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山东泰安:凝心聚力 务实笃行 实现预算绩效管理新跨越
山东省泰安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孙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现代预算制度,为进一步深化预算改革指明了方向。山东省泰安市财政局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认识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意义,紧紧围绕绩效管理提质增效,稳扎稳打、层层递进,全方位预算绩效管理格局逐步完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链条不断强化,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基本建成,为提升财政资金效益和政策效能提供了重要支撑。
讲政治明思路 “一以贯之”定方向
持续强化以政领财、以财辅政意识,将绩效理念和要求贯穿到预算管理各环节及财政工作各方面。一是思想上重视。充分认识到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全市营造“讲绩效、重绩效、用绩效”的浓厚氛围,引导各级各部门自觉利用绩效手段缓解收支矛盾、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二是行动上落实。全过程提升“全口径”预算绩效管理水平,持续深化“项目设立有评估、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过程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应用”的绩效管理模式。坚持结果导向,从重分配、重投入转变为重管理、重产出。三是成效上体现。随着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不...
山东泰安:凝心聚力 务实笃行 实现预算绩效管理新跨越
山东省泰安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孙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现代预算制度,为进一步深化预算改革指明了方向。山东省泰安市财政局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认识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意义,紧紧围绕绩效管理提质增效,稳扎稳打、层层递进,全方位预算绩效管理格局逐步完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链条不断强化,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基本建成,为提升财政资金效益和政策效能提供了重要支撑。
讲政治明思路 “一以贯之”定方向
持续强化以政领财、以财辅政意识,将绩效理念和要求贯穿到预算管理各环节及财政工作各方面。一是思想上重视。充分认识到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全市营造“讲绩效、重绩效、用绩效”的浓厚氛围,引导各级各部门自觉利用绩效手段缓解收支矛盾、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二是行动上落实。全过程提升“全口径”预算绩效管理水平,持续深化“项目设立有评估、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过程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应用”的绩效管理模式。坚持结果导向,从重分配、重投入转变为重管理、重产出。三是成效上体现。随着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不断深入,财政支出项目设置更加审慎、严格,预算安排更加精细、科学,财政资金支出更加合理、有效,为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等重点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夯基础建体系 “一张蓝图”绘到底
加强顶层设计,在认真做好上级“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创新“自主动作”,搭建起全市预算绩效管理的“四梁八柱”。一是构建绩效管理基础制度体系。市级抓总把方向,县级结合地方特性,共同搭建起“1”个全面实施意见牵头,“2”个配套办法贯穿始终,“6”个预算绩效管理全过程环节规范和其他相关制度相辅相成的“1+2+6+N”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编制《泰安市预算绩效指标库》,分领域、分行业、分层级建立共性、个性指标体系,平衡绩效指标通用性和专业性,夯实绩效管理的基础性条件。二是完善预算绩效立体监督体系。建立预算绩效联审机制,财政系统内部各资金管理科室对当年重大政策项目支出绩效目标联合审议,形成预算安排、政策调整建议,实现监管关口前置。加强财政与审计部门协同联动,强化“信息互通、成果共享、整改共促”,形成叠加监督效力。三是理顺绩效与预算流程衔接体系。编制《泰安市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程》,明晰绩效管理相关主体分工及工作规范,明确绩效对财政主体业务的全领域监管,致力于为全省预算绩效管理标准化、系统化建设提供“泰安思路”。依托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实现绩效管理全面辐射预算编制、预算批复、预算执行、决算全生命周期。
