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厅局长论坛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王国辉:瞄准产业发展“风口” 提升财政政策效能

时间:2022-06-15
作者: 河南省洛阳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王国辉
来源:《中国财政》2022年第11期

瞄准产业发展“风口”

提升财政政策效能

河南省洛阳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王国辉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根基,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强则城市强。近年来,河南省洛阳市把抓产业作为重振洛阳辉煌的关键之举,研究谋划产业发展“136”工作举措,坚持以发展“风口”产业为主线,锚定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沉浸式文旅目的地“三大目标”,聚焦抓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倍增、高成长性企业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打造、沉浸式文旅项目建设、产业投融资“六项举措”,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拓宽扶持方式维度,增强扶持政策精度,提高助企服务温度,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图片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精准发力“风口”产业,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积极优化支出结构,推动财政资金更多向实体经济倾斜,向产业项目靠拢,集中财力招大引强,确保投入方向更明确、力度更集中、效果更凸显。


一是支持打造国家创新高地。把创新作为产业培育壮大的动力源,实施产业创新双驱动,搭建产业创新联动平台,促进产业和创新对接转化,加快新旧动能转换。2021年全市科技支出33亿元,增长22%,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完善提升科技型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培育机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3家,新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228家,8家企业获评全国“创新创业50强”。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省级轴承创新中心加快建设,龙门实验室、农机装备产业研究院揭牌成立。完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引领作用,加快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先后组建先进光电连接技术等4家洛阳市重点实验室,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等10家产业研究院,高端轴承等10家中试基地。


二是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持把制造业作为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充分发挥洛阳老工业基地的基础优势,推动新能源电池、光电元器件、农机装备等十大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建设规模超万亿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安排资金4.3亿元,支持产业基础再造和先进制造业发展9大类66个企业项目,推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向产业链关键环聚焦,集中资源、下大力气把产业链关键环节抓起来,带动上下游、左右链产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集聚。2021年,全市装备制造业营收突破2000亿元,新材料产业超千亿元。


三是支持建设全国沉浸式文旅目的地。安排资金2.6亿元,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支持二里头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造全国区域性石窟寺保护研究基地,加快推进古代艺术博物馆、万里茶道博物馆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东方博物馆之都”。安排资金5390万元,深化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建设,持续提升“两节一会一论坛”,叫响“盛世隋唐”“黄河文化”“伏牛山水”“国花牡丹”“工业遗产”五张文旅融合特色品牌,提升文旅消费品质。安排资金2824万元,支持文旅融合发展,依托《风起洛阳》等优质文旅IP打造一批沉浸式体验项目,讲好“行走洛阳 读懂历史”研学故事,抢占文旅融合“新风口”,打造沉浸式文化旅游“打卡地”。成功争取注册资本150亿元的河南省文化旅游投资集团落户洛阳,着力打造文旅企业总部基地,推动文旅文创成支柱。


图片

图片中国一拖集团生产的大轮拖拉机



强化财政金融协同,拓宽扶持方式维度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进一步强化金融思维和手段,推动市场化资本运作,拓宽社会融资多元渠道,撬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风口”产业领域。


一是推进涉企资金基金化改革。统筹整合产业扶持类财政性涉企专项资金,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专业管理、市场运作”的原则,采取“直接变间接、无偿变有偿、资金变基金”的方式,以市场化运作模式,引导和扩大社会投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截至2021年底,洛阳市参与设立的各类基金共36只,总规模764.5亿元;累计投资项目221个,投资总额299.3亿元,已完成退出项目27个,实现收益2.85亿元。


二是推动优化金融供给。设立洛阳市科技型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合作银行的贷款授信额度不低于资金池规模的10倍,实际发生的贷款本金损失,由风险资金池按照50%的比例承担,通过政府分担风险,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河洛英才(团队)等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资金池设立以来,全市“科技贷”已累计投入财政资金7000万元,为130户(次)科技型企业批准授信额度7.5亿元。探索开展初期规模5000万元的“成长贷”风险补偿资金池和初期规模3000万元的“外贸贷”风险补偿资金池,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高成长性企业信贷投放,帮助洛阳市中小微外贸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三是着力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设立总规模2.7亿元的企业应急还贷周转资金池,为确实存在流动资金暂时困难的中小微企业给予不超过其贷款金额80%的周转金(单笔限额1000万元),为重点企业给予不超过其贷款金额80%的周转金(单笔限额2000万元),单个企业单笔可免费使用5个工作日,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资金池设立以来,累计周转金额超过500亿元,为企业直接节约融资成本7亿元以上。广泛推广应用“政采贷”,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以政府采购合同资金的预期支付能力为信用,搭建“银企”对接桥梁,鼓励金融机构为获取政府采购合同的中小微企业贷款,为189家中小企业发放249笔贷款,融资金额9亿元,有效缓解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四是发挥金融服务平台作用。建设市“信易贷”平台,设立信贷风险补偿基金,降低信贷风险,提高金融机构参与积极性。依托洛阳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开展中小企业信用评价,完善“信易贷”白名单企业库,扩大守信中小企业信贷规模,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瓶颈。强化数据赋能中小微企业融资增信,依托河南省金融服务共享平台洛阳分厅,常态化开展线上银企对接,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


