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实践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广西:持续提升发展的含新量、含绿量、含金量

时间:2022-09-06
作者: 何志婵
来源:《中国财政》2022年第16期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澄澈的邕江倒映着两岸,浅翠浓绿杂染于水中,目之所及山峦如黛、河川似练、飞鸟翔集。江畔,南宁高新区呈现一派繁忙的新气象:绿色工厂不断涌现,项目技改层出不穷,循环经济成为主角。这幅“天蓝水清产业优”的秀美画卷,是广西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

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西时强调,一个国家一定要有正确的战略选择,我国是个大国,必须发展实体经济,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提高制造业水平,不能脱实向虚。四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广西时强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这么大的国家,不可能搞虚的,也不可能单一化,基础必须扎实。不管我们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不能离开实体经济,不能忽视制造业。习近平总书记点题“高质量发展”,可见寄望之深、关心之切。

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灵魂。新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是当今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财政推动广西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广西财政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开放合作,通过财政收支活动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控,加快形成财政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切实发挥财政对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引导推动作用。在广西财政强有力的支持下,广西经济发展呈现出强劲韧性和巨大活力,亮点突出。2022年1至3月,广西完成工业投资784.1亿元,同比增长40.0%,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15.7个百分点,增速高于全国,超过全年工业投资增长 20%的目标。


创新驱动,“关键变量”变“最大增量”

创新是发展的金钥匙。在科技革命深入发展的今天,创新已经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体现了我们党对科技创新的新认识,是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面向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判断,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也为财政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导。

不日新者必日退。创新能力弱是制约广西工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为在这个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与薄弱环节上打一场攻关与创新的硬仗,广西财政部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科技创新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深化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用好自治区工业振兴资金、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和科技发展专项资金,引导全社会加大对工业经济的研发投入力度。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用好基金,根据市场需求,设立政府投资引导基金科技创新子基金,通过奖补贴息、配套等方式,撬动市县财政和社会资本参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投贷联动机制,运用两只千亿元基金、“知识产权质押贷”、“桂惠贷”等方式引导金融资本加大对工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投入力度。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充分运用广西工业新兴产业融资担保基金、园企振兴担等担保体系,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加大对工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服务力度。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坚持“前段聚焦、中间协同、后端转化”思路,坚持“产业出题、科技答题”,从企业生产一线梳理重大技术需求,通过揭榜挂帅、“赛马”机制,支持科研单位协同开展科技攻坚破解难题,深入推进科技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激发创新活力,使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加大力度支持“千企技改”工程。在汽车、机械、冶金、有色等行业组织实施1000个以上技改项目,对自治区“千企技改”在建项目,广西财政给予一定的设备投资补助,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加快企业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

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抓好中小企业减税降费政策,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投向“专精特新”领域,带动更多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科技型中小企业最需要、也最期待财政资金和扶持政策的支持,舍得育苗,才能育成大树。当一个个科技“小巨人”都长成顶天立地的“大巨人”时,其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将得到强大支撑,也必定成为产业支柱。桂润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家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广西“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自2021年起公司相继获得各级专项资金补助将近500万元以及“桂惠贷”5000万元用于发展。


低碳转型,工业发展“绿意”浓

走进广西梧州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仿佛身处绿意盎然的花园,怡人的生态环境给到访的客人留下深刻印象。2021年,广西财政厅安排1000万元支持梧州循环经济园区建设,推动解决土地、水、电、气、环评和能耗等要素保障,建好项目承载平台。这是财政部门践行工业节能和绿色发展的生动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广西财政部门把这一要求贯穿于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

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意识。坚持把财政支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找准财政职责定位,充分发挥财政职能,积极筹措资金支持钢铁、有色金属、火电、建材、石化、造纸等行业节能改造。2021年,广西财政厅安排国投钦州发电有限公司节能技术改造资金300万元,带动企业投资24410万元,对2#机组进行供热改造,改造完成后按2021年负荷率下的供电煤耗较国家供热机组能耗限额节能60000吨标煤/年以上,节能效果显著。

加快能源结构调整。统筹财政资金,积极推进柳州融水九元山风电、国能广投北海能源基地等项目,支持企业利用厂房发展屋顶光伏发电。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落实新能源汽车推广补贴政策、充电基础设施补贴政策。近两年,广西财政厅安排资金4000万元对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和运营进行补贴,目前全区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累计建成101179个。

化解工业过剩产能。积极筹措资金支持煤炭行业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坚决淘汰不具备安全环保条件、不符合产业政策的落后产能,帮助解决企业职工安置、拖欠职工工资以及社会欠费问题。2021年,广西财政厅安排资金1.6亿元,大力支持百色市、河池市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工作,共关闭5处矿井,化解过剩产能154万吨。同时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动金融机构严格控制“两高”项目的信贷规模,全面清理与整改自行出台的关于“两高”项目的不合理财税支持政策措施。


开放合作,稳步推进“走出去”

“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帆多宝舶来。”2000多年前的汉朝,满载货物的商船从广西合浦港扬帆出海。广西沿海、沿江、沿边,开放包容的向海情怀与生俱来。经过40多年不懈努力,广西已实现从相对封闭的边陲地区向面向东盟的开放前沿的历史性转变。

广西财政部门牢固树立开放理念,用足用好财政资金和财政政策,提高资金投向精准性,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完善开放机制,优化开放环境,不断拓宽广西工业内联外通的渠道,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高层次推进产能合作,深度参与国内国际分工,以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

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完善财税政策措施,重点支持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专项行动,拓展提升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粤桂黔滇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广西园、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深圳巴马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等合作平台,把建好用好平台载体作为重要突破口,统筹整合资源,创新理念思路,把各类综合性和专业性平台做强做实。

落实促进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财政支持政策。出台自治区层面具体操作办法,统筹资金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重点项目建设,支持片区引进符合条件的总部企业和产业链龙头企业落户,支持片区建设及相关产业发展。

加强招商引资。设立工业项目招商奖励专项资金,围绕打造工业树、产业林和“抢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大力支持各市县开展产业大招商行动,紧盯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100强企业,瞄准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关键性技术,聚焦“三大三新”等重点产业领域,千方百计招大引强、招新引高,引进一批投资强度高、产业效益高、科技含量高的项目。

支持构建“4+N”跨区域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完善财税政策,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持续在更大范围内参与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建设以汽车、电子信息等4个优势产业为主,以机械、生物医药等N个特色产业为辅的“4+N”跨区域跨境产业链供应链,推动汽车、电子等产业建设成为我国面向东盟的重要产业集群。

支持加强工业企业市场开拓。安排工业企业参展补助资金,实施“百企参展”行动,支持 100 多家企业参加区内外和境外重点展会,持续遴选和培育广西名优工业产品,建设广西工业品网上展销平台。

支持加快工业对接 RCEP。完善财税支持政策,支持汽车、机械、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企业加快与东盟国家、日韩等地区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等平台、紧跟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步伐,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在东南亚完成了市场网络布局并实现了快速发展,2020年出口超过1.2万台,目前,玉柴在东南亚的机器保有量超过25万台。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

责任编辑  吕怡慧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