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8 作者:四川省巴中市财政局调研组
[大]
[中]
[小]
摘要:
经济欠发达地区统筹财政资源防范财政运行风险的路径
四川省巴中市财政局调研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巴中是四川唯一的全国革命老区重点城市,也是全省典型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地区。巴中财政部门立足经济底子薄、历史欠账多、潜在风险大的现状,顺应财政改革发展新要求,探索创新统筹财政资源资产、防范财政运行风险的有效路径,全力支持构建新发展格局,积极服务高质量发展。
(一)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收入难以充分保障高质量发展。由于建地设市晚、发展基础差,巴中经济量小质弱、居民收入不高、整体发展滞后的基本市情仍未根本改变。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765.01亿元,仅占四川省的1.35%,人均也仅相当于全国的32.9%、四川的41.6%。财政收入总体呈现“一小两低”特征,持续增收乏力,难以充分保障高质量发展。一是财政收入规模小。2022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1.85亿元,人均财政收入仅占全国和四川平均水平的13.43%、33%,居20个革命老区重点城市末位;人均财政支出1.22万元,仅占全国和四川平均水平的66%、86%。二是财政收入质量低。巴中目前仍以资源密集型一...
经济欠发达地区统筹财政资源防范财政运行风险的路径
四川省巴中市财政局调研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巴中是四川唯一的全国革命老区重点城市,也是全省典型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地区。巴中财政部门立足经济底子薄、历史欠账多、潜在风险大的现状,顺应财政改革发展新要求,探索创新统筹财政资源资产、防范财政运行风险的有效路径,全力支持构建新发展格局,积极服务高质量发展。
(一)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收入难以充分保障高质量发展。由于建地设市晚、发展基础差,巴中经济量小质弱、居民收入不高、整体发展滞后的基本市情仍未根本改变。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765.01亿元,仅占四川省的1.35%,人均也仅相当于全国的32.9%、四川的41.6%。财政收入总体呈现“一小两低”特征,持续增收乏力,难以充分保障高质量发展。一是财政收入规模小。2022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1.85亿元,人均财政收入仅占全国和四川平均水平的13.43%、33%,居20个革命老区重点城市末位;人均财政支出1.22万元,仅占全国和四川平均水平的66%、86%。二是财政收入质量低。巴中目前仍以资源密集型一般加工业为主,低端、低效、同质化问题严重,工业化基础差、水平低,大中型企业少且缺乏产业链带动力和市场竞争力,全市支柱产业未形成,龙头企业不强,骨干税源缺乏,2022年税收收入同口径下降7.15%,仅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38.94%,低于全省市(州)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一次性税源占比达17.2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三是自身造血能力低。全市财政自给率较低,主要依靠上级转移支付支持,可用财力不足。各县(区)基层“三保”支出占比较高,可用于支持建设发展的财力空间小,属典型的“吃饭型”财政。
(二)收支矛盾突出,财政支出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需求。一方面收入逐步下滑,骨干财源税源缺乏,可支配财力不足。另一方面,实施“十四五”规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资金需求较大,财政支出刚性与支出规模增加,收支矛盾更加突出,财政运行持续处于紧平衡状态。
(三)财金互动不优,财政资金未充分撬动社会资本参与高质量发展。部分财政激励政策效果不明显,以股权融资为例,奖励政策出台已久,但目前没有企业符合申报股权融资奖补资金的条件。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的政策性功能弱化,部分融资担保机构资金代偿率居高不下、经营面临困难,业务规模增长停滞。政府产业投资基金后续募资困难,难以对区域内优质企业、优势产业持续跟进投入。
巴中市财政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着力创新生财聚财理财用财机制,最大限度发挥财政治理的支撑作用,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积蓄更大势能、注入更多活力。
(一)立足高质量生财,坚持以实施财政产业资金整合行动为突破,大力培育涵养财源税源,促进财政持续发展。一是把准资金投向,解决好财政“支持什么”的问题。聚焦产业培育振兴主线,从国家、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重大战略和国、省、市重点产业布局中谋划财源税源建设,按照“1+3”主导产业体系和县区“1+1”产业发展目标,善终如始,把准政策、资金支持重点方向和领域,引导和撬动更多资源要素支持发展文旅康养首位产业,培育壮大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产业集群,支持承接外部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加快构建以绿色为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二是推动资金整合,解决好财政“怎么支持”的问题。市财政局针对产业资金分散、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拟定财政产业资金整合实施方案,探索构建起财政支持产业发展新机制、新方式,打破部门利益格局,推动产业资金高效整合使用。在整合方式上,依法依规将政策目标相近、投向类同、管理方式相近的可用于产业的上级专项资金及本级预算安排的各类资金整合使用。有序转让市级闲置资产,按照效益最大化原则,指导乡镇、村组织将两项改革后闲置的公有资产依据业态需要、资产点位情况依法依规注入市场主体。在资金使用上,发挥产业、财政、金融政策协同效应,变产业资金为基金、无偿使用为有偿使用、一次投入为多次循环使用,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有效破解产业发展资金需求难题。在投入路径上,将产业资金通过“产业基金、产投集团、担保机构”三个载体,以市场化方式投向主导产业。三是加强资金监管,解决好“绩效不优”的问题。持续推进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建设,推动预算绩效管理提质增效,重点从事后绩效评价拓展至事前绩效评估、绩效目标管理和事中绩效监控,强化源头管控和动态纠偏纠错。进一步完善产业资金绩效评价机制,加强产业项目投前尽调、投后监管、后期评价,对被投主体实施风险监控,确保财政产业资金“投得准”“管得好”,强化绩效结果应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
