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实践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河南郑州:以“四个坚持”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2020/09/15

2019年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确定以中心城市带动城市群发展的战略导向,对郑州市提出“让郑州这个龙头高高扬起来”要求,郑州市财政面临刚性支出任务也随之增大。当前,经济下行、减税降费政策翘尾和疫情阶段性政策等因素带来的减收压力加大,如何应对减收增支矛盾,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打造国家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支撑中部崛起保驾护航?郑州市财政坚持理念引领,注重处理好四个关系,坚持主业主线、夯实财力基础,为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做好财政文章。

强化“三大理念”

强化“财为政服务”的政治理念。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始终把财政工作放在全市发展大局中去审视与谋划,自觉树立“财”服从服务于“政”的理念,以政统财,以财辅政,体现“党委、政府决策部署推进到哪里,财政服务保障就跟进到哪里”要求,确保财政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进。深刻认识财政要“有财有政”,坚持为国聚财、为民理财,以精准的财政政策引导产业发展、布局,实现经济预期,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政策规划引领,以科学合理精细可操作可考核的财政政策,理清权责关系,引导市县两级财政部门、预算单位有序实施财政规划,让政策跑路、用数据说话、用考核问责,推动政策落实见效。

强化“不破法规破常规、不破体制建机制、不破程序优流程”的改革理念。坚持改革理念,在体制、机制、流程优化上大刀阔斧,将改革理念有效传递到行业部门,确保改革贯穿落实到资金使用全过程。在法制的范围内,敢于打破常规,善于建立“新常规”,用足用活政策,破解城市发展和服务民生中的难题。建立完善财政应急机制,在资金支付、政府采购等方面建立“绿色通道”长效机制,努力提升财政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水平和能力。精简审批事项和审批流程,完善工作机制,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激励创业创新、积极改善社会服务。以预算编制基本支出定额化、项目支出标准化、专项资金绩效化和绩效管理决策有评估、预算有目标、执行有监控、结果有评价、评价有应用确保财政改革有效开展。
强化“坚持大统筹、做好大平衡、确保高质量、突出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统筹好市县两级财政的平衡,管好一般公共预算、土地出让金、国有功能性平台收支三个“盘子”,推动市县两级共同发展;通过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理顺市与县(市、区)两级财政关系,按照“一般预算保公共服务、保运转,土地收支保建设、保发展”的思路,建立动态平衡、长期平衡机制,保持资金链正常和收支的长期均衡;通过财政收入高质量(收入增速、税占比、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确保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进行,公共服务水平可持续提升,税源经济可持续增长。

突出“四个注重”

注重“质”与“量”的关系。 科学处理收入增速和质量之间的关系。收入的质和量关系要建立在应收尽收不乱收的基础上。“量”的方面有韧劲:深入研究非税收入政策,从执收单位、实物工作量和处理量等入手,弄清弄懂非税收入征收全过程,避免非税收入跑冒滴漏现象发生;抓好财政体制调整落地,鼓励做大区级收入,统筹市县两级确保完成全市收入总“量”目标。“质”的方面有耐心:落实好减税降费、支持恢复生产一系列政策措施,用政府收入的“减法”换取企业发展信心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积极有效开展财源建设,重点跟进“产值大、扶持多、税收少”的企业,引导企业转变生产经营模式,确保企业有利润,财政收入有来源;支持和帮助企业用好用活金融政策,灵活运用贷款贴息等财政支持政策,鼓励和引导地方性金融机构对市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实施信贷支持,支持企业获取无抵押低利率的专项再贷款,切实降低受疫情冲击行业和企业的融资成本。

注重“保”与“压”的关系。进一步优化财政资金使用结构和方式,坚决压减一般性支出,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把钱用在刀刃上,集中财力保障重点支出。“压”的方面做到一压到底,在压减一般性支出的基础上,甄别低效无效、标准过高的支出和非必须的项目支出,确定重点压减事项;加强预算绩效管理,争取不花钱能办事、少花钱多办事、花小钱办大事,提高财政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保”的方面做到万无一失,做好疫情防控、三大攻坚战、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点领域的资金保障,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优先顺序,切实兜牢“三保”底线。

注重“进”与“退”的关系。按照收入有限性思维逻辑安排支出,从支出端精准发力,有进有退,调整结构完善政策。在保障重点支出上“进”,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集中财力优先保障重大政策、重要改革和重点项目资金需求;在支持补短板上“进”,保持较高财政投资强度,精准滴灌,靶向发力,重点支持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结构的“短板”。在微观领域“退”,厘清政府与市场作用边界,市场机制能发挥作用的尽量交给市场,企业应该自行承担的尽量交给企业,防止财政越俎代庖、大包大揽;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有限的,采取政府和市场“两条腿”方式解决资金投入问题。在竞争性领域“退”,树立市场意识,逐步减少对竞争性产业和一般性企业的无偿投入,更多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引导带动民间资本投入。在资金低效领域“退”,按照“要素配置讲效率”原则,全面加强财政资金绩效评估,逐步压减直至取消效益低下的专项。

