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PPP模式飞速发展,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目前关于PPP项目审计的研究十分有限,且研究内容相对狭隘,主要包括PPP项目审计关注重点梳理、PPP项目绩效审计、国外PPP项目审计经验、高速公路等行业PPP项目跟踪审计等,加强PPP项目审计研究迫在眉睫。

PPP项目审计面临的问题
(一)审计内容更为复杂。一方面,按照国家相关政策,PPP项目主要集中在轨道交通、供水、环保、供气、市政建设等基础设施工程上,工程建设本身极为复杂,使得项目风险较之一般项目更大。另一方面,较之一般的项目,PPP项目审计的对象更多,在同一个项目的建设中,参与项目相关利益主体众多,包括投资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勘察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使用单位,这些利益相关主体都成为审计对象。以往的非PPP项目审计,由于政府及国有企业是主要投资人,审计主要关注于建设单位财务收支、工程造价和项目管理等内容,以明晰其是否损害国家财政利益。但在PPP项目中,由于投资主体中非国有企业的介入,对投资人的审计变得尤为重要。同时由于PPP项目持续时间长,干扰因素多,人员变动、政策变化乃至技术更新、气候环境变异等都会加剧项目的不确定性与审计的复杂性,故而PPP项目审计必须监督项目全部阶段是否都响应合同规定,不仅要涵盖准备阶段、招投标阶段、合同组织阶段、融资阶段、建造阶段,也要涵盖经营和移交阶段等多个时段,审计内容极为复杂。
(二)审计方法滞后。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审计中最主要的审计方式就是全过程跟踪审计,也就是指将审计贯穿于立项、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设计、项目招投标、项目合同签订、项目实施、项目工程款结算、项目竣工验收、项目投入使用到项目后期维护全部过程。实行PPP模式后,社会资本介入导致项目建设程序有所改变,传统的全过程跟踪审计面临诸多利益主体关系的作用,从哪里介入,由谁主导配合等问题很难短期明晰。在项目实施阶段,各个项目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资料数据十分庞杂、财务信息分散,标准不尽相同,传统的以施工图为基础、以财务信息为核心的审计方式也不再适用。此外,PPP项目周期长,对PPP项目审计的参与人也多,需要进行多次工作交接,时间短、人手少、任务重的现象严重,容易造成审计质量控制不严。显然,传统的审计方法已很难适应PPP项目审计的现实需求。
(三)审计制度不健全。尽管国家出台了诸多关于PPP项目建设与管理的政策条款,但对于PPP项目审计相关制度尚不健全。PPP项目建设社会资本与政府投资并举,究竟以谁为主还看具体股权分配,从严格意义上讲, PPP项目的审计,《审计法》的规定尚不明朗。同时在《会计法》 《政府采购法》等法律条款中,也未针对PPP项目会计核算、审计以及管理做出专门的条款规定。目前PPP项目审计只能依据国家政策指导意见,按照一般项目审计制度开展,影响PPP项目审计效果与质量。
(四)审计人才匮乏。PPP项目审计不仅需要过硬的审计业务技能,还需熟悉相关项目领域知识,能适应PPP项目审计的复合型职业审计人员十分匮乏。此外,PPP项目规模大、时间长,其审计需要大量、持久性的人力投入,如何保障审计人员长期跟踪某个PPP项目的审计或者保障人员变动后的审计有序交接,是一个较大的难题。
PPP项目审计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基于大数据的PPP项目全覆盖审计模式。PPP项目周期长、涉及范围广,决定了其审计工作量相对较大,完全依靠人力审计已不大可能。在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基础上,各地尽快建立PPP项目大数据平台,共享PPP项目实时进度数据以及相关财务、人员等数据信息,并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与接口标准,对数据进行采集、加工、存储、分析与统一管理。进而基于大数据挖掘技术与数据建模技术,对PPP项目进行全覆盖、全过程的实时跟踪审计。具体过程分两步:
第一步:积累项目数据库。收集整理企业历年的项目、已完成的PPP项目、正在执行的PPP项目,按照项目过程建立各阶段的数据库。这些数据库一方面作为PPP项目数据资产长期存储,另一方面作为PPP项目管理、运营与审计监管的参照数据库,用与数据比较分析。
第二步:进行PPP项目大数据审计。采集拟审计的PPP项目数据,并与企业历年的项目、已完成的PPP项目和正在执行的PPP项目数据进行全过程、多元化的比较与分析,挖掘其中存在的问题,做出精准科学审计。基于大数据的PPP项目审计打破了项目主体之间的信息壁垒,规避了抽样的风险,能够实现全覆盖审计和审计的可追溯,提高了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诚然,建立PPP项目审计大数据并非易事,需要高性能的数据基础设施和专业的大数据审计系统作为支撑,因此,前期的投入成本很大,需统筹规划、逐步推进。
(二)完善PPP项目审计相关制度。建立完善PPP项目审计相关法规与制度,是推进PPP项目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国际上推进PPP项目审计的惯用做法。鉴于PPP项目的特殊性,对其审计无法完全按照一般审计项目规则操作,应尽快建立适当的PPP审计准则,包括审计标准、分析框架、方法和工具、绩效评价等,从而依据准则明确审计责任,提高审计监督效益,进而保障PPP项目能够公开透明、健康发展,让政府放心,公众满意。
(三)构建PPP项目审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现阶段,PPP项目审计人才培养需短期培训与长期培养并举,对于在岗的审计人员,以短期培训为主,以PPP项目为载体,采取工学结合的方式,进行针对性培训。短期培训重在弥补短板,转变审计人员固有的思维,提高其对PPP项目的认识,提升其在PPP项目审计中新技术运用、多方位协同沟通的能力。长期培养则立足长远发展,专注于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与系统实现,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PPP项目职业资格体系,界定PPP项目审计从业规范与职业资格标准。二是推进高校PPP项目审计专业建设及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操作层面上,可以在现行的审计专业、工程管理等专业增加PPP项目审计方面的课程,也可以整合现有专业,专门设立PPP项目管理与审计等新专业。
责任编辑 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