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1 作者:陈靖 来源:《中国财政》2023年第16期
近年来,福建省把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制定《福建省做大做强做优数字经济行动计划(2022—2025年)》,支持有条件的地市打造智能制造先行区,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2022年,全省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20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率达64.7%,与智能制造相关的大数据、物联网等产业进入全国第一梯队,宁德时代宁德工厂、京东方福州第8.5代半导体显示生产线荣膺世界“灯塔工厂”,福州、厦门入选“2022年度智能制造城市二十强”。近期,调研组深入企业,专题调研财政支持智能制造发展政策、资金投入及企业实践情况,拟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福建财政支持智能制造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支持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
支持智能化技改。对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标杆企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标杆企业实施的数字化技术改造项目,申报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时不受投资额限制,列入省技改项目融资专项支持范围,按项目实际投放贷款金额给予最长3年、年化2%的贴息支持;对符合条件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以企业技改项目完工投产前一年对财政贡献地方留成增量部分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引导龙头企业实施省重点技改项目,扩大先进产能规模,按项目设备投资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补助。
支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对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基地,省财政给予一次性奖励500万元;对认定的省级智能制造样板工厂(车间)示范项目,省财政按设备投资额的8%予以补助,最高达1000万元。每年评选一批新模式新业态标杆企业和5G全连接工厂,对获评企业给予50—100万元奖励。每年遴选发布一批典型应用场景需求,对通过项目验收的,按照项目投资额的50%予以补助,最高补助100万元。
支持优质企业发展。明确鼓励对接国家相关基金奖励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扩大创新投资,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运用。如对新认定的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给予一次性10—20万元奖励,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给予一次性50万元奖励;按照实际到资额对获得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或其一级子基金股权投资支持的企业,根据“免申即享”的原则,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
(二)支持新型信息网络建设
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企业申报工信部综合型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及特色型、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对获评企业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引导中小型企业设备“上云上平台”,按每台上云设备和购买云服务费等给予补助;对完成与国家顶级节点对接的二级节点建设运营单位给予奖励;每年遴选一批工业领域数据安全标杆企业和数据安全优秀服务商给予奖励。
培育智能制造创新平台。支持建设福建省工业机器人基础部件技术重大研发平台、福建嘉泰数控研究中心、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海西(福建)分院、福建省数控装备技术重大研发平台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引进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等公共创新服务平台。
培育应用软件服务商。每年评选一批竞争力强、增长速度快的“领雁”软件服务商给予奖励;支持优秀工业APP及应用解决方案在行业内的推广应用,对典型应用给予奖励。
(三)支持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
支持机器人装备。鼓励企业研发首台(套)机器人产品,对属于国内首台(套)的按不超过市场销售单价60%、最高不超过200万元予以补助;对省内首台(套)的按不超过市场销售单价30%、最高不超过100万元予以补助。
支持科技攻关。支持开展经济型专用工业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等多项科技计划项目,并在公共服务与新兴信息消费领域推广应用。
支持引培人才。鼓励在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大赛等国家级赛事中的获奖团队和个人来闽创业,对入选福建省产业领军团队的,按规定享受300万元、500万元、800万元的分档补助。
