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6 作者:山东省滨州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胡云江
[大]
[中]
[小]
摘要:
应变局 开新局 以有为财政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山东省滨州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胡云江
山东省滨州市财政部门立足职能定位,把财政资源配置、财税政策落实、财税体制改革放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考量和谋划,无论是出台政策,还是安排资金,首先同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对标对表,自觉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到财政工作全过程各环节,在应变局、开新局中更加主动、更加有为地扛起中国式现代化的财政担当。
考虑到经济运行不确定性依然存在,加上民生保障提标扩面、债务还本付息等刚性支出有增无减,财政收支将两端受压,稳住财政收支是未来财政部门的首要任务。
收入方面,要坚持多渠道开源:一是在坚决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基础上,完善税收保障机制,会同税务等执收部门全力抓好收入组织工作,切实把该减的减到位、该收的收上来。二是把强化政府资源统筹作为对冲财政收支矛盾的主要抓手,加大各类预算资金、政府债券、单位收入、存量资金资产的统筹力度,提高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比例,加强中央、省级资金与市级资金的统筹衔接,千方百计扩大可用财力。
<...应变局 开新局 以有为财政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山东省滨州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胡云江
山东省滨州市财政部门立足职能定位,把财政资源配置、财税政策落实、财税体制改革放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考量和谋划,无论是出台政策,还是安排资金,首先同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对标对表,自觉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到财政工作全过程各环节,在应变局、开新局中更加主动、更加有为地扛起中国式现代化的财政担当。
考虑到经济运行不确定性依然存在,加上民生保障提标扩面、债务还本付息等刚性支出有增无减,财政收支将两端受压,稳住财政收支是未来财政部门的首要任务。
收入方面,要坚持多渠道开源:一是在坚决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基础上,完善税收保障机制,会同税务等执收部门全力抓好收入组织工作,切实把该减的减到位、该收的收上来。二是把强化政府资源统筹作为对冲财政收支矛盾的主要抓手,加大各类预算资金、政府债券、单位收入、存量资金资产的统筹力度,提高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比例,加强中央、省级资金与市级资金的统筹衔接,千方百计扩大可用财力。
支出方面,把过紧日子作为长期坚持的理财方针,强化零基预算理念,严控一般性支出以及新增支出,强化信息化建设统筹管理,完善能增能减、有保有压的预算安排机制,腾出资金保重点、办大事。同时,保持合理支出强度,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加快支出进度,及时发挥刺激消费、拉动投资、纾困解难的作用,让市场主体既能“活得下来”,更能“活跃起来”,推动形成“水多鱼多”的良性循环。
发展之路没有终点,只有新的更高起点。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财政工作的主题。
一要有战略眼光。财政工作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必须克服财政本位主义思想,要善于“跳出财政看财政”,围绕中央和省市重大决策部署谋划推动财政工作,提前介入、深度参与各项规划、制度、政策的制定,变“被动埋单”为“主动请客”,增强财政工作的战略性、前瞻性、主动性。
二要有辩证思维。分析形势要一分为二,既要看得到有利因素,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又要看得到不利因素,因势利导、补齐短板。形势好的时候,合理安排组织收入目标和各项支出,为后续发展多留一些余地和空间;形势不好的时候,能保持定力,不为追求短期目标,做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等损害经济发展基础和后劲的事情。
三要有创新意识。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使财政工作体现灵活性和时代性。比如,滨州以工业立市,民营经济是这座城市最大的优势和底气,近年来,持续在投融资模式创新上发力,通过深化财政资金股权投资改革、创建中央财政支持的普惠金融示范区等方式,努力撬动资源要素向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聚焦,推动实体经济爬坡过坎、转型升级。
提高民生保障标准不能脱离地方实际财力,财政负担的范围不能无限制扩大,要统筹需要和可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确保民生支出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财力状况相匹配。
一是保障民生资金投入。继续将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80%左右,支持办好重点民生实事,加快补齐住房、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短板弱项。按照“明权责、兜底线、可持续”的原则,完善民生支出市县分担机制,分清压实民生保障责任,健全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和转移支付制度,提升基层民生保障能力。
二是优化民生资金投向。严格落实财政可承受能力评估、民生政策备案等要求,确保新增重大支出政策、既有政策提标扩面时,不脱离财力实际提过高目标、搞过度保障,确保市县财政能承受、民生政策可持续。扎实做好各类民生项目代建工作,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支持保障乡村振兴各项重点任务落实,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三是加强民生资金监管。立足于“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持续完善财政资金常态化直达机制,确保直达资金花出效益、不出问题。建立县级库款监测预警机制,强化对县级库款监督考核,严格落实工资专户闭环管理,进一步发挥民生专户作用,科学测算库款调度情况,不断优化市县间、县区间库款存量结构,切实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现代化的财政管理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是深化预算管理改革。进一步健全市县财政收入划分制度,推进市与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完善对下转移支付制度,充分调动市县两级积极性。健全厉行节约制度体系,围绕共性支出、重点领域、重大延续性项目领域,加快完善支出标准体系。建立完善中期财政规划、预算评审结果、预算执行、审计发现问题等对年度预算的约束机制,不断提高预算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二是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把绩效的理念和方法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贯穿整个财政工作,坚持以绩效管理为牵引,发挥好预算评审和事前绩效评估的源头把关作用,抓实抓细事后重点绩效评价,推动预算管理从“抓两头、放中间”向“抓两头、带中间”转变。
三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秉持“开放共享、集约利用”的理念,围绕提升资产管理能力,建好用好政府公物仓,抓好行政事业单位大型仪器设备租赁配置试点工作,探索建立资源统筹配置、运营良性循环和资产开放共享三项机制,不断提高资产盘活使用效率。
四是深化财政数字化改革。在扎实建设预算管理一体化、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等系统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的水平和能力,把数字化、一体化、现代化贯穿到收入组织、资金监控、资产运营、票据管理等财政治理和服务各环节,以数字化改革统领财政各项业务领域制度重塑,完善财政监督管理机制,提升财政资金、财政资产、财政资源配置能力,以大数据推动大统筹,以大财政实现大服务。
财政是党委政府履职的物质基础、体制保障、政策工具和监管手段,出不得风险,也出不起风险,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把困难和风险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办法和措施考虑得更周全一些,把空间和余地留得更大一些,才能为“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做好准备。
一是统筹算好当前账和长远账。给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出好主意,切实平衡好促发展和防风险的关系,根据发展阶段和财力可能合理安排建设项目和支出,避免不切实际地“铺摊子”“上项目”,既不能牺牲经济增长保安全,也不能以安全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
二是统筹算好局部账和全局账。在扎实有效防控政府债务、社保基金等财政风险的同时,稳妥推进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进一步厘清政府和企业债务边界。同时,协同行业主管部门积极稳妥做好金融、粮食、能源资源等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工作,防止“点”上的各类风险隐患向“面”上传导蔓延。
三是统筹算好经济账和政治账。针对影响经济安全的薄弱环节和短板不足,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迭代优化支持“卡脖子”技术攻关的财政资金保障、牵引、撬动机制,实现重要产业、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
责任编辑 李艳芝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提示
各位用户:
因技术维护升级,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预计8月15日左右恢复正常使用。在此期间如有投稿需求,请您直接投至编辑部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