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互为主体、高度重叠。浙江省历来重视民营企业的发展。据统计,浙江省民营企业税收贡献超七成、销售收入占比超八成、企业数量占比超九成,是浙江经济发展的特色、优势和活力所在。浙江省财政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企业发展和财政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结合主题教育以及省委省政府“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要求,开展精准降费减负专题调研活动。
调研情况
(一)调查对象及样本。本次调研实地走访温州、台州、义乌、海宁四个地区,座谈和走访企业11家,发放和收回企业调研问卷2058份。从行业来看,调研对象以制造业为主,占比为52.38%;从企业规模来看,以微型企业居多,占比49.17%,小型、微型企业合计占比80.9%;从企业所有制类型来看,民营企业占比最高,达87.71%。总体来说,上述企业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浙江企业主体结构基本契合。
(二)调研结果分析。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浙江省实施的降费减负政策,整体成效显著。虽然外部不确定性和公共风险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冲减了减负政策效果,但企业总体反馈良好。
一是减负政策持续加力,企业税费负担减轻。近年来企业普遍、直观感受到税费负担有效减轻。问卷调查显示,68.51%的企业认为当前的总体税费负担不重(见图1)。
二是政府性收费选择占比少,收费负担相对较轻。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在税费成本支出中,样本企业选择负担较重的前三选项,分别是社保收费、税收支出、水电煤气公共设施收费,占71.62%、53.50%和20.99%;而选择政府性收费的仅占5.15%(见图2),反映近年来政府性收费对企业的负担较轻,这与近年来浙江省力度巨大的政府性收费清理改革密不可分。
三是减负成效持续显现,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在现有政府性收费减免政策中,有60.35%的企业表示,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减免政策对企业最利好。分别有55.30%和22.98%的企业反映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减免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能减轻企业负担(见图3)。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这三项收费减免项目位列企业获得感前三,这也是近年来浙江省减免力度最大的三项收费。
四是减免方式多样化,精准性减负呼声渐涨。问卷调查显示,企业对行政管理类收费取消或减免的呼声最高,达55.98%(见图4);另外,分别有58.16%、40.43%和26.87%的企业支持进一步减免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和污水处理费三项政府性收费。
针对减费降负方式,有77.21%的企业认为直接减免的方式对企业生产经营最为利好,延缓缴纳的方式最不受企业欢迎(见图5)。另外,只有18.12%的企业选择“直接取消”的减免方式。在访谈中,不少企业负责人表示,未选择“直接取消”选项是认为缴纳税费是企业应尽的义务。在困难时期,国家适度减免政策给企业带来了喘息机会;等到企业好转并稳定后,希望能继续为社会经济建设出一份力,充分体现了民营企业家的担当作为。

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发力、成效明显
一是政策出台之多居全国前列,有效稳住市场主体预期。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省自主出台和落实中央的降费政策文件多达70个,具体政府性收费减免措施多达477条,涉及行政管理类、资源补偿类、检验检疫类、电力附加类、环境保护类、住房交易类、准税收类、医药审批类、交通物流类等十大方面,共计360小项。其中,取消政府性收费133条,出台免征、停征、减免、降低标准等政策208条,针对特定行业和市场主体(如疫情期间特殊政策)举措120条,根据政府和市场职能转变转为经营服务性收费政策16条。出台政策之多、力度之大、覆盖面之广、普惠性之强,居全国前列,有效提振了市场主体信心,激发了企业的活力,发挥了稳预期的效应。
二是减负力度持续加码,有效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大规模的降费政策为企业发展引来源头活水,有效缓解了企业现金流量压力,为后续的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2013年以来,浙江省累计降费减负金额达2344亿元,减费规模从2013年的9亿元扩大至2022年的535亿元,增长了58倍(见图6)。降费减负力度的持续加大,帮助企业缓解压力、渡过难关,有效稳定了宏观经济大盘。近年来,浙江省GDP增速一直处在东部五省前列。2013—2022年,浙江GDP年均增速达7.5%,在内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的形势下,仍展现出较强的增长韧性,有效应对了经济下行压力。
三是小口径宏观费负趋势下降,有效释放民营经济活力。小口径宏观费负指剔除土地出让金和彩票收入的政府性收费占GDP的比重。民营经济是浙江发展的金名片,是浙江经济的最大特色和优势。浙江始终坚持靶向发力,聚焦民营经济发展所需,降费政策全面覆盖民营企业,有效降低企业宏观费负率,优化营商环境。据统计,浙江省小口径宏观费负从2013年的1.46%下降至2022年的1.29%,虽有小幅振荡,但总体呈下降趋势(见图7)。
调研对象普遍表示,积极的财政政策,助力成千上万的民营企业“轻装前行”。2013年以来,浙江省民营经济体量显著增长,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数量分别增长2.76倍、1.23倍;年营收五亿元以上民企数量居全国第一,上榜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数量连续24年居全国首位。民营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增加值第三产业占比从2012年的38.2%提升到2020年的48%,成为民营经济主导产业。2022年,浙江省民营经济贡献了67%的生产总值、71.7%的税收、82.6%的出口、87.5%的就业和92.5%的企业数量。2023年1—3月,规上工业民营企业同比增长5.5%,占规上工业增加值70.4%。民营经济已成为浙江经济发展主力军,发展活力持续迸发。

进一步优化完善的着力点和路径
(一)锚定关键领域,在费制体系上精准发力。科学定位,坚持将落实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优化降费减负政策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继续保持存量政策实质性减负规模。积极完善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体系,在强化费制科学性上下功夫。


(二)聚焦提质增效,在减负方式上精准发力。当前降费减负包括暂停征收、部分减免、降低标准、延缓缴纳等多种方式。一方面,根据企业呼声,在政府性收费领域更加重视直接减免、扩大减免范围等方式的。另一方面,对延缓缴纳等企业感受度不高、甚至有所抵触的减负方式,赋予市场主体自主选择权,避免“一刀切”、强制性政策削弱企业获得感,确保“真减负、减真负”。
(三)突出绩效评估,在长效管理上精准发力。不断健全事前、事中、事后监管降低风险系数,开展全过程降费减负绩效评估,精准衡量减负政策效果。对各类降费减负政策,在事前进行可行性论证分析,在事后开展动态绩效评估。评估过程体现人民立场,倾听和反映市场主体诉求。对企业反响较好的减负政策继续延续,对违背制定初衷、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政策进行清理,持续优化政策体系。同时,加强政策协调性,细化、量化国家出台的措施,推动各项减负政策落地、落细、落实,实现长效管理。
(四)坚持政企共赢,在产业发展上精准发力。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和省降费减负政策,把过紧日子理念贯穿于财政预算管理始终。结合省域经济发展重点,前瞻性谋划政策,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培育地方财源,夯实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重视降费减负政策与其他助企纾困政策的有效衔接,强化财政税费、金融信贷、保供稳价等各类政策协同联动,共同促进降低企业成本,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调研组成员:莫建斌 马科奇 黄晖 潘岚 虞问新)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