重应用提质效 “一门心思”抓落实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预算绩效管理“利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一是依托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发挥事前评估“守门员”作用,严格把关财政支出项目设立,近三年累计审减项目预算金额7.29亿元,有效降低财政资金风险;发挥绩效运行监控“吹哨员”作用,实施从资金拨付到项目运行全周期监控,对发现问题的项目及时启动预算资金缓拨、调减或收回程序,确保早发现、早制止、早纠偏,近三年累计收回预算指标34.14亿元;发挥绩效评价“裁判员”作用,做实政策项目、部门单位整体支出、财政运行绩效评价,覆盖“四本预算”,涵盖“转移支付、政府投资基金”等六大领域。突出合法合规审查,警示经济活动风险,深入挖掘财政资金绩效管理问题背后的部门单位管理漏洞,从源头提高公共服务质量,近三年累计实现节支12.36亿元。二是优化支出结构,强化民生保障支撑。坚持“有保有压、突出重点”支出原则,全市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稳定在80%左右。通过清理沉淀资金、收回无效资金以及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支持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提标、农村路网通行品质提升、教育投入提高等民生实事落地见效。
抓试点谋创新 “一鼓作气”求突破
始终坚持试点先行、创新推进,持之以恒、用心用力,以点上的“小进步”引领全市预算绩效管理实现“大突破”。一是做实成本效益分析。深度聚焦机关办公场所及场馆运维支出、规划编制费用、政务网络服务支出、涉企政策补贴等项目,形成30余个成本效益分析共性模型和支出定额标准数学模型,为预算安排、资源配置提供参考。二是加强事业单位整体支出绩效管理。在全省率先将整体支出绩效管理从一级预算部门单位延伸至215家二级预算单位(市属事业单位),并与事业单位考核挂钩,通过晒职责、晒产出、晒成效,督促事业单位主动探索成本投入与公共服务产品供给的“最优解”,实现节支增效。三是探索政府绿色采购。从加强政府采购项目采购需求、采购实施、履约验收等关键环节和政府采购项目绩效管理入手,制定管理措施,出台政府采购绩效评价办法,建立多部门支持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应用协同推进机制,充分发挥财政在引导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的积极作用。
新征程新作为 “一往无前”开新局
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管理促效能,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持续将预算绩效管理推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高层次,争创在全省、全国具有引领效应的财税改革品牌。
一是坚持抓成本,在推进支出标准化建设上开新局。牢牢把握“突出重点、点面结合、分类推进”原则和“调研摸底、破题推进、指导应用”工作思路。建机制,联合财政系统内外各部门单位筹建成本绩效管理工作组,发挥各成员单位职能作用,凝聚工作合力。找重点,选取1—2个资金覆盖面广、管理难度大、可复制推广的公共服务领域支出项目,集中力量突破。抓调研,采集、分析基础数据,经专业核算、严谨论证,形成成本定额标准或财政支出标准,在应用于同类型项目预算安排、管理决策的同时,逐步建立分类别、分行业、分领域成本指标体系,循序渐进实现项目支出标准化建设。
二是坚持抓融合,在推进绩效管理和预算管理有机结合上开新局。一方面,借助绩效监控,强化预算约束。持续加强对部门单位绩效运行监控,探索利用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开展实时动态监控,及时调度监控情况,督促部门单位严格执行批复的预算及项目实施方案,建立通报预警机制,发现问题及时纠偏。另一方面,借助绩效评价,优化预算安排。强化评价结果应用,继续发挥绩效评价对部门单位改进财务管理、调整相关政策的督促作用,持续增加评价结果在预算安排、资源配置和部门单位考核中的“话语权”,进一步探索绩效评价结果对经济活动指导、参与规划决策的有效路径,提高绩效管理效能。
三是坚持抓提质,在推进绩效管理主体、对象全覆盖上开新局。一方面,在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保基金预算绩效管理上持续深入,加大管理力度,尽快出台市级相关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办法。继续探索政府采购、政府购买服务、政府投资基金等领域绩效管理优化方式,加强转移支付、政府债券项目绩效管理,做实做好预算绩效管理全覆盖。另一方面,抓好县级预算绩效管理攻坚“主战场”,加强调研督导,针对县级发展现状、经济体量等特点,制定个性化工作措施,推动“制度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成效到位”,打造纵到底、横到边的高效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为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 李艳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