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何建华:笃行担使命 实干出实绩

作者: 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
来源:《中国财政》2023年第18期 2023/10/07

笃行担使命  实干出实绩——记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派驻李家村第一书记何建华

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



2021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财政社会保障中心副主任何建华来到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小海子镇李家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秉持乡村振兴试点先行、先建先试的原则,带领全村创建“党建引领+特色产业+环境治理+乡村善治”四位一体乡村综合发展模式,为这块边远贫瘠的土地插上了振兴的翅膀。




强化作风建设,筑牢战斗堡垒



初到李家村,何建华在与村内党员干部开展座谈时,听到的是“村委会偶尔去一趟就行”“开会拍完照就行”等声音,了解到部分干部还没有摆脱“等靠要”的思维惯性,村“两委”存在班子建设人员不齐、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不到位、阵地建设薄弱等问题。

为此,他首先聚焦村党支部班子建设,从建强战斗堡垒入手。与村支书积极协商,在广泛调研村情民意的基础上,补齐村党支部宣传委员,并重新选举了三个自然村的村长,使得李家村领导班子得到进一步加强,为下一步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抓手。

为规范组织生活、推动村干部摆脱思维定式,他与每位党员积极沟通,耐心讲解党内法规的相关要求,以身作则,组织带动村党支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活动等制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一号文件等,不断提升村“两委”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履职能力。此外,还积极与商都县委组织部、总工会、妇联等部门单位进行对接,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搭建交流学习平台。

李家村村委会房屋建设年代较早,经常是“屋外刮大风,屋里刮小风”,办公设备短缺,办公环境较差。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商都县委县政府支持下,他积极协调县民政局、财政局,为李家村村委会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玻璃门楼,购置电脑、打印机、图书等,极大改善办公环境。





激活集体经济,助力产业振兴



“村里的牛已经生了120多头牛犊了。”“他们家的牛犊卖了9500元,赚着钱了!”在李家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支部学习会上,参会村民党员的一声声感叹,道出了一直以来全村对于村集体经济实现突破的渴望和欣喜。

李家村因为土壤和水质条件较差、在村村民年龄偏大、村内缺少产业项目,加之支部管理松散、村民主体意识淡薄,一直以来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如何尽快发展村集体经济,促进村民增收?何建华结合村情首先想到的就是肉牛“扩群倍增”,向村民广泛宣传肉牛养殖的潜在收益和相关配套政策,积极探索以“党建+”为引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助力集体经济“牛”起来。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李家村成功申请乡村振兴衔接资金450万元,购买了154头品种优良的西门塔尔肉奶兼用型基础母牛,按照“企购+村管+农养”模式,通过三户联保、个人租养的方式,在李家村试行规模化养殖,以此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村民收入。2022年,养殖农户收益达66.3万余元,集体经济租金收益25.52万元。在此基础上,还积极协助李家村申请乡村振兴衔接资金580万元,建设牛舍,推进人畜分离项目,扩大养殖规模,助力延伸产业链条。

养殖项目的试行成功让村民生活进入了全新模式,也让何建华看到了发展特色养殖产业的希望。他从媒体上获知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引进优质羊驼,大力扶持发展特色养殖产业,已成为全自治区最大的羊驼养殖基地。于是,在与苏尼特左旗宣传部沟通对接后,第一时间组织村“两委”赴苏尼特左旗满都拉图镇巴彦杭盖嘎查相关企业调研羊驼养殖情况,为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探索新途径。



为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何建华又将目光投向闲置资产。2019年,李家村利用国家资金建设了7个集体经济大棚,然而因为第一年种植户发生亏损,导致此后大棚无人承种,形成闲置。在到村的第一次支部会议上,他提出盘活闲置资产、重新启用种植大棚的想法,没想到村干部和村民的回应却是“我们村里的水不行”“种出来了不好找销路”“村民没人会种大棚”等。
  
