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扛稳政治责任 抓实“三项机制” 全力服务保障抗洪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
河南省财政厅

黄河安澜。周顺 摄
2021年夏,河南省遭遇历史罕见暴雨洪灾。财政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第一时间向河南省紧急拨付救灾资金,全力支持抗灾救灾。河南省财政厅紧抓快办、强化落实,第一时间将党中央、国务院对受灾群众的关心关怀传递到灾区,全力服务保障抗洪救灾和支持灾区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强化应急机制,推动工作快速落地落实
郑州“7·20”特大暴雨灾情发生后,河南省财政厅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重要指示精神,把防汛抗洪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及时研究、快速行动,坚决扛起财政部门的责任担当。
一是建立统筹协调机制。迅速成立工作专班,第一时间组织动员、研究部署、夯实责任。迅速与受灾地区财政部门对接,全面掌握各地救灾资金筹集拨付使用情况,要求市级在接到省级下达的资金后,当天分配下达,做到资金不过夜、不滞留。迅速建立统计制度,主动衔接应急管理等相关部门,及时收集全省受灾情况,提前研究资金分配因素、统计所需数据、确定分配办法,为资金快速分配下达做实做细基础工作。
二是构建部门联动机制。充分发挥省灾后恢复重建资金保障组牵头单位职能作用,密切与有关部门的沟通衔接,形成工作合力。会同省税务局印发《关于支持灾后恢复重建有关税费政策的公告》,及时研究并提请省政府出台《支持企业加快灾后重建恢复生产经营十条措施》,联合应急、住建、水利等部门制定受灾群众生活救助、倒损住房恢复重建、蓄滞洪区运用补偿等领域专项支持政策,实打实帮助受灾群众和企业。
三是实施资金紧急核拨机制。坚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即来即办,切实做到资金筹措一批、分配一批、下达一批。7月21日暴雨洪涝灾害发生第二天,财政部第一笔救灾补助资金就下达河南省,在断水、断电、网络不通的情况下,财政厅从接到通知,测算分配资金,再到将资金下达受灾市县,仅用不到10个小时,体现了抗洪抢险的“财政速度”。
强化筹资机制,保障抗洪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有序推进
一是积极争取中央支持。第一时间向财政部汇报沟通,反映受灾情况和存在困难,最大限度争取中央对灾后恢复重建的支持。中央财政统筹安排资金700亿元,为河南做好抗洪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成功争取亚投行紧急优惠贷款10亿美元,重点用于受灾严重地区损毁水利、交通及市政基础设施恢复建设。
二是加大财力统筹力度。通过紧急动用省长预备费、统筹现有省级专项资金等途径筹措资金200亿元,并要求市县财政部门从严从紧控制一般性支出,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存量资金盘活力度,全力保障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
三是努力拓宽筹资渠道。主动加强与人民银行、银保监局等部门的沟通对接,引导金融机构加强信贷资金支持。推动省管金融企业加大对重大基础设施修复建设、企业恢复生产经营等重点领域资金投入力度,降低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融资成本。协调支持省慈善总会和省红十字会发挥优势,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投入抗洪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
强化监管机制,确保资金高效安全使用
一是完善管理制度。牵头研究制定并以河南省灾后重建办的名义印发《河南省特大洪涝灾害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管理办法》,建立起覆盖资金管理、项目实施、审计监督、绩效管理等全链条闭环管理机制。先后三次下发内部明电,从不同侧面对资金使用管理作出具体规定,要求各地严格拨付程序、规范使用方向、严守财经纪律,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
二是加强跟进督导。及时建立完善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资金执行进度周报制度,全面掌握全省资金安排使用情况。厅领导多次带队深入受灾严重地区一线调研督导,指导市县用足用好国家支持政策,加快资金拨付使用进度,推动资金早拨付、早使用、早见效。
三是提升债券效能。呈请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专项债券使用管理三项制度的通知》,充分发挥专项债券对扩投资、补短板、稳增长的重要作用,更好支持受灾地区恢复发展。
四是用好直达机制。除专项债券和政府主权外贷资金外,将抗洪救灾和灾后重建资金全部纳入直达资金管理,加强全过程跟踪监控,及时将蓄滞洪区运用补偿等资金通过惠民惠农“一卡通”系统直接发放至受灾群众手中,确保政策直达快享、精准落实到位。
经过全省上下集中攻坚,目前灾后恢复重建规划项目已开工19843个、开工率99.9%,已完工19430个、完工率97.8%,实现了应开尽开、大头落地,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
责任编辑 刘永恒
习近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黄河流域各省区都要坚持把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作为谋划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不利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事,坚决不能做。
——习近平2023年5月16日在考察运城盐湖时的讲话
我国人工造林规模世界第一,而且还在继续造林。地球绿化,改善全球气候变化,中国功不可没,中国人民功不可没。森林既是水库、钱库、粮库,也是碳库。植树造林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要一以贯之、持续做下去。
——习近平2023年4月4日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的讲话
发展生态低碳农业。坚持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必须摒弃竭泽而渔、焚薮而田、大水大肥、大拆大建的老路子,实现农业生产、农村建设、乡村生活生态良性循环,生态农业、低碳乡村成为现实,做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守住绿水青山。
——习近平2022年12月23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