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阿里践初心 雪山脚下显担当——记西藏阿里地区财政局派驻珠龙村第一书记李凯
本刊记者|刘永恒
珠龙村,坐落在海拔4900米的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措勤县江让乡北部的一个高原村落,全年平均最高气温25℃,而冬季气温在-35℃以下,属于典型的高寒气候区。村子下辖6个小组,有156户、561人,因山湖阻隔,分散居住。最远的一个村民小组距村“两委”所在地约2小时车程,相距最远的两个小组之间约3小时车程。
李凯,1990年1月生,驻村前是阿里地区投资评审中心(阿里地区财政局所属参公单位)主任。他说,想到驻村也犹豫过,但是大学毕业定向就业阿里的人生抉择,对高原边疆这块土地的热爱,使他坚定了选择。2022年5月,经党组织批准,李凯成为了珠龙村第四批驻村第一书记兼阿里地区财政局第十一批驻村工作队队长,是阿里地区同批次中驻村海拔最高、最远也是最年轻的第一书记。
当好“调研员”,全面掌握村情民意
“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李凯说。进村后,他第一件事情就是入户了解村情民意。
根据走访调研了解到的信息,全村占地138万余亩,草场面积116万余亩,房舍300余座,牲畜1.4万余头。全村156户中,有搬迁户39户、低保户9户、防止返贫监测户4户。从规模上来说,珠龙村属于大村,但从经济收入上来看,由于艰苦的高原环境,村民都以放牧为生,全村集体经济收入仅来源于牦牛合作社和位于措勤县城商铺的租金,年收入约17万元。
情况明、底数清,才能方向明、思路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李凯紧密团结村“两委”班子、驻村工作队员等力量,努力克服基层工作经验少、驻村地点条件艰苦、沟通交流不便等困难,迅速进入角色开展各项工作。
当好“参谋长”,提高强基惠民资金使用效益
有限的经费是打开局面的重要资源,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强基惠民20万元经费及驻村第一书记1.5万元经费,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好动态监测和防返贫工作。”在与村“两委”班子沟通后,李凯为资金使用定调。

为患病牧民送温暖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困难群众是帮扶重点。在工作中,李凯带领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聚焦低保户、监测户、残疾人、60岁以上老人等,选择有特殊意义的时间节点开展慰问活动,发放慰问物资价值3.5万元,实现该帮尽帮、应扶尽扶,让村民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底气,坚定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壮大集体经济,让群众获得真金白银的好处,乡村振兴才可持续。珠龙村地处偏远,自力更生、激发内生动力才是这个高原村落发展的根本出路。与村“两委”班子商量后,李凯为珠龙村扶贫养殖合作社购买了32头牦牛,每头4000元,共计12.8万元,壮大村集体经济,年底即为牧民分红27万余元。
牧民个体是村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有效增收,李凯向村“两委”班子了解情况后,决定从紧抓“出栏期”入手。针对销售受阻、门路狭窄等现状,他注重加强与县商务部门沟通和地区牛羊销售门市、阿里地区农畜产品交易会对接,采取直销、订单销售、短视频宣传等模式,引导牧民群众适应市场经济,多措并举抢抓出栏“黄金期”,实现牦牛出栏60头、绵(山)羊出栏1710只,实现总收入240.15万元。出栏率的提升不仅有效调整了畜群结构,也极大地缓解了抗灾保畜工作压力,促进了草畜平衡,践行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当好“宣传员”,用党的好声音凝心铸魂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明确方向、鼓舞斗志。“要把党的好声音及时向牧民群众宣传好,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李凯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结合牧民群众放牧生产、分散聚居、学习理解能力偏低等实际情况,创新宣传形式,探索出“三步走”办法,宣传循序渐进,教育润物无声。

牦牛养殖合作社分红仪式
以“微视频+视听大讲堂”方式进牧区,走好第一步。通过网上视听“大讲堂”,将线下集中学习搬到线上,采用通过手机推送学习资料的方式,打破了集中宣讲在时间和地点上的限制,较好地解决了牧区群众的“产学矛盾”,打通宣讲教育的“最后一公里”。他和队员们精心制作了国家通用语言版和藏语版双语视频12个,推送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内容200余条,使广大牧民群众通过网络关注国家大事、了解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
以“现场学+移动大讲堂”方式进家门,走好第二步。结合第一步活动,组织了走村入户“因人施讲、因人施释”工作,将播放宣讲视频与现场宣讲、现场解释相结合的形式,对牧民群众开展“一对一”“多对一”“拉家常”式宣讲66次,实现对561名村民宣讲全覆盖,进一步织密了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学习网。
以“研讨课+座谈会谈感受”方式达人心,走好第三步。组织牧民群众、在校大学生等,开展“研讨课+交流大讲堂”活动,通过视频寄语的方式讲述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感想,并发送至微信交流群相互分享,共举行座谈会12次,制作视频2个,覆盖200余人,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牧民群众中生根发芽。此次宣传教育的探索实践也为开展宣传推广其他类似活动积累了有益经验。
当好“指导员”,抓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
民族地区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上相对薄弱,尤其是在西藏阿里的高原乡村地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仅有利于增强广大民族群众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也有利于破除思想束缚,增强开放意识,更好融入城市化进程。驻村以后,李凯将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他利用微信在广大牧民中普及率较高的便利,鼓励大家用普通话相互聊天、相互提问简单词句、相互分享有趣的普通话短视频等,通过多听多说多看积少成多、培养习惯。这种微信搭台、群众唱戏的做法,让大家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他还把退役军人、返村学生纳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师资队伍”,从最基本的“早上好”“去放牧”“吃饭了”等日常用语开始,鼓励他们积极使用,同时帮助家人学习使用,让大家从不好意思说、不敢说向锻炼交流转变。他把驻村工作队队员和乡村振兴专干组织起来,“一对一、手把手”开展双语教学,在学习中加强交流,加深了解,拉近彼此距离,让关系更加融洽。每月组织一次测试,以考促学,激发群众成就感,牧民群众学习热情更高了。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李凯说,“我希望在驻村工作结束后,珠龙村的百姓提起我还能说一句——李凯呀咕嘟(藏语,意为李凯好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