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接力帮扶惠民生 第一书记建新功
接力帮扶惠民生 第一书记建新功——记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财政部门5位驻村第一书记
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财政局 高凯凯
5人,4村,7年。位于鲁西平原上的聊城市茌平区财政部门自2015年7月以来持续选派驻村干部深入农村一线助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工作。5位驻村第一书记接续奋斗,一心为百姓,踩实帮扶路,用才干、心血和汗水交出了一张张群众满意的成绩单。
抓硬件,兴产业,贫瘠地盛开“幸福花”
“我来时啊许过一个愿,再不让乡亲们受罪泪涟涟。我走时啊愿望已实现,你的笑声啊是最好的偿还……”根据茌平区财政局帮包小高村的真实事迹创作的山东梆子戏《承诺》正在北京上演,听到剧中驻村第一书记于利民饱含深情唱出这段戏词时,坐在观众席上的杨玉德不禁热泪盈眶……
杨玉德是聊城市茌平区肖家庄镇财政所所长。2015年7月,被派驻小高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他同另一名财政局驻村工作组组员匆匆告别家人,即刻启程住进了小高村大队部。
小高村位于黄河故道,四面沙土岗,刮风不见人。贫瘠的沙土地,单一的农业结构,曾经村里光棍成群……面对困难,天生要强的杨玉德甩开膀子就干。
规划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加工、特色旅游四大产业项目,绘制了产业托起小高村“脱贫梦”“振兴梦”“富裕梦”的美丽蓝图。2016年大年初二,杨玉德陪同区财政局局长来到胡屯汇富农牧公司考察并说服公司决策层到小高村投资建兔厂。为帮助解决公司建厂的资金缺口,财政局协调担保公司担保贷款500万元,又充分利用国家“富民农户贷”政策获得120万元贷款,杨玉德和时任财政局副局长董建忠又以各自房产抵押贷款60万元。资金问题解决了,建厂速度就加快了。2016年底,年产40万只肉兔的汇富农牧公司在村里建成投产,每年向村集体缴纳公益费用3万元,并按照每年每亩1000斤小麦价格向项目占地土地流转户支付土地租金,按照“富民农户贷”扶贫资金贷款额度入股分红协议每年给每户贫困户分红3000元。此外,还为小高村及周边村村民提供就业岗位40—60个,其中面向贫困户的就业岗位有10余个,人均月工资3000元。小高村村民成了“收租金、挣薪金、分股金”的“三金”农民。依托兔产业,进而积极推动农牧旅融合发展,2018年全区重点建设项目——中国兔文化博览馆落户小高村,小高村也因此成为鲁西一张亮丽的名片。
结合小高村实际,大力推进土地流转,注册成立了茌平瑞鑫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400亩,贫困户不但每人每年获得2244元土地流转收入,而且还可以参与管理和劳作,务工收入每人每天40元以上。与茌平县博智文具有限公司积极协调,在小高村设立精准扶贫外发加工部,让留守老人和妇女参与加工制作,李玉喜、董保兰等老人们逢人便夸,满足和喜悦感挂在脸上。
他还多方争取资金,修建村庄道路,改善村庄环境;疏通沟渠、打机井,耕地引黄灌溉全覆盖;安装路灯、植树绿化……村民们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如今的小高村,村容整洁,鸟语花香,村东小河碧水荡漾,村前网红打卡地“海棠花海”让人陶醉,绿色长廊环抱生态幸福小高村,中国兔文化博览馆笑迎八方游客……村民们干劲十足,洋溢在脸上的笑容,沉淀在内心的幸福,就是对帮扶干部最好的肯定,也是帮扶干部心中最大的宽慰。以小高村脱贫攻坚故事编排的山东梆子戏剧《承诺》《一个也不落下》先后在中国评剧院和山东省吕剧院展演,为精准扶贫文化建设贡献了小高村方案和力量。
“你真心帮扶贫困户,贫困户就会以真情回报你。”2017年7月,杨玉德帮扶小高村两年任期期满之际,小高村村“两委”和村民们自发制作了写有“精准扶贫,没落一人”的牌匾送给驻村工作组,他们舍不得为民办实事的好书记走,写联名信对他极力挽留,真诚表达出他们对驻村干部的浓浓感激和依依不舍之情。正因如此,随后杨玉德又被派驻杨官屯乡邓庄村担任第三轮驻村第一书记,继续耕耘新天地,展现新作为。
强组织,蹚新路,绘就强村富民“‘丰’景图”
在振兴街道财政所所长张保平的办公室里挂着这样一张照片,照片中大雪纷飞,他和几位驻村干部在驻村工作组所在小院屋檐下挂着的“办实事,办好事,为老百姓干成事”大红条幅前合影留念。每次看到这张照片,张保平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驻村的那段火红岁月……
党建领航聚合力。2019年7月,县派第四轮第一书记张保平和山东省委组织部选派的“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茌平区财政局国库集中收付中心副主任赵永华一道携手帮扶吴官屯社区。他们创新“1+2”党建联合体模式,吴官屯社区驻村工作组与振兴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吴官屯社区党总支三方联建,以振兴街道党工委为主导,以社区为主角,以驻村帮扶干部队伍为主力,攥指成拳聚合力,形成工作一盘棋,共同协商、议事、征求意见建议,为村民纾困解难。通过开展“党员夜谈会”“干部夜校”“小马扎议事会”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添动力、鼓干劲、出思路,持续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夯实党建促振兴,真正拧成一股绳,闯出一条路。
