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李卫:立德立言 一路向前
立德立言 一路向前
——记山东省淄博市财政局派驻前西新村第一书记李卫
巍巍鲁山,千里沂河。走进沂蒙革命老区淄博市沂源县西里镇前西新村,入眼皆是青山绿水,村容环境整洁。600亩山农酥梨、100亩百合示范园依山而建,40个高标准大棚鳞次栉比,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渐次展现。这些转变来自淄博市财政局派来的驻村第一书记李卫。
2021年,已53岁的李卫主动报名要求参加驻村第一书记工作,来到距淄博市区150公里的沂蒙革命老区,并且很快适应了“第一书记”角色:说农话、学农事、干农活、做农人,知行合一,以持之以恒的大山情怀为当地乡村振兴铺就了阳光灿烂的致富路,成为淄博市驻村第一书记的标杆。
“出门是山坡,人穷光棍多。”西里镇前西新村位于沂源县最南端,现有410户,常驻人口820人,全村共有土地1230亩,村民收入来源以种植苹果、桃、草莓、樱桃为主,由于人老、树老、管理模式老等因素的制约,果农收益一直较低,村集体增收更是困难。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如果能给村里新上一个产业项目,实现造血功能,就不枉两年的驻村生活,不愧第一书记的称号了。”李卫这样说。可面对基础薄弱的小山村,他不知道从哪儿入手。他的策略是:从脚下开始,一点一滴拓展、延伸,等待机会,寻找突破口。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驻村入户走访一个月,他就磨破了一双运动鞋。在深入了解村里的基本情况后,李卫明确了以党建为引领的思路,加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建设,成立“沂源县臻红桑黄农产品专业合作社”,通过打造“党支部+合作社+产学研基地+签约公司+农户”的运行模式,拓展原先村里的桑黄菌种植主业,走多产业发展之路。为获得项目资金,他积极回“娘家”汇报、协调,市财政局领导在了解到情况后,先后到村调研、走访10多次,通过论证项目可行性,最终得到市农业农村局对高效特色农业发展项目建设(500万元)的批复,不但让600亩山农酥梨项目建设资金有了保障,还新建了40个高标准大棚,增加了雪菇、羊肚菌等种植品种,一年时间为村集体增收20万元,2022年合作社被评为省级优秀合作社。
“这600亩的土地指标必须完成,否则咱们的资金和项目都没法落地!”李卫斩钉截铁地说。他抓住县里正在进行果业“二次革命”契机,改变原来以苹果、桃为主的种植品种,通过多方协调,最终与山东农业大学签订合作协议,争取到600亩山农酥梨数字果园项目,计划通过打造数字果园建设高效特色农业。但数字果园的建设前提必须要有连片土地,以实现规模化种植要求。面对600亩连片土地要求和村里千亩土地零星分散在400多户村民手中的现状,如何实现规模化成为棘手问题。李卫迅速召开党支部会议明确“向存量要空间”的做法,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做百姓工作,签订流转协议。李卫与七名村委成员签订“军令状”,计划30天时间完成任务。党员带头入股,与村委签订流转合同和分红协议。通过依次入户走访,发放明白纸,挨家挨户做工作,仅半个月的时间,与200多户村民签订协议,流转土地400亩。同时,用“有解思维”撬动认知迭代,从邻村桑树峪村流转200亩,既解决了制约土地规模的“瓶颈”,又带动邻村共同致富。目前已栽种树苗5.2万株,预计三年后可实现合作社增收120万元。
山农酥梨项目虽然效益高,但同时也面临着周期长的问题,果树第三年才能达到硕果期。为了填补空白,李卫又联系北京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第一书记的品牌信用省下18万元百合种苗费用,引进300亩百合种植项目,当年可收入160万元。这样既美化了环境,又缓解了山农酥梨项目前期没有收入的压力。
一年时间,通过统筹要素资源,实现规模经营,前西新村山农酥梨、桑黄菌、百合种植产业项目等多产业发展的新图景呈现在村民眼前,前西新村也被评为市级美丽乡村。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从有想法没思路,到有想法有思路再到有成果,一年来李卫一直在奔波,为了争取资金和项目,多方奔走,这其中劳苦艰辛,只有他自己能够体会。一辆小小的电动车是他唯一的交通工具,骑行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有多少次,他全身被大雨淋透;有多少次,他摔得一身是泥,甚至手脚挂彩。他这种一心为民、扎根基层的精神,让村民很感动。