面对顾虑,他与驻村工作队组织村“两委”一起集思广益、开拓思路。首先是借助现代农业技术的力量,采集了大棚的土壤和水质样本,联系自治区农牧和水利部门对样本进行抽样检测,结果表明李家村土壤pH值达到8.84,属于中度盐碱性质,地下水质也总体呈高硬度、高盐度的特征。这样的不利条件并没有让他裹足不前,通过实地勘察邻近村落、向村民“取经”学习,他了解到当地的一种地下水氧化的“土方法”。他组织村“两委”在村内挖出了一个地下水氧化池,地下水经过天然氧化几天后再用于大棚灌溉,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地下水硬度和盐度,解决灌溉水源的问题。然而由于前期村民承包大棚失败,没有村民敢于再次尝试。

何建华团结村“两委”积极研究对策,探索出一套“由村党支部统领、村集体经济支撑、驻村工作队配合”的模式,对大棚进行包种,引入新品种开展试验种植,品种包括水果西红柿、草莓西红柿、彩椒、西瓜、香瓜、西芹等。2022年,瓜类与茄果类作物长势良好,实现丰收,大棚总产值达11万余元。为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产销一体化,他还帮助建设了蔬菜转运中心,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解决10人就业。




狠抓环境治理,提升村容村貌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是对李家村自然气候条件的真实写照。自然条件的恶劣,再加上村内绿化几乎为零,每到冬春换季时节便扬尘严重,这成了阻碍村民发展庭院经济、促进增收的一大桎梏。

何建华驻村以来,大力提升村容村貌,整治环境卫生,打造美丽乡村。他组织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研究对策,以村内街巷为重点,合理搭配绿化树种,栽植丁香、松树、杨树等3000余株,建成绿化带400余米,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乡村振兴的支点。

绿化工程的完成不是结束,而是提升村容村貌、打造美丽乡村的开始。针对李家村内部道路和院墙破损严重的问题,他协调商都县交通、财政等部门为李家村自然村建设硬化道路,修建排水渠,为昌海村自然村建设硬化道路,村民生活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良好的人居环境更需要全体村民的用心维护。针对部分村民对村内环境卫生漠不关心、“慵懒散”的现象,他组织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采取多种办法进行引导和监督。给予积极维护村内环境整洁的村民书面表扬,并在村内醒目位置张贴,鼓励村民热心助人。此外,李家村以村党支部为引领,成立村级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小组,结合村情实际制定奖罚机制,鼓励农户争当环境整治的治理者和监督者,增强村民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的主人翁意识。





细化治理举措,深化乡村善治



“把自家院子打扫干净就有积分奖励,得分多了就能拿奖品,还能受表扬。”拿到李家村“最美庭院”表彰的村民郭堂别提多有“成就感”。何建华组建村民积分制管理小组,评选“最美庭院”家庭,带动全民参与人居环境建设。

乡村振兴,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他与驻村工作队牵头制定了村规民约、积分制管理工作方案等一系列制度和计划。2023年2月以来,组织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深化推行积分制管理,针对村民、村“两委”干部和保洁员分类细化制定了管理制度。在制度制定的过程中,入户座谈,认真听取村民意见,合理设置积分项目,按照产业发展、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态宜居、生活富裕5个大项56个小项设立奖惩细则,让村民当上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角”。

为选好积分评定的“裁判员”,组织村“两委”成员、村干部代表、村民代表、志愿者等共同成立村民积分制管理工作小组,负责村民积分的记录、初审等具体工作,并结合工作实际,组织策划各类积分分享实践活动。



他还积极联系商都县民政局和商都县同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村内设置社工服务站,为村民提供理发、卫生清洁等便民活动。2023年春节前夕,组织李家村暖心服务小分队上门入户为村民理发、清理卫生,并向村里的孤寡老人、重病患者、困难群众等发放爱心小药箱和急救包。

为进一步加强精细化治理,何建华组织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为李家村三个自然村的巷道命名并制作指路牌、标识牌21个,为村民安装户牌203个,进一步方便了乡村信息采集,使网格化管理精细到户。

何建华说:“作为驻村第一书记,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要求,笃行不怠。现在的李家村变得越来越美丽宜居,得益于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员和村民的共同努力。”



责任编辑:张小莉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