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财政信息化助力谱写财政体制改革发展新篇章
财政信息化助力谱写财政体制改革发展新篇章
财政部信息网络中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部信息网络中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强化党对财政网信工作的全面领导,紧紧围绕财政中心工作,以信息化助力“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统筹推进财政信息系统建设和财政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财政网信制度体系,持续提升财政管理规范化、资金监管精准化、辅助决策科学化水平,更好服务保障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需求,推进财政网信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财政信息化工作进入新时代。
(一)坚持党对财政网信工作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坚持党管互联网,加强党中央对网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网信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财政部党组始终坚持党对财政网信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完善党领导网信工作的体制机制。十年来,财政部信息网络中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网络强国战略,紧紧围绕财政中心工作,牢牢把握财政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主导权和主动权,充分发挥辅助决策、组织协调、统筹推进等职能作用,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网信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为履行财政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使命、完成信息化服务支撑保障任务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和技术支持。
(二)加强新时代财政网信工作顶层设计。一是加强全国财政系统信息化设计,推动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进的工作格局。2016年,组织制定印发了《财政部关于地方财政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以深化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和整合为目标,提出“横向一体化、纵向集中化、全国系统化”的工作思路和具体任务要求,推动全国财政信息化建设向着全国“一盘棋”的方向迈进。二是不断适应现代财税体制改革要求,科学谋划财政网信工作发展路径。为落实党中央关于“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重要决策部署,信息网络中心组织制定印发了《财政信息化三年重点工作规划》,按照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要求,围绕一体化、集中化、大数据、财政云四大重点任务加强顶层谋划,为统筹推进财政信息化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方向遵循。同时,主动适应新时代财政改革发展要求,全面贯彻国家大数据战略,进一步落实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充分整合挖掘财政数据资源,推动财政管理持续健康发展,制定印发了《财政大数据应用实施意见》,明确建成以大数据价值为基础、以大数据智能应用为支撑的“数字财政”,持续推进“数字财政”工程立项。三是聚焦财政核心业务,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形成财政信息化系统技术建设方案。制定印发《财政核心业务一体化系统实施方案》,围绕制定财政业务管理规范、提出汇总全国预算管理数据需求、制定技术标准、推动地方信息系统改造完善四项任务,制定阶段工作计划,完善保障工作机制,为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提供了基本依据。2021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开展中央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规划研究工作,结合财政部信息化建设现状,科学论证、反复研讨,形成《中央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技术方案》,为中央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明确技术路线。四是充分发挥标准的“指挥棒”作用,组织成立全国财政信息化标准化工作组,制定国家标准。2020年12月,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全国财政信息化标准化工作组正式成立,2022年,国家标准委批准通过财政行业标准代号“CZ”,为财政信息化标准化工作组面向全国财政信息化行业的标准拟定提供基础支撑。同年10月,财政部正式发布《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技术要求》推荐性国家标准,技术要求的出台不仅为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提供了技术基础,也是标准化工作在财政管理和改革中的生动实践。
(一)支撑深化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一是实现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2011年开始,财政部会同人民银行在全国开展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的顶层设计和试点推广工作,通过建立国库电子支付支撑系统,实现财政部与人民银行、代理银行系统间进行电子凭证数据的安全传输,保障数据的完整性、唯一性、防抵赖、防篡改,同时提升工作效率、减少行政运行成本,实现财政资金支付安全与效率的统一,建立起安全高效的电子化管理体系,提高了安全水平、服务效能。二是稳步推进非税电子化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非税收入管理经过收缴电子化、电子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等一系列重要改革,取得了长足发展。2014年的非税收入收缴电子化改革,通过建立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以经过数字签名合法、有效的电子文件为依据,构建全国统一的缴款渠道,建立起与公共财政管理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相适应的电子化缴款新机制。2021年,为落实数字政府建设指导意见关于“构建全流程无纸化、渠道多元化、入账电子化的非税收入收缴服务体系”的部署要求,财政部启动中央和地方电子缴款书实施工作,电子缴款书在报销入账环节适用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实现入账电子化,解决了此前各类电子票开具端和接收端数据标准不兼容、报销程序复杂、增加企业成本等诸多难题。三是全面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为推动构建标准科学、规范透明、约束有力的现代预算制度,财政部按照“先地方、后中央”思路,做出了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总体部署,建立起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制度+技术”预算管理模式。