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9 作者:山东省财政厅 来源:《中国财政》2023年第07期
文化产业是绿色产业、朝阳产业,也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之一,对于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党的二十大对文化产业发展作出新部署,要求“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为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近期,山东省财政厅开展专题调研,旨在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统筹资源更好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助力文化强省建设。
促融合、提效能,财政支持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一)统筹资金加大支持力度。全省各级财政部门扎实落实省委省政府支持文化宣传创新部署安排,积极调整文化领域资金支出结构、创新支持方式,对文化产业重点领域给予支持,2022年,全省各级财政共统筹安排文化产业领域资金10.2亿余元。其中,省级统筹安排资金4亿余元,重点用于支持媒体融合改革、促进文化旅游消费、支持骨干文化企业发展等。各地财政结合本地实际,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均单独设立或统筹安排资金用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通过奖补、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重点文化产业园区、企业、项目等建设,帮助文化企业纾困解难、健康发展。比如,济南市专门出台《关于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若干政策措施》,市财政奖补项目70余个,累计兑现金额3700余万元。
(二)完善支持文旅发展政策体系。出台发放文旅体惠民消费券、阶段性门票减免、支持文艺院团演出、创建国家级旅游试点城市等文旅产业促消费措施,纳入省“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支持文旅行业应对疫情、恢复发展。出台文旅康养强县财政激励政策,印发《山东省文旅康养强县财政激励政策实施方案》,支持具备条件的地区创建文旅康养强县,推动文旅康养融合发展。会同主管部门研究制定相关领域支持政策,出台包括关于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旅游行业恢复发展等多项政策文件。各市财政立足自身特色,积极推动出台有关支持政策,比如,青岛市先后出台《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青岛市推动影视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提出财政支持政策30余条,2022年落实政策资金超过5000万元。
(三)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一是支持“文化+科技”。推动文化企业建设“创新创业共同体”,省财政给予最高5000万元资金支持,其中,山东省数字融合出版创新创业共同体成功获批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对文化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成果转化贷款等融资项目的不良贷款,按照本金损失分别给予最高40%、35%的风险补偿。对首次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中小微文化企业给予10万元补助。二是支持“文化+旅游”。省财政安排资金3000万元,带动各市联动举办第六届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整合金融机构、文旅企业等多方资源,助力企业纾困,拉动文旅消费,预计带动全省发放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券1亿元以上。统筹省级乡村振兴战略资金8000万元支持乡村旅游发展,重点用于乡村旅游重点村、景区化村庄和旅游民宿集聚区建设。三是支持“文化+体育”。支持培育人文体育产业带,以运河沿线体育赛事为载体,推动形成体育产业发展轴。支持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产业特点的体育旅游产品和项目,培育一批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精品线路和赛事。各地结合自身资源优势促进文旅体发展,比如,潍坊、威海等市通过完善政策体系,促进文化旅游消费,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日照市用活市场机制、凝聚社会力量,打造“政府引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产业跟进”的发展机制,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四)积极撬动社会资本进入。充分发挥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作用,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已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基金4只,投资项目49个,投资金额31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投资162亿元。抢抓国家文化产业基金设立战略机遇,积极融入国家产业布局,山东省财政认缴出资4亿元,成功参与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出资,连续三年累计安排资金2.3亿元,带动企业出资超10亿元。各地积极探索文化金融融合发展模式,比如,烟台市采取融资贴息形式,支持文化与金融对接,对通过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和票据等方式融资的文化产业项目给予贴息,助力企业轻装上阵。
补短板、强弱项,加力支持文化强省建设
(一)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一是调整文化旅游发展宣传专项资金支出结构,对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产业布局和重点方向予以优先支持,特别是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项目建设以及高成长性新业态等给予适当倾斜。二是扩大文化领域财政资金股权投资改革范围,变无偿拨款为资本金注入,变“奖补”为股权,构建财政资金激励引导产业转型发展的长效机制。三是加强文化领域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特别是根据文化项目特点研究完善绩效指标体系,提高绩效评价的导向性、科学性、实效性,切实把每一分钱花到刀刃上。
(二)支持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一是充分发挥基金作用。一方面,聚焦“盘活存量”,充分发挥山东省文化发展投资基金等文化领域基金作用,配合宣传文化部门,积极牵线搭桥,加快推动优质项目落地。另一方面,聚焦“扩大增量”,积极对接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配合主管部门推动设立山东子基金,并争取其直投重点项目,为优质文化项目拓宽资金来源。二是支持推动文化企业上市。配合有关部门搞好服务和衔接,推动全省优质文化企业,特别是省属重点文化企业,到主板、创业板和“新三板”上市融资。三是鼓励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本。开展国有文化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通过引进战投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争取在混改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同时,在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探索政府和市场、资本多种结合模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三)聚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融合互促。牢固树立“大文化”理念,充分挖掘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优势资源,开发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把公共文化服务与推动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整体规划、协同发展。一方面,依托事业资源助力产业繁荣。着力将产业因素更多融入事业发展,通过创新财政政策、改进资金分配方式,引导文化单位依托丰富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探索产业化发展模式,真正将山东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大力推进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等建设,依托尼山圣境等重点项目,积极策划一批精品高端红色游、研学游项目。另一方面,通过产业繁荣反哺事业发展。支持相关部门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若干意见的通知》等政策,探索将产业发展效益用于有关单位自身运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比如,支持博物馆在确保公益目标、保护好国家文物的前提下,依托文物资源,采取合作、授权、独立开发等方式广泛开展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又如,支持“山东手造”品牌建设,通过举办首届中华传统工艺博览会、开展“山东手造”优选100评选、“鲁班杯”设计大赛等,推动非遗资源和传统工艺“活起来”。
(四)聚焦重点领域加强政策集成创新。探索出台财政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包”,推动重点产业方向取得突破进展。推动数字文化赋能,支持培育“互联网+”新型文化业态,促进文化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打造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全面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新兴行业比重,拉宽拉长产业链条,优化文化产业结构。促进展会经济发展,研究出台展会资金管理实施细则,推动文化展会经济创新发展,促进办展市场化水平不断提升,探索打造“永不落幕”的文化展会。支持“书香山东”建设,采取奖补、贴息等多种方式,促进实体书店创新经营项目和特色中小书店转型发展,扶持一批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品牌书店做优做强。推动“文化出海”,支持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出口和文化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境外投资等活动,对符合条件的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予以支持。
(五)全力以赴抓大企业、大项目。一是大力支持省属文化企业发展。履行好省属文化企业出资人职责,继续做好省属文化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工作,推动国有文化资源优化整合,实现省属文化企业集团化、规模化发展,充分发挥其龙头骨干作用。同时,督促企业整合内部资源,突出主业发展,优化管理机制,大力压减企业层级,提升核心竞争力。二是推动优质项目产业化。积极培育“雁阵形”产业集群和领军企业,全面提升集群协作配套能力和综合竞争优势,对有关集群和企业,采取适当方式给予支持。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引导各地按照市场化运作要求,充分挖掘本地特色文化资源,筹划整合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三是推动重点园区建设。支持建设一批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鼓励利用已取得合法房产手续的工业厂房、历史文化街区等存量房产兴办文化产业园区。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推动孵化器运营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和专业服务支撑体系。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投诉举报电话: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