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刘斌樑:悠扬一曲汨水赞歌

作者: 本刊记者
来源:原载于《中国财政》2022年第3期 2022/02/14

“刘书记,我们舍不得您走啊!”七月的湖南,是个伤离别的季节。数百名村民围在平江县泊头村村部门口。“谢谢大家,不要送了,谢谢……”告别人哽咽了,这是财政部驻村第一书记刘斌樑临走时的真切场景。


湖南省平江县是革命老区,也是国家级贫困县。原中纪委驻财政部纪检组组长喻杰同志的家乡就在平江县丽江村,喻杰退休回乡、带领村民奋斗创业的故事至今仍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广为传颂,也造就了财政部与平江县割舍不断的情缘,至今已持续帮扶了20年。


刘斌樑是财政部行政政法司的干部,2017年受组织委派,来到平江县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先后在丽江村、泊头村两个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作为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关键时期派驻的扶贫干部,整四年的时光中,刘斌樑一直坚守在山村,用永不懈怠的态度延续着喻杰精神,带领着丽江、泊头村的干部群众,修好了路、架起了桥,小学拔地而起,故居修葺一新,涣散的党组织重新建强,杂乱的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也许我能做得更多,做得更好,还有很多遗憾。”刘斌樑说。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等诸多荣誉以及群众送别时真挚感情已经诉说了无尽的认同。



图片

向脱贫户颁发光荣证


图片
图片
坚强党建堡垒  创新村级治理
图片
图片


泊头村有一位老党员钟伯根,在村上担任了数十年的支书,逢人便夸刘书记有气魄、懂农村。当有记者慕名来采访刘书记和在村党员群众时,钟老书记每次都积极与记者交流,表达了他对刘斌樑抓实党建创新之举的赞扬。


曾经的泊头村基层党建涣散,乡村治理能力下降,村内的发展潜力难以得到挖掘,数年陷入混乱停滞。刘斌樑带着组织赋予的使命,持续抓实建强党建,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他积极落实财政部定点帮扶工作基层党组织对接机制,推进行政政法司党支部结对帮扶各项措施,抓实“三会一课”制度,开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党员主题日、党员义务劳动、党员讲党课等一系列活动;组织党员外出考察,交流学习先进经验做法,开阔视野思路;在工作中注重培养后备,对表现优秀、组织认可、群众公认的党员吸纳进入支委班子,夯实执政基础和保持工作连贯性。他坚持亲历亲为,率先垂范,无论是在日常生产生活的田间地头、农家小院里,还是在汛情、旱情、疫情的一线防控中,他总是靠前指挥、带头冲锋,时时处处引导农村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通过一系列“组合拳”,使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得到不断提升。


图片

推行三人小组机制,促进乡村治理下沉


与此同时,刘斌樑在抓牢党建的基础上,搭建起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创新型村级治理模式——“三人小组”。将村民小组“单一组长”制变为由一名组长、一名党员和一名村民代表组成的“三人小组”制,使村级治理进一步下沉到组级,有效打通乡村治理最末端,对于湖南这样中部地区丘陵地带住户散布的村庄产生了突出效果:2020年6月,平江突降特大暴雨,村民房屋以及村上的水库道路有了不同程度的毁损,在灾害面前,每个小组的领头三人都是冲锋在前,分别组织区域内受灾村民转移到安全地带;事后在村党支部的指引下,“三人小组”组织各户开会,通过利用好财政奖补、筹工筹劳的方式,迅速高效地修补了受损的基础设施。“制度试行后,工作效率和村民积极性很快提高了。”村干部叶树仁说,“村里的灌溉水渠修建工程,用同样的经费,修的长度比计划多了三倍。”村民小组的日常事务由三人共同谋划、组织、带头,凡涉及本组发展方面的重大决策,必须召开村民小组会议决定。既保障了村民对基层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又杜绝了村民小组“拍脑袋”决策和“一言堂”,着重发挥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党建有了着力点和落脚点。


“三人小组”充分调动了组级、村民参与公益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起村党支部统筹领导、村民小组协同共进、村民齐心参与的乡村治理新格局,为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劲动力,并自下而上地推动了市县镇区域乡村治理模式的深刻变革。


特色乡村产业  美丽绿水青山
图片
图片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样的场景出现在了泊头村边,由泊头村主导、周边五村联合参与的汨罗江十里画廊竹筏漂流在2021年开始了试营业,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玩。用好本地浓郁的红色文化,以红色旅游为主题,将村级产业梯次打造好,是刘斌樑驻村工作中产业发展方面的主要思路。


图片

引入浙江老家小香薯并指导农民种植

竹筏漂流是乡村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而乡村产业振兴最根本的是带动村民就业致富增收,泊头村党支部书记叶树仁就是一个特殊的例子,他曾经是建档立卡户,也是刘斌樑重点关注对象。叶树仁原本和妻子在广东打工,五年前,因为家中老人罹患重病,两人不得不回到老家。返乡后,妻子全职照顾老人和孩子,叶树仁则陪同父母四处就医,很快两口子背上了重重的债务。在泊头村,叶树仁的情况并非个案,怎么样在现有条件下让脱贫户真脱贫、不返贫,是刘斌樑的责任。