(二)立足高质量聚财,坚持以实施债务风险等级降级行动为重点,大力统筹资源化解“存量”,促进财政安全发展。一是充分做好准备,积极争取支持。充分认识巴中是川东北经济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板块,深入研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支持战略,全面梳理财政政策资金争取清单,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数据收集、项目储备、资料上报等前期工作,努力争取中央、省财政给予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专项支持,持续增强重点支出保障能力。二是狠抓收支预算管理,做大自身财力。紧盯全年收支预期目标,在严格落实减税降费的基础上,压紧压实收入征管和支出调度主体责任,强化“旬监测、月调度、季分析”工作机制,用好财政运行动态监测报表报告制度,强化税收收入征管,努力增加一般公共预算财力;持续推进欠缴“两费一金”清缴工作,努力增加政府性基金预算财力,确保全面完成非税收入预期。按照“靠前发力、适当加力”的要求,加快财政支出进度,确保完成支出目标。树牢过紧日子思想,从严从紧安排非重点、非刚性支出预算,严控一般性支出,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科学统筹各类资金、盘活用好“沉睡沉淀”资金,努力增加资金有效供给,实现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三是持续消化债务存量,实现风险降级。在前期推进债务风险等级“降级”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继续通过清理核实销减一批、预算安排偿还一批、处置资产化解一批、债务主体消化一批等四项措施化解存量债务。充分利用债务管理专项工作组的清理成果,坚持化债常规方式与创新模式相结合,重点创新用好极具潜力空间的资产资源化债方式,加快推动“三个转化”,即:经营权转化偿还债务、资产资源转化抵偿债务、债务项目转化化解债务,全面清理政府一般债券、专项债券、隐性债务、财政暂付款以及企业债券资金用于政府类工程等项目对应形成的资产(资源),强化城市建设中陆续形成的各类准经营性资产盘活运营力度,深入挖掘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市场潜力,通过市场化公开处置、委托国有企业专业化运营、作价入股招商、证券化项目包装等方式依法依规分类盘活,资产盘活收益优先保障政府债务还本付息,努力降低债务风险指标、风险等级。加强国有企业债务风险管控,严防国有企业债务风险向政府转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三)立足高质量理财,坚持以实施财政安全运行能力提升行动为抓手,大力推动制度化信息化全要素管理,促进财政稳健发展。一是夯实运行管理基础。在构建运行7个“大科室”和13个管理制度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大科室制”运行机制,充分体现精简、高效。进一步查漏补缺,及时完成办公系统对管理制度进行流程化、信息化处理和网上运行,推动实现制度化、信息化全覆盖。严格执行预算管理各项规定,着力优化简化财政审批、评审、采购和资金分配拨付流程,缩短审批办结时限。二是加强会计等式全要素管理。重点推动政府资产全面清核盘活,努力增加财力和现金流。建立政府债务(债权)形成的资产资源、归属政府的量化股权一一对应的关联关系,全面摸清政府资产资源家底,规范政府会计核算,逐一启动权属确认程序,以经营城市的理念,分类制定政府资产资源运营策划方案,加强债权追偿、权益追缴工作力度,确保政府收益不遗不漏。进一步完善市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网络竞价系统,建立政府增量准经营性资产动态管理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探索政府资产资源统一管理、市场化包装运营的新模式,努力实现政府资产运营成效最大化。三是加强重点环节监管。规范用好预算管理一体化平台,实现预算编制、执行、核算、内控、监督等一体化、全流程管理,加强直达资金全过程动态监测和基层“三保”执行监测,强化国库资金管理,消化存量暂付款,常态化开展绩效监督和专项整治,确保财政资金运行安全。
(四)立足高质量用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促进财政公平发展。一是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全面落实加快财政支出执行进度、加快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加强政府性融资担保支持、加大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力度等一系列政策制度。着力稳投资促消费,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市场经济的撬动作用;持续支持发放政府消费券,鼓励电商企业、家电销售企业开展促销,营造消费热点,鼓励市民扩大消费,促进市场消费牵引带动经济循环,稳住消费基本盘,推动经济持续向好发展。二是优先保障基本民生支出。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扛牢“三保”支出责任,及时足额拨付“三保”资金,兜牢兜实“三保”支出底线,全力防范基层“三保”保障风险。进一步完善支持就业、教育、养老、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领域财税政策,积极支持实施民生工程和民生实事,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执笔人:赵建皿)
责任编辑 吕怡慧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