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卢毅成:良安村的第1676名村民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有一段难忘的岁月。对于我来说最难忘的就是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岁月,承载了我许多的坚持与梦想、回忆与不舍、牵挂与怀念。
那是2012年春天,我作为广西3000名驻村“第一书记”中的一员赴崇左市宁明县北江乡良安村任职。从此,我的人生就与良安村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良安村不大,全村1675人,共有5个自然屯,像五颗星星镶嵌在大山中。其中最远的屯在大山背面,虽然直线距离不远,但过去要沿着崎岖的山路走上半天。
刚到任不久,我就深深感受到“贫困村”的贫困。这里,人们饮用的水是山沟水。村民在后山挖个水坑蓄水,用水管引到村头,然后各家各户再拿根水管轮流接到大大小小的水缸、水盆里,经沉淀后才能饮用。白天你接,晚上我接,有的后半夜才轮到。雨季的时候还凑合够用,一到旱季还要到处找水。这里,人们走的路是“泥水路”。五个自然屯的进屯道路都是“泥路”,坑坑洼洼,下雨的时候便是“水路”。有一次我和村长到离村委最远的叫域屯了解情况,一人骑一辆摩托车,刚开始虽然道路七拐八弯,还算顺顺当当,几个山坡过后,人骑车就变成了人推车,走走停停,5公里的路途竟然用了大半天的时间。听村长说,叫域屯是良安村甘蔗产量最大的一个屯,全屯每家每户年产原料蔗上百吨,可就是由于交通不便,每年砍运甘蔗季节是最头痛的事,一到下雨天,车辆没法进出,只能眼睁睁看着砍好的甘蔗烂在地头。然而,喝水难、行路难还不是贫困村最主要的问题,来到良安村一个多月,我深深感受到这里群众的工作不好做。思想守旧远要比改变喝水难、行路难还要难,一连串的问题甚至让我心灰意冷。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彻底改变了想法。那天,也就是我到良安村将满三个月。我们单位干部职工来村里给村民送化肥并帮助村民给甘蔗施肥。刚施完肥料,大家上到田头路边准备收拾工具返回村委,正当我拿着工具返回对面车上时,突然一辆摩托车呼啸着逆行而来,一个退让不及从我的侧身撞了过去,我被狠狠甩到路边,顿时,剧疼让我昏了过去。当我醒来的时候,已是在当地的乡镇医院,床边围满了群众,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村长满脸的歉意:“都怪我没有护好你,我宁愿挨撞的是我哦。”经诊断,我右手挠骨、左肩甲骨骨折。简单治疗后,转到市人民医院,住院一周后回到相隔二百公里之外的老家疗养。没想到,几天后,村委的同志带着各屯的代表共七八位村民辗转到我家来看望我,还给我送来了他们专门上山采来的草药、土特产等。纯朴的情谊瞬间温暖了我的心田。之前我总感觉自己与村民之间隔着一道无形的坎,受伤却让我们之间的“隔阂”彻底消除了。
▲与村民劳作过程中被一辆摩托车撞伤
由于心里多了一份牵挂,于是养伤到一半,虽然双手还不灵活甚至有些僵硬,但我还是匆匆搭上了前往良安村的班车。回到村里的那一天,村民们在村长家以最隆重的方式欢迎了我。有位老大爷专门拦住我说:“卢书记,我给你两瓶药水,这对治疗骨伤很管用的。”说句心里话,对于这位大爷还没能叫出他姓甚名谁呢,但显然我已成为他们心中认可的“卢书记”。接过药瓶的一刹那,一股暖流传遍全身。
到良安村半年多后,很多的事情都感动着我。我也打心里想尽力为村里多做些事,报答良安村的父老乡亲。
为了修路,我向上级汇报、跑部门争项目,为了解决人饮项目,我多次联系市、县水电部门,争取到项目后又多方协调拉管布线。为了做好工作,我几乎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白天与村委成员深入各屯开展工作,晚上与村民聚到村委,泡上茶谈天说地唠家常。我的真情换来了群众的真心拥护。我自诩为“良安村第1676名村民”,村民们也都把我当成自家人。
经过一番努力,村里几个屯的道路修建项目终于有了着落。当年9月,我和村长到各屯去召开动员会,每到一处,全屯老老少少都来参加,出乎我的预料,村民们对修路十分支持。念号屯队长听说修路要经过他家的一块甘蔗地,爽快地答应了;一户黄姓村民在坡地上种有几棵龙眼树,听说要用这块地建屯级党群活动中心,没有提出任何异议。道路开工修建时,大家伙儿还义务投工投劳。
▲孩子们上学的路不再泥泞