注重“稳”与“防”的关系。“稳”即稳增长,稳财力保支出需求;“防”即防风险,主要是防控政府性债务风险。正确把握“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做到科学协调、松紧适度,在守住债务风险底线的同时,确保实现稳增长各项目标任务。“稳”要稳得住,大力争取政府专项债券和上级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用于重点项目建设。对于争取政府专项债券资金,建立“点线面”工作机制,以项目为点,用线连接财政业务处室、行业主管部门、项目单位和县(市、区),通过线传输政策、指导包装、验收入库,打造协作高效的工作局面。对于争取上级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建立“十字交叉”工作机制,市财政局纵向连接省财政厅和县(市、区)财政局,横向连接行业主管部门,纵向收集政策、传递政策,合力找试点找专项。“防”要防得住,坚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强化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统筹利用各类金融资源,优化债务结构,拉长债务期限,完善债务风险等级定期通报制度,持续推进存量隐形债务化解,落实各县(市、区)管控和化解政府隐性债务主体责任,确保全面完成年度化债目标。

夯实财力保障

做好财政文章,关键还在收入主业。面对当前财政经济形势,更加需要发挥新财政体制的激励作用、巩固减税降费成效、优化营商环境壮大税源,组织收入和压减支出并举,提升财政保障能力。

加快落实财政体制调整方案。按照新体制规定的收入范围和分成比例,推动税收增量分成激励政策落地见效,做大收入蛋糕。明确预算收入缴库办法,核定收入下划基数和事权支出责任基数,密切关注新财政体制运行,适时进行调整,确保体制调整落地落实。同时,建立科学的财政工作考核评价标准,多层次设定考评指标,将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以考评推动财政改革发展,以财政改革发展推动市县两级积极组织收入,做大财政收入总量,夯实财力基础。

巩固拓展减税降费成效。强化政治大局意识,算大账、算长远账,坚决落实落细相关政策措施,把该减的税减到位、把该降的费降到位,激发企业活力,让企业轻装上阵。密切关注各行业税负变化,牢牢把握“三个确保”要求,及时研究解决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有效涵养税源、培育内生动力,持续发挥减税降费政策效应。

依法依规组织收入筹措财力。加强重点税源监控与分析,细化和规范工作程序,堵塞组织收入漏洞,做到依法征管、应收尽收。积极向上争取对郑州转移支付支持力度,合理盘活变现政府存量资产,对不具备实施条件、项目进展缓慢及预计难以支出的项目,按规定回收资金统筹用于重点支出。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国有资本收益管理,做好2020年提前下达地方政府债券的申报发行工作,综合运用资金、资产、资源等要素,管好一般公共预算、土地出让金、国有功能性平台收支三个“盘子”,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力度,增加调入使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规模,增强可用财力。

优化营商环境巩固壮大税源基础。树牢群众至上、企业至上、尊重市场主体、尊重法律规则的强烈意识,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在政府采购、非税收入征缴、会计考试管理等方面抓好政策引导、服务优化、平台建设,在服务预算单位上进一步完善政策、优化流程、强化服务,当好“店小二”,积极推进财政领域“放管服” “双随机一公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全力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巩固现有税源,培植新增税源,拓宽税源基础。
持续压减一般性支出保重点保民生。按照15%的比例对一般性支出进行压减,强化公务支出和“三公”经费管理,对课题费、调研费、会议费、差旅费、培训费、规划费等经费严格把关,实打实削减一般性开支,压减资金全部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企业复工复产及促进社会消费等。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财为政服务的落脚点在社会发展、民生保障,郑州市财政将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改革步伐,加强政策协同,加大统筹力度,支持“三大攻坚战”和“三年行动计划”,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支持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全力支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制造业、对外开放、城市建设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支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及城市高品质建设和管理,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资金和项目衔接,提高脱贫质量,促进对口帮扶地区高质量完成脱贫目标任务。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推进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系统建设,尤其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建设。支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用好政府性债务管理系统,持续推进存量隐性债务化解和到期债务风险缓释。

围绕民生大事急事难事,精准发力补短板。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落实创业担保贷款、一次性创业补贴等扶持政策,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支持健康郑州建设,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支持中小学新建改扩建、教学设施标准化配备及市属高等院校发展,优化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基本住房保障体系,加大城市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工作,支持好公租房、老旧小区改造及住房租赁市场发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作者为河南省郑州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责任编辑  刘永恒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