首先,从顶层设计上统一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为指导地方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先后制定了《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技术标准V1.0》《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技术标准V2.0》;中央层面制定了《中央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技术方案》。其次,多次组织召开全国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推进工作视频会议,部党组成员出席会议,对重点工作作出部署,采取现场督导核查、定期通报、月度视频会等多种方式持续跟踪地方工作进展,同步推进全国预算管理数据汇总系统建设,推进地方应用软件整合。截至2021年底,全国36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全部上线运行,3700多个财政部门、60余万预算单位使用一体化系统开展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等业务,并向财政部传送一体化数据;中央一体化系统在引进地方系统基础上,经过功能完善、性能优化、涉密改造、国产化适配等多项工作,搭建起适合中央本级使用的中央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基于政务内、外网部署实施了基础信息、项目库、预算编制、预算调整调剂、预算执行、会计核算等模块,于2022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截至2022年底,所有中央部门、预算单位已全面应用一体化系统开展2023年度部门预算编制。
(一)信息互通共享成效显著。一是摸清财政数据资源底数,强化信息共享。为全面掌握部本级数据资源和信息资产,推进部内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先后组织开展财政部本级数据资源清查、技术参数补充、目录编制和共享等工作,最终形成部本级数据资源目录651项,并实现部内共享。近年来,财政信息数据库建设工作稳步推进,有效提升了数据共享共用水平。二是推进财会监督数据共享,强化部外交流监督。聚焦发挥财会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按照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有关要求,会同监督评价局配合做好财会监督数据共享工作,完成中纪委文件传输系统部署,实现了财会监督数据直送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过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向全国人大提供预算收支情况等各项实时数据,有效增强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深化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建设,完善数据传输内容、标准和方式,扩大联网范围,逐步扩充财税信息共享内容,完成了财政部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网,实现对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五大险种分月数据实时在线查阅。建成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编制分析平台,为向全国人大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提供技术保障。
(三)财政数据治理水平持续提升。通过各类应用系统的数据汇聚和平台建设,信息技术为数据赋能、服务财政管理决策作用得以发挥。建设财政经济统计数据库、财政经济数据整合处理和统计分析平台,为开展财政经济预测分析和政策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建设财经数据查询APP、财政数据动态监测平台和财政信息数据平台,多维度集成财政收支、宏观经济、金融、大宗商品等时间序列数据,全面提升对经济大数据掌握、分析、利用能力和水平。同时,高度重视数据安全,制定了《财政部政务数据分类分级规范(2022)》,实行分类分级保护,切实保障国家安全、公共利益、个人和组织合法权益。
(一)财政网络环境与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一是机房和网络系统不断扩充完善。机房和网络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是应用管理系统得以运行的基本保障。在机房建设方面,为适应财政业务的发展,以及财政部信创工程的全面实施,新建两处数据中心机房,改造扩建一处涉密屏蔽机房。在网络建设方面,财政系统“中央、省、市、县、乡”五级广域网络建设基本完成,形成了“四横一纵”网状体系;从横向连通情况看,依托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实现了与中央各级预算单位的网络联通,预算单位联网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为推广实施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创造了前提条件。二是应用系统基础运行环境不断升级完善。十年来,财政部信息化基础设施得到了全面更新,从分散建设转向资源池化、统一调配,实现了由传统技术架构向云计算架构的演进,为支撑财政重要应用系统高效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与此同时,坚决贯彻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要求,计算机终端全面实现国产化替代,云平台底层网络、计算、存储设备全部使用国产产品,中央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等核心业务系统基于国产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开发设计,实现了从硬件设施到上层应用的完全国产化。三是灾备体系建设成效显著。财政部已经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系统灾难恢复体系,形成了同城容灾与异地容灾相衔接的“两地三中心”总体格局,所有信息系统实现了同城和异地数据级容灾,确保了极端情况下的数据完整性。充分保障了财政重要业务系统的高可用性、高可靠性以及业务的连续性。
(二)财政网络安全防护水平持续提升。一是网络安全监测能力逐步提升。持续完善财政部网络安全监测体系建设,提升部内网络安全监测预警、风险发现以及应急处置能力。通过建设部署威胁感知系统和态势感知平台、部署新型监测防护产品、定期开展渗透测试和漏洞扫描等,财政网络安全整体防护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升,财政系统应对外部威胁和攻击的发现和处置能力大幅提高。二是安全防护能力显著提升。财政部网络安全工作发生了质的变化,从被动防护转变为主动防御,从单边防护转变为纵深防御,从粗放管理转变为精准防护和整体防护,从单兵作战转变为联防联控,整体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三是持续做好重大时节安全保障。深入落实中央网信办、公安部在重大时节的网络安全保障工作要求,积极做好各个重大时节的财政网络安全保障并取得显著成效,G20、党的十九大、党的二十大、北京冬奥会、全国“两会”等重大活动期间均未发生网络安全事件,并通过不定期、多轮的网络安全检查与整改,及时修补了漏洞,消除潜在的风险隐患,提升了财政部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四是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宣传。财政部网络安全工作坚持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深入开展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宣传普及,提高广大财政干部的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同时,注重强化网络安全队伍专业技能教育,通过专家学者授课交流、先进厂商报告研讨、参与会议论坛等多种方式途径,不断提升财政部网络安全队伍专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