群众的支持是做好工作的前提。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念号屯、新村屯通往322国道的道路终于修好了,党群活动中心也建成了,村里的面貌得到了极大改观。在道路开通的那一天,村民们还集资举行了简单隆重的庆贺仪式。那年春节,全村老老少少都聚到党群活动中心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村民们都说:这是村里有史以来第一次开展文体活动。按照工作计划,良安村的人饮工程建设也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路修好了、自来水接通了,乡亲们的生活一天天地发生着变化。
▲在党群活动中心举办了全村第一届迎春文艺晚会
良安村的5个自然屯一直以来依靠种植甘蔗为主要经济来源,如何从传统农业中走出一条致富路?经过走访调查、邀请专业人员实地调研,我们决定结合实际,在全村发展“一屯一品”特色产业:在那么屯开展黄瓜皮加工,在新村屯开展山油茶树种植,在念号屯开展网箱养鱼。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念号屯虽位于明江河边,但却没有很好地利用明江河造福自己。于是,我便联系了县水产局的专业人员,请他们指导帮助村民开展网箱养鱼。为了节省资金,我们从别人手里买二手的网箱。我和念号屯6位村民一起驱车到相邻的海渊镇购买了39个网箱,我们将网箱用电焊连接在一起,前面用机帆船牵引,村民们还在网箱架上撑着竹竿助力,就这样我们的网箱前后将近一百米,沿着明江河宛如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前进。经过十一个小时的跋涉,晚上十点,我们的“巨龙”终于在念号屯靠岸。
▲村民沿着河流拉网箱
修补箱网、扎竹筏、放鱼苗……大家齐心协力,网箱养鱼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那年11月,我们满怀希望,计划着月底就要卖出第一批鱼。然而,台风“海燕”却以前所未有的威力,疯狂地扫荡了所到之处,我们的网箱也未能逃脱厄运。风雨交加中,网箱被汹涌的河水冲出了几百米,我和几位村民沿着河床与洪流作拉锯战。但光靠这几个人手肯定不行,我又匆忙叫来所有村干部和其他七八名壮小伙。在经过五六个钟头的鏖战,终于把网箱拉回原处。为避免河水对网箱的冲击,我们还专门把网箱移到稍微平缓的避风处,为确保网箱安全,大家轮流值班。随后的几天,河水慢慢退了下去。本想这回应该万事大吉了,谁知网箱上开始浮出死鱼,一个上午的时间,整个网箱的水面变成白花花的一片。望着这一切,我和村民们都感到束手无策,专家说这是由于网箱被洪水冲刷造成鱼缺氧所致。本想通过开展网箱养鱼带动村民致富,没成想倒给他们带来了损失,我无颜面对村民。看得出,在经历了这次洪灾之后,村民们对网箱养鱼没有了信心。
为安抚群众、鼓舞群众的信心,那天,我买了酒菜和村民们一起来到村长家。酒席间,我安慰大家不要因为这次失败而丧失信心,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争取在来年取得成功。可喜的是,在总结失败的基础上,村民们摸索出了应对洪水的办法:在岸边立起数根水泥桩,用绳子牢牢绑扎网箱,视水位高低收放网箱;在洪水到来时在网箱底沉放砖块,以免鱼被水冲刷缺氧。村民们还学会了给鱼防病、治病技术。村民们顺利应对几次台风的袭击,网箱养鱼大获成功。后来村里还成立了网箱养鱼合作社,进一步扩大了网箱养鱼规模。
两年的“第一书记”生涯转眼就要到期。2014年3月,我带着未了的心愿离开了良安村。村民们与我相约,今后至少一个季度要到村里来一次。我也这么答应他们,但是由于工作原因,总没能如约。但彼此总忘不了通个电话,聊一聊村里的大事小情,聊一聊别后大家的牵挂与思念。
我离开良安村后,在新一任书记和村委的带动下,新村屯扩大了山油茶树的种植规模,还计划开办油茶加工厂;那么屯群众扩大了黄瓜的种植规模,他们加工的黄瓜皮远近闻名。2014年5月,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村委首创的“村民关切回应站”做法还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
▲重阳节开展敬老活动
梅花开几树,岁月换春衫。如今我离开良安村已经7、8年,多少次梦里又回到了良安村。一条条水泥路如彩缎般纵情山水之间,路与蔗林、绿树为伴,桥和蓝天、大地相连;每天刚入夜,各屯的活动中心,这边和着欢快的音乐节拍妇女们跳起了广场舞,那边年轻的小伙子在球场上奔跑、跳跃,老爷爷、老奶奶在健身器上踢踢腿、弯弯腰,农家书屋里传来沙沙的翻书声……
两年“第一书记”,一生良安情怀,我永远是“良安村第1676名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