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遵循文化发展规律 更好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

作者: 财政部科教和文化司 孙广鑫
来源:中国财政 微信公众号 2022/07/26

遵循文化发展规律  更好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

财政部科教和文化司  孙广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工作要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体制,形成不断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动局面。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立足财政职能,支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只有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规律,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行稳致远。

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和发展规律,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一)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建设的指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自主选择的结果,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取得伟大成就的理论保障。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支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不断巩固拓展宣传思想文化阵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本质的特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这决定着财政文化工作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更应当旗帜鲜明的讲政治,牢固树立财服务于政的意识。

(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的文化,理应由人民共享成果。“以人民为中心”,这是中国共产党应该坚守的根本灵魂、根本立足点和根本归宿,也是财政支持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始终做到支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支持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出更多精品力作,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增进人民福祉,使人民文化权益得到更充分、更切实的保障。

(四)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文化建设“润物细无声”,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国家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脚踏实地、坚定不移地努力实现。当前,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补短板、强弱项,着力解决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继续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高覆盖面和实效性。

正确处理好文化建设的六个关系,立足财政职能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

(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文化发展的“一体两翼”,文化事业为人民提供的是标准性、普惠性、公共性的文化服务,文化产业为人民提供的是个性化、选择性、消费性的文化服务;文化事业注重文化权益的均等化,文化产业注重文化消费的“私人定制”;文化事业能够带动文化产业的兴盛,文化产业能够补益文化事业的发展。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对于公益性文化项目继续加强财政保障,做到政府不缺位;另一方面,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推动政府从“办文化”到“管文化”的转变,促进产业事业渗透融合,从而优化政府职能,做到政府不越位。

(二)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文化建设不同于经济建设的地方在于,文化产品除了具有商品经济属性,还兼具意识形态属性和公共产品属性,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宣传引导群众的作用。因此,在文化建设中,不能一味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还要强调政府“理性主导”和“价值引导”,特别是注重发挥资本在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服务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积极作用,统筹发展和安全,为资本设置“红绿灯”,逐步规范和引导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

(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社会效益是经济效益实现的基础,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文化企业唯利是图、功利化、庸俗化的行为,不仅损害文化价值,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还会制约企业长远发展。另一方面,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实现的最佳路径,文化的价值实现最终还是要通过市场与消费者见面并接受大众的检验。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要鼓励创新文化产品的内容、表现形式、供给方式等,生产出更多“既叫好又叫座”的精神文化产品。
(四)文化供给和文化消费的关系。在文化领域,同样存在高水平文化服务缺乏的问题,例如,文艺作品有高原缺高峰,部分文化惠民工程实效性还不够强,文化产品更新换代跟不上文化消费升级等。要结合文化发展的新业态、新趋势和新需求,充分发挥财政引导示范作用,支持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等,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倒逼供给升级,适应并带动新需求。 

(五)文化改革和其他改革的关系。文化发展改革要做好与事业单位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衔接,既要符合一般性改革要求,又要兼顾文化的特殊性。要研究完善文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规范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探索优化文化创意产品收入分配管理体制等。

(六)传承发展和开放创新的关系。一方面,要支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化文物活起来,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充分展现出来;另一方面,要支持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更自信的心态、更宽广的的胸怀,深入开展同各国文化交流合作,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让各国人民更好了解中国,让中国人民更好了解世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