企业实践智能制造遇到的堵点问题
成熟度差异问题。调研显示,接近50%的中小企业首先在营销、财务等环节开展了数字化改造,基本能够实现与链主企业的关键数据对接。然而在装备、生产作业、集成内部能力建设方面,大中小企业智能化成熟度水平差距较大,仅有20%左右的企业应用了三维建模仿真、在线检测设备。约50%的专精特新企业达到了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二级及以上水平,高于一般中小企业20%平均水平。大量中小微企业或由于装备更新投入大,或缺乏技术人才支撑,或担心信息安全等原因,存在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的问题。
成本问题。在智能化升级过程中,需要对软硬件设备进行大量投资,如智能仓储、智能加工设备等,动辄几百万元起步,成套自动化生产线高达几千万元十分常见;此外,还要考虑其他一些因素,如设备的维护和保养费用、软件更新费用等,这些成本对许多中小企业来说难以承担。
技术壁垒问题。很多企业都设立有自主研发中心以突破核心技术,比如,有的科创型企业年研发投入达到年度利润的20%以上,“以高研发抢滩制造高端”;还有更多的中小企业期望能得到外部先进技术支持,包括大数据和物联网共享,以及ERP、MES、PLM、CRM等多种系统的支持。一些中小企业认为,自身需要掌握智能化生产管理等技术,但学习门槛相对较高,他们特别期望有“即插即用”“傻瓜式”“一站式”APP支撑。
人才需求问题。企业表示,现阶段对通用岗的人才需求减少,但对复合型人才需求增多,主要集中在具有行业属性、懂业务场景、技术逻辑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包括数字分析、商务营销等。从岗位需求看,企业对一线技工、操作工需求规模最大,对自动化、PLC等控制执行类研发岗位需求增长快;从专业需求看,算法研发与开发人才紧缺度最高,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技术方向需求旺盛;从行业需求看,电气机械、仪器仪表、集成电路、物流仓储行业对人才招聘职位数上升。
数据孤岛问题。企业表示,数据孤岛制约了智能制造的推进步伐。比如,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会产生海量的过程数据,带来数据中心管理成本和维护难度显著升高,同时,数据中心构建非常复杂,采用不同的工业APP软件,会对数据分析结果产生较大差异。又如,有的柔性制造线配置到位后,无法与企业现行制造执行系统软件(ERP)、供应链管理软件(SCM)等平台进行数据互通、业务打通。再如,目前数据仍较多地在不同企业、行业、部门之间单独存储、单独使用、单独维护,增加了跨系统数据合作、沟通与协调的成本。
转型路径问题。企业表示,走向行业的高端通常有三条路径:一是拥有关键核心技术,如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领域技术,福耀玻璃的安全玻璃、智能玻璃技术等;二是自主研发或引进重大技术装备,如龙净环保的环境污染防治设备等;三是提供精益化、智能化服务,如安踏体育打造自动化立体仓,实现全渠道零售物流模式突破等。企业期盼有来自政府、行业的外部力量帮助找寻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因时而动,敏锐发现新兴颠覆性技术和新模式新业态,抢占发展赛道。
与财政相关的意见建议
资金带动要更有力度。企业肯定,近年来福建财政带动多渠道社会资本投入与智能制造相关的领域,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仍有提升空间。有的企业家提出,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需要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两手抓,当前福建社会经济已达到创新创造的门槛,但步伐还需加快,期待能从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特别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强度方面,缩小与创新先进省份的差距。
政策目标要更加精准。企业表示,财政在支持企业技改、研发、融资,以及涉企税费、人才等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政策体系,起到了“助力器”和“杠杆”的作用。但随着企业技术含量提高、研发投入加大等变化,对财税及金融政策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期望政策制定者能拓宽思路,挖掘出更多精益型惠企服务。
政策效用要更加普惠更可持续。企业表示,现行财税政策在推动智能制造发展方面的措施主要集中在短期财力、个体企业上,对各类基础设施、行业整体发展,以及补短板、强弱项的引导不足。比如,资源要素开放程度不高,大中小企业主体之间协作能力较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覆盖范围不足,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大量存在市场定位不准、应用方向不明和成长缓慢等现象。
加快推进智能制造的财政对策建议
(一)统筹资源,高起点夯实智能制造基础支撑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市场主体资金投入为主,政府资金配套启动为辅”的模式筹措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通过“定向销售服务”与“对外输出增值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好建设规划与项目储备,持续推进欠发达地区网络共进攻坚工程、农村杆线共治共维工程、跨行业共享示范工程和数字化保障提升工程,改善现阶段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促进资源要素开放共享。