一定要做产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泊头村曾经作为远近闻名的产业空壳村,在学经济出身的刘斌樑看来,不发展产业就无法自身造血,没有谁能一直受到帮扶。对于产业振兴,刘斌樑想到了“两条腿”走路:一是和大企业合作,大企业不仅可以给村上带来资金支持,其完备的产业链体系和成熟的市场经销思维对于乡村产业打造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二是激励本村自主产业发展,除汨罗江竹筏漂流之外,本村的酱干厂和红茶厂的快速崛起,让村民们看到了产业振兴带来的希望。


和村上合作的大企业在村内建立起苗木基地,为叶树仁的妻子提供了工作岗位,这让她既能在家门口做事赚钱,又方便照顾老人小孩。同时,在基地工作之外的时间里,还可以在村内酱干厂做工。由本村老板黄够奇创办的酱干厂吸纳了多位家庭相对困难的妇女在厂务工。“本村的村民做起来的企业能够更持久的在村内存在,带动起周边村民的就业,是产业振兴不可或缺的手段。”刘斌樑说。


在积极发展产业的同时,刘斌樑不忘对绿水青山的保护。修复受灾河道过程中,他多次徒步巡河,留心观察水流走势,向当地群众求教治理河道的经验,创造性地用“巨石叠压法”来加固河堤。他采用挖机作业、人工作业相结合的方式,从本地山中采集许多大石块,再把大石块层层堆叠到河岸,形成石筑的防洪堤,相较于用水泥筑堤,大大节省了造价成本,坚固耐用且更自然美观。


不仅如此,刘斌樑将绿色发展理念付诸于各项行动中:落实公益性岗位扶贫政策,聘请村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为生态环保员、生态护林员;结合村里山多地少的特点,倡议并发展林下种植黄精、重楼等中药材;坚持守土有责,保护汨罗江流域生态,开展河流禁捕行动,推行的竹筏漂流采用电动动力;扎实推进垃圾集中处理、农村厕改项目落地,让人居环境更加美丽……种种生动实例,不胜枚举。使百姓能够在青山秀水中心无旁骛地发展乡村产业,一直是刘斌樑心中的夙愿,而这正一点一滴地在实现。


图片
图片
提升百姓福祉  拳拳为民之情
图片
图片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刘斌樑几乎把全部的时间扎根村里,驻村期间没有周末假期的概念,村干部有时调侃他“工作狂”,有时心疼请他多休息,他知道,驻村意味着责任、意味着初心。在村上的每年除夕夜,刘斌樑都是陪伴孤寡老人、村民度过的,连续四年没有回家过年。时间进入2021年,这已是他驻村的第五个年头,算得上扶贫战线上一个名副其实的“老将”。2月份,刚刚在人民大会堂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的刘斌樑载誉归来后,便马不停蹄地回到村里,奔赴工作岗位。村干部、村民们一方面为他高兴,一方面替他心疼:“您获得了这么大的荣誉,还这么拼命啊!”刘斌樑说:“这份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而是属于财政部,属于定点帮扶的平江县,属于每一位并肩作战的村干部和村民们。”


2020年春节,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刘斌樑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职于行,年前就迅速成立了疫情联防工作指挥部,严格落实隔离措施,确保“内防扩散、外防输出”;张贴宣传标语,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短视频转发疫情防控知识;引导群众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对不实信息及时进行辟谣;自己带头取消大年初七订婚宴,排查并取消各类群体活动。同时,对村里一些好的经验做法进行总结,得到了平江县政府的充分认可,将文字材料印发各乡镇、村借鉴学习。


突发的疫情,操劳的背影,映射了无数刘斌樑为民谋福的场景。四年来,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农户群众已经是刘斌樑的常态,他的足迹踏遍两村方圆2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登门入户遍访了1003户村民,克服方言交流的困难,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累计写下了50万字的工作笔记;自费为村内75位80岁以上老人过生日送蛋糕和礼物,和村干部一起为老人祝寿,让老人及其家族感受温暖;积极对接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和网络筹款累计30万元,关爱和帮助大病重病患者、家庭困难户、贫困家庭学生;新建村民服务中心2处,文化公园5处和活动广场3处,儿童乐园、阳光足球场各1处,每周为村民和留守儿童播放公益电影,建设泊头农民夜校,为村民讲授党建、技术、教育、法律等一系列课程,建设村级广播站,每周为村民播报2—3次全村广播,普及党和国家好政策,宣传安全防火等信息,助力本村长治久安;通过安置政策,帮助两村89户274人危房户、无房户的住房得到解决,住房安全保障率100%;妥善解决了垃圾集中处理、土地及经济纠纷化解等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极大增强了群众的满足感、获得感、辛福感。


青山诉说着祝福,汨水高唱着赞歌。“他呀,比农民更是农民。”这应该是村民给予刘斌樑的最高褒奖。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