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张昭华:心系乡村情不改 老骥再踏驻村路
心系乡村情不改 老骥再踏驻村路
——记山东省菏泽市财政局派驻半堤集村第一书记张昭华
山东省菏泽市财政局 沙娜
年近花甲,刚刚结束为期两年的驻村第一书记任期,他却又选择了在田间地头奔忙。谁都知道驻村第一书记既费心力又多劳苦,可当新一轮的选派通知下来时,他还是提出了申请:“我想再干一届。”他就是山东省菏泽市财政局干部张昭华,一位情系群众、扎根基层、执着坚守、初心不改的第一书记。
▲张昭华和地瓜种植户王守杰喜庆丰收
张昭华说:“工作要干好,必须有坚强的组织基础。基层党建就是咱村里干大事的组织基础,只有村里的党组织壮大了,才能带领村里的群众谋发展。”无论是在西街村还是在半堤集村,他在村级党组织建设方面都下足了功夫。他从规范村“两委”班子运行入手,建立健全教育培训、监督管理、激励保障、后备培养等机制,把愿干事、能干事的优秀人才选出来,进入党组织和后备干部队伍,不断为党员队伍输送新鲜血液,抓实做优“头雁工程”。同时多方筹集资金改造党群服务中心,使村委党支部的“硬件和软件”大幅提升,村里党组织生活越来越丰富。每逢有重大事项,村“两委”干部都会充分听取村民的意见,激活村民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党员们精神焕发,积极参加各类组织活动,热烈讨论产业发展、村庄治理、移风易俗等事务。老党员们高兴地说:党的好传统又回来了。
今年“七一”前夕,组织村“两委”成员到“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开展红色研学实践活动,重温入党誓词。在鲜红的党旗面前,村“两委”成员们神情庄重、声音铿锵,再次感受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纷纷表示一定会牢记誓言,为村集体发展多操心、多出力,不拖后腿、不掉链子、不做对不起村里的事。
在张昭华的带领下,村“两委”班子凝聚力和干劲空前提高,他们敢担当、善谋划,感染和带动着更多干部群众投身乡村发展。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各级第一书记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嘱托,张昭华一直牢记在心。2019年,西街村还是定陶区底子最薄的村之一,村里80%的耕地是旱地,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收入微薄。青壮年劳力大多外出打工,留守的老人和妇女只能靠种地维持生计,村集体收入基本为零。张昭华一上任就带领村“两委”开展深入细致地调查摸底。三伏天,他走访了全村43名在村党员,101户贫困群众和在村的老干部、致富能人,积极摸索能够尽快让西街村脱贫致富的路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方调查了解,他发现了西街村的“独特优势”:中沙性土质和雨热同期的气候特别适宜地瓜生长,村里也有种植地瓜的传统,如果能利用本村自然禀赋,选择优质高产口感更好、市场价格优势更明显的地瓜品种进行科学种植,后期再搞搞深加工、拉长产业链,不是条富民的好路子吗?可是,当他兴冲冲地将自己的想法讲给村民时,大家却并不相信靠种地瓜能致富。“只有让群众亲眼看到真实的收入,他们才能跟着我们干!”为了让群众尝到种地瓜的“甜头”,他找到了郓城县三农地瓜种植专业合作社,争取对方为西街村提供优质地瓜种苗和技术支持。他与村“两委”干部商议,决定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并制定了地瓜产业“三步走”发展计划——选种推广、示范引领、深入加工。
2019年底到2020年4月,他两次组织村“两委”干部、村民代表、种植大户到郓城县潘渡镇任屯村考察地瓜种植项目,学习高垄、地膜覆盖、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及田间套种等关键技术,以及农业合作社经营模式。大家纷纷感叹:原来地瓜还可以这样种!“取经”归来,大家的思想顾虑打消了,种植面积也落实了,可是在收地瓜苗钱时,许多人又犹豫了,担心万一种地瓜折了老本。怎么办?张昭华与村委会商量后,跑到区里对口帮扶西街村的部门争取到了“支援”,无偿为群众提供优质地瓜苗。有了免费的地瓜苗,群众种植地瓜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了,不仅村集体100亩土地被合作社社员承包一空,还有20多户群众自愿种上了地瓜。
2020年8月,西街村姚奎群种植的3亩春茬蜜薯地瓜进入了收获期,他的女儿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在婆家湾子张村的微信群里以每斤2元的价格进行试卖,没想到一上午就卖了500多斤,十几天功夫,3亩地瓜被销售一空。事后一算账,一亩地纯收入5000多元。当年,西街村全村的地瓜种植总面积达到了150亩,每亩产量5000余斤,亩均收益5000余元,总收入达75万余元。
初战告捷,张昭华并未止步。2021年5月,他又组织村“两委”和地瓜种植户前往河南省民权县、许昌市考察学习,挑选多个优良地瓜品种在基地试验种植。同时,合作社还与地瓜种植户签订了地瓜种苗供应和产品购销合同,销路和价格也有了保障。亲眼看到“真实收入”的群众,也纷纷跟着种起地瓜来。