图片

图片中航锂电全自动生产线



聚焦产业转型发展,增强扶持政策精度


坚持分类指导、对症下药,组合运用财政政策工具包,突出重点,精准施策,为企业、项目“量身定制”改造奖补政策,支持企业做大做优做强。


一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出台《洛阳市推进制造业“三大改造”实施方案》,深入实施传统产业智能、绿色、技术“三大改造”,对符合全市产业发展方向、总投资在500万元以上、设备投资在300万元以上的“三大改造”重点项目,市财政给予不超过设备支出总额30%的补助。支持创新平台和创新主体建设,对获评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创新主体、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市财政分别给予50万—300万元不等的一次性奖励资金和相应的科研经费补助,推动传统产业向“风口”产业转型。到2025年,累计推动1500家以上企业实施“三大改造”,带动改造企业产线员工数量减少20%以上、综合能耗降低10%以上、生产效率提升20%以上。


二是推动企业提质增效。出台《洛阳市高成长性企业提质倍增计划推进方案》19项支持政策,在全市构建“1+N+5”企业梯队,对通过年度考核且营业收入增速超过20%的试点予以分档奖励,对5年内实现倍增目标且规模超过5亿元的企业再分级予以一次性奖励。全市87家市级试点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5%,9家实现倍增发展,新增2家百亿级企业,入围国内500强3家,累计培育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产品)5个、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71家、市级“小巨人”企业30家,9家企业入选省首批头雁企业。


三是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培育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整合各类科技资源要素,支持建设伊滨科技新城,加速打造引领洛阳创新发展“主引擎”;设立洛阳智慧岛(深圳/东莞)科创基地,探索实施“科技研发在沿海、生产制造在洛阳”“龙头企业在沿海、配套园区在洛阳”等合作共建模式,支持洛阳企业跨区域设立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开展驻点招商活动,围绕洛阳优势产业开展产业链招商和基金招商,鼓励引进企业设立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强化“亩均论英雄”,大力引进一批引领性、突破性、标志性强的龙头项目。


四是优化财政激励措施。全面落实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市与区财政管理体制,优化税收增长奖励机制,完善开发区财政激励措施,将产业用地土地出让金的90%返还城市区,鼓励城市区大力发展产业。以乡贤返乡创业为抓手发展乡村产业,建立南部四县生态转移支付机制,2022—2025年市本级每年统筹资金1亿元,支持南部四县用好良好生态这个最大优势,实现强县富民。


图片

图片洛阳博物馆



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助企服务温度


牢固树立“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大局”的理念,坚持把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作为稳定经济基本盘的有效抓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长久之策,不断加大减负纾困力度,增强市场主体活力。


一是严格落实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在精准落实国家减税降费、增值税留抵退税、制造业中小企业缓税等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的基础上,建立“上下联动、直线沟通、定点联系、跟踪问效”的政策落实工作机制,动态跟踪企业的发展情况和享受税费优惠政策情况,持续为企业提供优质政策服务,确保减税降费政策应享尽享。截至5月底,洛阳市已累计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81亿元,为中小微企业减免“六税两费”1.77亿元,缓税6.22亿元,有效缓解企业现金流压力,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二是全力支持企业纾困发展。针对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冲击,研究制定10个方面49条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加大助企纾困力度,为企业送上“真金白银”的政策红利。对受疫情影响不能正常经营的个体工商户和中小微企业,承租国有资产类经营用房的免收3个月房租、减半收取12个月房租;对2022年第一、第二季度保持连续满负荷生产且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给予20万元的财政奖励,全力推动工业企业复工复产、达产达效;对单户1000万元以下、费率不超过2%的小微企业、“三农”“双创”及重点扶持产业的融资担保业务,给予10%风险补偿,费率最高补足至2%;加大援企稳岗支持力度,中小微企业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比例从60%最高提至90%,当年新招用登记失业半年以上人员、毕业年度或离校1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中小微企业,按规定给予社保补贴,并按照每人100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


三是完善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加快财政资金拨付进度,对上级下达的转移支付资金,已明确具体补助对象及补助金额的,在5个工作日内下达市级或县区(管委会)有关部门;尚未明确具体补助对象或补助金额的,在接到部门分配意见后5个工作日内审核完毕并分配下达。开通科研院所和各类企业资金拨付绿色通道,市级以上科技资金由市财政直接拨付企业。稳步扩大直达资金范围,建立健全直达资金监控体系,加强部门协同联动,强化从资金源头到使用末端的全过程、全链条、全方位监管,资金监管“一竿子插到底”,确保资金直达使用单位,直接惠企利民。


责任编辑:刘永恒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