枝叶关情惠民生。为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发展产业项目的同时,李卫坚持两手发力,以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手“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美化人居环境。聚焦村民普遍关心的基本民生问题,按照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要求,对村内的“五大堆”、闲置宅基地进行彻底清理并绿化,清理荷塘,增加健身娱乐设施,争取村级公共事业建设财政奖补资金10万元,进行自来水管网维修和村内亮化工程建设,安装40盏路灯,极大方便了村民出行。
一手“优”,推进优质资源高端化,引进优质的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项目。2021年底,积极争取将“沂源红”幸福家园民生综合体落户前西新村,是村里最大的一项民生工程。他以“党建引领、以人为本”为工作思路,探索农村“医养结合”新模式,启动敬老院、长者食堂、医务室、澡堂等民生项目,实现“养老+医疗”有效衔接,不断提升养老服务水平,让广大村民享受到党和政府的政策红利和温暖。
“你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把你当家人。”在走访村临时救助户高西法家时,李卫了解到他的妻子因病多年卧床不起,急需医疗床。李卫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积极协调市、县残联,到村第二周就帮助解决了这一问题。村民张西富因患癌多次手术,虽然享受了大病医疗和低保待遇,但是由于两个子女不在身边,老两口生活无人照料,李卫记挂心间,定期到家里慰问关心老人的起居生活。在朝夕相处中,李卫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和信赖。
自3月2日,淄博市委下发疫情防控工作通知后,李卫便开始了“连轴转”。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他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宣传员,白天入户宣传政策、路面消毒,夜里分析整理当天工作情况,谋划第二天工作重点,多重职责在身,工作起来可谓“黑夜当白天,一天当两天”。
每天清晨,李卫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到村头的疫情防控点了解全村排查重点人员信息,然后前往村内隔离户,查看居家隔离人员的体温变化情况,帮助有需要的村民送菜、倒生活垃圾。中午简单休整后,他又开始继续走访。“一定要戴好口罩,做好防护,记得消毒、勤洗手,通知在疫区的亲友孩子不要返乡……”他来到长者食堂等地方,实地检查体温测量和消杀情况。走访回来匆忙对付一碗泡面后,又开始在村内巡查是否有村民聚集打牌、扎堆聊天。
“李书记,咱们的雪菇因为疫情的原因销不出去了,我们很着急啊,您帮帮忙吧。”村里的大棚蘑菇因疫情管控原因,销售遇到困境。眼下正值丰产期,村民大棚蘑菇日均产量1000余斤。他迅速联系张店城区相关超市及驻淄高校食堂,只用半天时间,就销售蘑菇2000多斤。
一天清晨,正在睡梦中的李卫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电话那头传来妻子急切的声音:“赶紧回来吧,我动不了了,下不了床。”李卫急在心里,却无法抽身,村里正在全员核酸,疫情形势不稳定,回到张店可能就会被隔离。李卫只好拨通了邻居的电话,请邻居帮忙把妻子送到医院,经过检查,幸运的是并无大碍,李卫这才放心。深夜,忙完一天工作的李卫躺在床上,心中满满都是对家人的愧疚,热泪浸润了他的眼眶,可想到自己肩负的职责,第二天村里还有许多事需要他来解决,他就要继续坚守。
在他心中,张店的“小家”是牵挂,前西新村是他的“大家”,为了村里的百姓,他暂时放下“小家”,全身心投入到前西新村这个“大家”的乡村振兴事业中。“工作不是生命的全部,但工作是我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既然做了第一书记,我就得全力以赴,做一个让乡亲们信赖的驻村第一书记。”李卫坚定地说。
责任编辑:李艳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