2021年8月,又是一个丰收季,“升级版”的地瓜亩产产值比上年提高20%以上,而且地瓜品相好、口感佳、耐储存,在市场上很抢手,村民们尝到更多的甜头。姚奎群、王进银家种的地瓜不仅皮薄,还又脆又甜,很快销售一空,每亩净收入6000多元;王守杰家种的西瓜红地瓜通过电商模式远销外地市场,供不应求;秦未平家因为种植地瓜,家庭收入翻了一番。在西街村的辐射带动下,地瓜规模化种植已覆盖西街、西中、沙山寺、苏家、秦庄、李家等10多个村庄,挂靠合作社的专业种植户350多户,同时也吸引了下游粉条、薯片等加工企业的入驻。
▲张昭华带领村民在河南许昌育苗基地学习地瓜种植新技术
2021年10月,冒着初冬的寒风,张昭华又奔赴半堤集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感谢组织又给了我一次为乡亲们服务的机会,我要好好珍惜!”一进村,他就开展细致的走访调查,用一个月时间跑遍了全村的每个角落。基于之前带领西街村致富的经验,他在乡村产业发展方面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想法:“结合半堤集村现有的胡萝卜、葡萄、西兰花、花生等特色产业,动员更多的群众搞特色种植;依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在西外环以东、陈孟路两侧租赁200亩土地发展蔬菜种植,搭建大棚,搞规模化经营……”他把这些设想写入工作计划,但在此之前,村里还有一桩摆在眼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农贸市场提升改造工作。
半堤集村农贸市场是村民进行交易活动的重要场所,占地两千多平方米,但市场环境“脏、乱、差、堵”。村集体经济入不敷出,又筹集不到足够的资金,对市场的改造一直没能实现。以往的驻村经验告诉张昭华,想改变半堤集村的面貌,只依靠向外争取资金是不够的,充分利用村里现有资源,想办法壮大村集体经济才是长久之计。
半堤集村、盐场新村附近有4处村集体闲置房屋,张昭华看着闲置的院落动起了脑筋。经与村“两委”集体商讨,大家最终形成共识:从盘活闲置资产入手!那段时间,他与村党总支书记挨家挨户征求群众意见,在取得广泛支持的基础上,报经半堤镇人民政府批准,由全体党员及村民代表大会民主决议,村里对符合条件的4处村集体地上附着物发布了出让公告,镇纪委、镇包村工作人员对出让进行全程监督,确保公平公正。这次出让为村集体增加收入65万元,解决了农贸市场提升改造的资金缺口。不久之后,一个总面积2900余平方米,有棚顶、有路灯、有监控、有保洁,秩序井然、焕然一新的新农贸市场出现在村民们眼前,新市场不仅实现了服务设施、村容村貌和市场环境的多重改善,而且通过村集体物业规范运营,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0万余元。
完成半堤集农贸市场提升改造后,张昭华又盯上了村内闲置的坑塘沟渠。坑塘治理是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重点之一,工作难度也不小。他心里明白,村里坑塘多,任务重,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因坑施策,有序推进。在他和村“两委”的带领下,村里组建了坑塘治理领导小组,建立起“坑塘长”制,将坑塘治理任务层层分解、责任到人。本着“低成本、美环境、壮集体、富村民”的宗旨,按照“一坑一策”“一塘一品”的思路,很快村里第一大坑塘——长120米、宽90米、深4.8米的府东坑塘的治理规划出炉了。按照“生态宜居”要求,坑塘周边安装了体育健身器材,加装了音乐喷泉、景观灯及五彩灯带,村民们可以在这里看喷泉、听红歌、学党史。治理后的府东坑塘引来了养殖、种植专业人员承包,种植了莲藕及观赏荷花、投放了鱼苗,实现了鱼荷共生共养,不仅改善了农村水环境,还为村集体带来了一笔新收入。
昔日荒废的坑塘变成了今天美丽的“聚宝盆”,村民真正得到了实惠。为了进一步巩固治理成果,张昭华想到了“三包倡议”与“村民自治”相结合的办法,即:“包卫生”,倡议各街道门前无垃圾杂物、无污水、无污垢;“包绿化”,倡议家家户户管护好门前屋后树木花草和绿化设施;“包秩序”,倡议每户村民不乱挂晒、不乱堆放、不乱张贴。此外,实行帮扶人包保脱贫户、志愿者包保外出户、村干部包片管护环境的“新三包”办法,依靠村民自治实现村居环境的维护。2022年,半堤集村被评为“全市美丽乡村四星级清洁示范村”“市级文明村”。
驻村这四年里,张昭华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同时,坚持“群众的需要就是工作的方向”,处处留心群众的急难愁盼。他多方协调争取,为村里安装了太阳能路灯,修建了下水道,新打了灌溉机井,栽植了法桐、紫叶李,美化了墙面,新建了文化健身广场和篮球场,安装了健身器材,联系了多家医院为村民和村里小学开展免费查体义诊,资助残疾家庭大学新生顺利入学,为困难家庭在读学生装修爱心书屋,邀请单位同志给群众义务书写春联,邀请文化剧团给群众们带来精彩演出,邀请律师事务所向村民开展普法教育……
也是在这四年里,他的父亲多次住院,妻子经历了一场大手术,很长一段时间他白天在村里忙工作,晚上去医院值夜班,周末更是没有休息过。这些事村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四年来,张昭华作为两任驻村第一书记,他所帮扶的两个村都焕发出新的生机,村容村貌整洁美丽,村集体收益不断增加,村民生活幸福指数日渐提升……看着村里越来越好,张昭华充满了喜悦:“能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我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