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为提高农民收入指明了努力方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意味着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可持续财产性收入可确保农民持续获益,是缩小城乡收入差别、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措施。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支持增加农民可持续财产性收入方面大有可为。
增加农民可持续财产性收入的实践及特征
近年来,各地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在增加农民可持续财产性收入方面进行了广泛探索,大致可分为资产经营型、资源开发型、产业引领型等三种模式。具体而言,资产经营型的关键是盘活存量资产,促进保值增值;资源开发型的特点是整合优势资源,加以合理开发利用;产业引领型的重点是发挥比较优势,壮大特色产业。各地在探索增加农民可持续财产性收入方面呈现出一些共同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一是以三产融合发展为基础。农民财产权益包括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实现三项权益的前提是农村现有资源溢价。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软硬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相对滞后,农民较难直接依靠房屋出租等获得财产性收入。同时,农村劳动力主观上仍倾向进城务工,一些村庄空心化严重。这就导致一方面外出务工人员村内资产难以激活利用;另一方面外出务工人员在城镇获得财产性收入机会也很低。主客观因素叠加形成目前农民可持续财产性收入难以增加的现实困境,要求必须发展农村的内生动力,以产留人、以产兴村。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前提。从实践来看,农村可持续财产性收入需产业作为支撑,且以三产融合为方向,既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也为农村资源和农民资产溢价提供基础。
二是以集体经济合作社为中介。可持续财产性收入的主要来源是集体经济的分红,为保障农户与外来企业权益,各地通常采用合作社方式。一方面,合作社可以发挥本土优势,用好社会资本,有效整合村民劳务、技术、资金等多种要素,引导农民参与村内产业;另一方面,合作社可作为农户和企业对接的纽带,提升村集体和农户谈判地位,降低交易成本,以合同协议方式确定收益分配。同时,合作社还可以依托政府政策的支持,通过集体担保的形式进行贷款融资,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此外,农村发展的物质资源主要包括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森林等资源性资产,用于集体经营的房屋、机械等经营性资产和提供服务的教育、卫生等非经营性资产。把现有资源资产激活,转变为农户可持续财产性收入,需要合作社作为中介发挥桥梁作用。
三是以市场化机制为保障。可持续财产性收入解决农民稳定增收问题,须立足市场竞争,以高品质服务和产品满足市场需要,赢得市场份额,形成良性循环。同时,以农户入股的利益联结机制日趋成熟,这也对农村各主体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党组织领导下的三治融合治理机制背景下,一方面,各主体需运用市场经济思维,采取更加规范透明的经营模式,满足农户日益增加的对实现资产增值经济条件和透明性保障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各主体要提高自我“造血”能力,尤其要提高认知市场变化、适应市场发展、开辟投融资渠道、促进资产保值增值等能力。为此,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营新机制,坚持市场化导向,发展农民股份合作,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潜能,为农村可持续发展增添新 动能。
财政支持增加农民可持续财产性收入的建议
(一)推进生态资源价值化。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将农村大量经济价值尚未开发的山水林田湖草沙和其他动植物等生态资源进行价值化,转换为资产,是增加农民可持续财产性收入的重要途径。支持推进确权登记工作,对农村的水流、森林、山岭、荒地、滩涂等资源的所有权和所有自然生态空间统一进行确权登记,实现“资源变资产”。加大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财政资金投入,支持循环经济、生态修复治理,扩大对节能减排、节地节水项目和相关企业的补贴扶持;发展绿色金融,畅通融资渠道,缓解资金压力,为农村守护好来之不易的生态资源。激活“五通”等农村软硬件设施,盘活现有资源存量,形成杠杆,放大规模。
(二)壮大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发展综合性合作社壮大集体经济,可为实现农民可持续财产性收入提供渠道。安排专项培训资金,普及投资知识,提升资产增值能力。一方面,提高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者的市场意识和能力,引导集体经济与市场对接,适应市场变化,促进稳定发展。另一方面,提升农户金融素养和理财意识,引导农户从单纯存款保值到投资生财转变。用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与专业的开发运营公司合作,引入社会资本,发挥PPP模式优势,科学合理开发乡村自然资源,为集体经济组织注入持久动力,为农民提供可持续财产性收入。
(三)培育比较优势产业。产业兴旺为乡村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也为农民增加可持续财产性收入提供重要支撑。集中财政资金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建设,引入政策性担保、产业基金、特色农产品价格保险等,强化财政金融协同;做好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文章,围绕具有比较优势的主打产品,促进三产融合,实现向“跨界融合”升级。立足生态底色,践行“两山”理念,发展生态产业,安排专项财政资金扶持发展农村绿色现代产业,发挥财税政策的激励和约束功能,引导金融担保机构加大对绿色产业的信贷投放,推进传统产业各环节流程绿色化改造,大力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加快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统筹涉农财政资金,加快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更加注重绩效管理,围绕乡村产业发展,优先推进宽带网络覆盖、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农村电商配套、数字化信息化基础等,畅通经济循环。探索运用PPP等创新模式,吸引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供给主体多元化,全面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提质增效。
(作者单位: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 廖朝明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