加强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大科学装置、大试验平台等“创新基础设施”具有体现国家战略需求、规模范围庞大、密切衔接产业的功能特性,财政要发挥长期资金优势和市场引领作用,助力顶层规划设计,支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和动态改善。按照“新投入用于新平台、新机制配置新资源”的思路,设立政府专项基金,推动大科学装置、重点实验室落地,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合力。在现有科技经费支持方式的基础上,探索联合研究机制、项目制等多元化支持方式,提高科技成果前向驱动与后向成果产出效率。支持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联合体,并由创新联合体邀请第三方机构充当创新黏合剂,服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挥公平公正、聚沙成塔的创新效能。
加强智能制造基础理论研究及核心技术攻关。智能制造发展离不开基础理论的突破,智能制造系统的芯片化、硬件化和平台化,也离不开高端智能装备(骨骼)、智能芯片(大脑)、工业系统软件(神经)的研发和突破。财政助力解难点,要围绕支持智能感知和工业控制等共性技术的研发、产业化协同发展等,推动关键领域创新。在具体操作上,要规划好投资规模与方向,侧重于投资技术相对成熟、工艺相对稳定的科创企业,降低因技术研发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确保资金安全;同时要发挥好杠杆作用,吸引更多创投资本跟进,形成技术、资本、产业的良性循环。
(二)强化引领,高水平支持企业实践智能制造
推动智能制造主体培育。做大做强头部企业,大力招引产业链“链主型”项目,带领行业整体优化升级。促进中小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统筹运用财政专项资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以及政府采购等多种支持方式,激发企业敢于投入更多资源进入创新领域。持续抓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建立并壮大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库,对于库内企业持续跟踪服务,助推其快速成长。
推进科技资源向企业开放。加大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学仪器和专利基础信息资源等向企业开放力度,推动大数据中心、智算中心等面向企业提供数据归集分析和低成本算力服务,将服务企业情况纳入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评价考核指标。
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支持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修订,在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方面推动形成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相互协调、互为补充的标准群。同时,积极构建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体系,加强对重点平台、APP的安全检测评估、监测预警,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防护能力。
加快智能制造典型标杆建设。结合重点产业链,定期开展项目建设进展调查活动,跟踪指导协调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培育成长性好的智能制造标杆项目。支持企业开展智能工厂(车间)建设,推动形成一批高成熟度示范工厂和优秀应用场景,建成一批特色标志性成果。聚焦新技术应用、特定场景优化、企业整体提升等需求,打造一批“小快轻准”的数智化转型解决方案,以服务券等方式加速优质解决方案的应用推广,降低企业数智化转型门槛。
(三)优化机制,高效能发挥税费政策支持作用
持续加大创新激励力度。将长期制度性安排与短期阶段性措施有机结合,在长期内,推进税制改革,完善税收制度,构建有利于市场主体稳定预期的税制环境;在短期内,适当延续优化减税降费政策,增强政策确定性,稳定市场主体预期,对部分实践效果好、纳税人满意度高的税费支持政策,尽快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长期性、法定化的制度安排。
推动财政科技惠企政策更加公平普惠。进一步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扩大和细化允许加计扣除的费用范围,规范研发费用的归集口径和标准;探索科技型中小企业可退税的税收抵免制度,适度放宽企业亏损结转政策限制等。
(四)系统谋划,高标准建设智能制造人才体系
强化育才。积极实施“新工科”建设、“科教企”协同育人计划,建设一批人工智能前沿学科、高级机器人应用等专业,定向培养智能制造人才;建设一批企校联合实训基地,提供在校学生、在职人员、转岗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开展智能制造创新创业技能大赛,树立行业标杆,弘扬工匠精神。
柔性引才。接轨先进研发中心、国内外重点高校等智力资本集聚地,“不求所在、但求所用”,开展多点、多地、多维、多领域协同研发,打造创新环境宽松、要素流动便捷的人才引进机制,为福建智能制造发展输送人才。
高效用才。深化财政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在项目管理和人才评价机制上给予科研单位和科研工作者更多自主权,营造开放包容竞争的科研生态;通过设立智能基础研究重大专项,支持科研院所加强对深度学习理论、跨媒体感知计算、类脑智能计算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力争取得一批理论研究重大成果;定期编制智能制造人才需求预测报告和紧缺人才需求目录,精准配置人才资源。
(作者单位:福建省财政科学研究所)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投诉举报电话: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