阡陌纵横开富路。为改善群众生产生活、产业振兴和社区发展,他们积极协调区农业开发办等部门投资300多万元,实施社区“两纵两横”道路修建工程,建立连接主城区、社区、未来规划现代农业产业项目区的四通八达公路网。他们注重“借鸡生蛋”,开展协作,与帮扶吴官屯社区的聊城市交通局共同实施路域环境提升工程,投资726万元,建设吴官屯慢生活圈,铺设非机动车道,对路两侧实施绿化、硬化和美化工作,大大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促进了吴官屯美丽乡村建设。村民们茶余饭后漫步在花砖铺就的休闲道上,不知不觉间融入了城市发展圈。
井渠交错育良田。积极协调区农业开发办等部门,统筹安排,投资48.15万元打机井21眼,修缮4眼井的配套设施和两个过路穿涵。实现了机井合理布局,满足了群众灌溉需求,解决了雨天田地排水难题,完善了社区农田水利设施,条条“小白龙”纵横欢歌,汩汩清泉滋润万亩麦田,群众纷纷称赞吴官屯社区工作组真心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
群众冷暖挂心间。农村取暖条件差,每到冬季天寒地冻,是一些孤寡老人最为难熬的日子,也是第一书记们最忙碌的时候。进入10月份,张保平和赵永华就利用工作间隙逐村逐户细致排查群众取暖条件并认真记录。吴官屯社区下辖3个尚未搬迁上楼的村子,710户、2382人,全部摸排完要花上半个多月的时间,但走访的脚步从未停歇。他们用节省下来的办公经费买来电暖器等取暖设备30余台,给取暖困难的孤寡老人、困难户送去,并为他们调试好。两位第一书记在节假日还经常自掏腰包买来米、面、粮、油等慰问品,送给生活困难的群众、孤寡老人和老党员,把驻村干部的关心关爱和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
只有献出真情,温暖民心,才能结下党群干群之间的深厚“鱼水情”。两位第一书记驻村期间,村民给他们送雪糕、北瓜和月饼表达感激之情,东西并不值钱,却体现出村民和驻村干部的“鱼水深情”。书记爱民、民敬书记,书记村民一家亲成为佳话……
聚资源,促融合,唱响乡村振兴“渔光曲”
“杨书记,光伏板子发电有收入了,这下好了,水上发电,水下养鱼,一处坑塘,两项收益,太感谢您和驻村工作队了……”2023年5月的一个午后,来社区开会的牛庄村党支部书记牛光齐对茌平区振兴街道赵官屯社区第一书记杨鸿彬说。
杨鸿彬是茌平区财政局政府采购服务中心副主任,是2023年1月茌平区财政局派驻的第六轮驻村第一书记兼党建工作队队长,接任第五轮驻村第一书记岳震。在他的带领下,工作队既是“桥头堡”又是“连接桥”,协助村党支部不断加强基层党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财政金融融合促进乡村振兴、谋划村庄融合发展路径,基层党组织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突显。
奏响“渔光曲” 铺就乡村振兴致富路。牛庄村内的一处坑塘,历史上曾经承载了几辈人的美好记忆。但由于村民随意倾倒生活污水和垃圾,成了无人管理的污水坑。占地面积大,水体及周围环境差,成为群众反映较为集中和强烈首要问题。2022年底,驻村第一书记岳震和村党支部进一步发掘坑塘的经济价值,利用坑塘养殖水面,拟定实施塘上建光伏发电、塘下养鱼的“渔光互补”产业帮扶项目。经过整合各类涉农资金,综合运用财政补助等扶持政策,投资63.16万元,在原老旧池塘上方建起了总装机容量74.9KW,年发电量为97370千瓦时的光伏发电“阵地”,年收入达3.7万元左右,相当于给每位村民发了一张“阳光存折”。池塘周边进行了绿化和修整,以前“污水坑”变成了“致富塘”,也成了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用好“惠民贷”,普惠金融活水来。杨鸿彬到任后,充分利用熟悉国家普惠金融政策及业务的优势,在振兴办事处广泛宣传普惠金融优惠政策,引导帮助有需求的农民申请优惠贷款,被村民亲切地称为“金融书记”。同时,他还邀请建行、省农担等金融业务经理到办事处和社区讲解金融惠民政策和产品;在办事处有关农村会议和集市上发放金融“明白纸”,让普惠金融政策家喻户晓,让金融“活水”更好浇灌“三农”大地。位于振兴街道吴官屯新村的茌平区赢大家庭农场主要业务为谷物种植及销售。随着农场承包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经营成本也随之增长,企业发展遭遇资金瓶颈。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杨鸿彬积极联系农担公司,主动牵线搭桥,帮助其获得220万元“鲁担惠农贷”贷款,且贷款利率远低于市场贷款利率,大大减轻了企业融资成本,打通了金融支农的“最后一公里”。
花好“帮扶金”,资产运营“谷满仓”。杨鸿彬积极推动“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利用上级帮扶资金80余万元,购置小麦收割机、播种机等各类机械10余台,成立党组织领办的领创农业专业合作社。2023年麦收、秋收期间,杨鸿彬带领工作队到田间地头做好后勤保障服务,两季收入5万余元,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活水长流”。一辆辆“大铁牛”在农村广阔田野上奔驰穿梭,深耕细作,高效助农,俨然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主角,让村民尽享机械化、科技化成果,“机器解放人力”,种、管、收一条龙服务,让规模化种植成为可能,也为社区土地托管、土地流转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呕心沥血不惜力,已让旧村换新天。7年来,茌平区财政部门5位第一书记全心全意全程帮扶,用情用功用力付出,奏响了合力帮扶的交响曲,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共同富裕的接力赛中跑出了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