手,在总结中国财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开始中国特色财务理论研究。在改革开放后,老一代的财务学者又率先引进西方国家有用的财务理论,与中国财务理论相结合,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财务理论。老一代的财务学者还在财务教学与科研中发挥引领作用,培养了一批中青年财务学者,使中国财务理论创新与学科建设后继有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教学、科研与实际工作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财务学者,他们既具有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坚实基础,又吸收了西方经济学中属于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并继承了中国老一代财务学者的中国特色财务理论,不断提出新的财务理论观点和财务学科建设的新见解。他们大量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等基金项目中关于财务理论与政策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且在国内外著名的财务类期刊上发表了大量有学术价值的论文,使中国财务学科在国内外经济学科中占有一席之地。他们中不少人还积极参加中国会计学会、中国财政学会、中国金融学会及中国财务学年会等举办的各种相关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观点,有的还在学会中担任重要职务,可以说,中青年财务学者已成为中国财务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的主力军。一个覆盖全国的老中青相结合的中国财务学者学术团队的发展壮大,必将推动中国特色财务理论创新与财务学科建设在未来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二)中国未来财务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的展望

当前,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都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以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在全世界迅猛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对人民生活产生广泛影响。经济全球化和贸易“多边主义”虽然得到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支持,但少数国家为维持经济霸权而挑起贸易摩擦,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在这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扎实工作,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并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国际国内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中国财务理论创新和学科发展既面临新的挑战,又迎来了新的机遇,下面谈谈几个方面的展望。

1.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将推动智能财务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早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网络财务理论随之产生与发展起来。在我国大学财务与会计专业中普遍开设了财会电算化或网络财务课程。进入21世纪,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科技被广泛运用于财务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和考核等各管理环节,从而推动了智能财务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我国一些财经大学也随之建立了大数据财务分支学科,并增设了大数据财务专业,以培养适应财务管理实际工作发展变化的新的财会人才的需求。

2.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对财务管理内容的创新和理财观念的变化将产生重大影响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按照新发展理念,财务管理在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与决策中,必须优先支持新科学技术项目的投资、企业经济发展薄弱环节的投资、企业环境保护设施的投资,保证企业创新、协调、绿色发展的需要。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企业财务投资还要考虑国内外环境的区别。财务分配一定要贯彻共享的理念,全面兼顾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使企业出资者、债权人、顾客、经营者、职工、国家和企业所处社区各方面的利益都能得到维护,实现共赢的分配原则。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中,财务投资决策理论由过去比较单纯地考虑净现值、回收期等经济指标向综合地考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投资决策理论发展;财务分配理论也由过去主要考虑股东和经营者利益,向全面考虑企业利益相关者权益发展。上述财务理论创新,将促使企业投资学和企业分配学等财务分支学科的内容更新。

3.“一带一路”将推动财务风险控制理论的创新

“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我国已有一批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走出国门,在国外投资中取得较好效益,并为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由于某些被投资国家政权更替,经济及社会治安状况恶化等,也使我国企业投资受到干扰与影响。还有企业对当地民族习惯与文化特点了解不够,使投资项目建设受阻等。这些财务投资风险与国内情况有很大不同,这就迫切要求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中进行投资可行性论证时,不仅要考虑经济风险,而且要更多考虑被投资企业国家的社会风险、文化风险和政治风险,并且在发生财务投资风险时,如何采取控制风险,减少经济损失的措施,使损失降到最低。因此,中国企业在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投资时,一定要在我国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充分了解被投资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特点,做好充分的项目投资论证,并事先有防范和控制风险的措施。“一带一路”倡议下跨国投资的实践经验,必然推动中国财务投资风险防范与控制理论的创新,原来关于财务投资可行性分析以净现值、现值指数与投资回收期指标为主的分析理论,必将向综合考虑经济效益、政治安全、社会稳定、文化包容等多种因素分析的理论发展,要更多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去分析论证,切不可盲目投资。

4.国际贸易摩擦将促使企业加快财务战略性管理理论的创新

去年以来,美国挑起了对中国的贸易摩擦。中美贸易摩擦中,华为公司在美国的打压之下能巍然不动,靠的是多年的巨额研发投入。相反的例子是某些没有进行长期财务战略性投资的企业,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一旦被美国企业断供,就损失巨大。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和教训,促使我国财务学者思考企业长期财务战略理论的创新。长期财务战略的制订,一方面要考虑企业在长期正常生产经营条件下发展的需要,去制订筹资、投资和收益分配战略;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等突发事件的需要,大量引进科技人才,筹集足额资金,进行核心技术攻关,做好核心科技产品的战略性储备,才能确保企业安全,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建议我国财务学教材在讲到企业财务战略时,要尽快补充关于应对国外复杂形势的长期财务战略的内容,培养具有长期财务战略思维的高级财务管理人才。

5.要把宏观财务学作为财务学科建设的重点

纵观国内外关于财务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以资本市场财务为核心的西方微观财务理论已发展到较高的程度,在资本结构理论、资本市场有效性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理论、股利分配理论和期权定价理论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有几个财务学者还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引进了前苏联和西方国家有用的财务理论,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应用与发展,更重要的是总结中国财务实践经验,在微观财务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方面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微观财务理论体系,以指导企业财务实践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中国老中青财务学者的历史性贡献。更为突出的是,中国财务学者总结了中国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包括国家所有者财务和国家监督者财务的宏观财务理论,并初步形成宏观财务基本理论体系,为建设宏观财务这一门分支学科打下了基础。但与微观财务学科相比,研究宏观财务的人数相对较少,宏观财务学科还不成熟,需要中青年财务学者下大力气进行研究。从对国有资本运行的研究来说,对国有产业资本的管理、监督、营运问题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随着中央与地方各级国资管理部门的建立与完善,国有资本投资、营运公司的组建,一个比较完整的产业资本管理、监督、营运体系已建立起来,对发展壮大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对中国国有金融资本的管理、监督、营运问题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对国有土地资本和国有资源性资产的管理、监督、营运问题的研究就更薄弱了。这些都是属于宏观财务理论创新与宏观财务学科建设的问题,期望有一批中青年财务学者立志从事宏观财务问题的研究,这不仅是对中国财务理论创新与学科建设的贡献,也是对世界财务理论创新与学科建设的贡献。

回顾新中国七十年财务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历程,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伟大变革推动了中国财务理论体系的创新,促进了中国财务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可以预见,到本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一百年之际,随着中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财务理论与财务学科也将发展成为世界前列的财务理论与财务学科,中国财务学者任重而道远。



 

来源:《财务研究》2019年第6期

责任编辑:周愈博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