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马善记:这是最好的十年
马善记:这是最好的十年
湖北省襄阳市财政局 马善记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襄阳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襄阳财政事业也进入了最好的十年发展期。我是见证者,也是亲历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十年,不仅是襄阳财政的最好十年,也是我个人的最好十年。
十年来,襄阳财政克难攻坚、砥砺奋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十年来,襄阳市财政局荣誉室里堆满了各种荣誉,其中最亮眼的是:两次获国务院通报表扬,分别是2016年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工作和2018年财政管理工作;一次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授予“全国财政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019年),特别是对全国财政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的表彰每5年才有一次,获此殊荣,殊为不易。
不仅如此,襄阳市财政局的很多做法和经验,或在全国性会议上交流,或被复制推广,甚或是被新华社发通稿报道……
数据最有说服力。2012年,襄阳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为139.9亿元,2021年达到211.3亿元。必须说明的是,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1年,襄阳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只恢复到了2019年的70.4%,而2019年则完成了300.24亿元。如果按2019年的实际完成数比较,则比2012年增长了一倍还多。诚然由于原来的基数低,较上一个十年相比,这十年的增幅不是最高,但绝对数却达到了新高。不仅如此,在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财政收入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2021年,襄阳市的税收占比达到78%,由原来全省靠后跃升为全省前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在我的印象中,十年前,经常有不少部门、单位通过各种关系找财政部门要钱,解决各种问题,其中不乏民生问题。尤其是到了年底,到财政局要钱的人更是络绎不绝。但到了2012年之后,特别是最近这些年,很少听说有人找财政部门要钱的。这无疑得益于财力的增长,同时也得益于“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十年前,由于财力紧张,在一些支出安排上常常“捉襟见肘”,即使是民生支出也很难全额保障。随着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财政部门努力扛牢政治责任,财政预算重点投向民生领域。近年来,襄阳市民生支出一直是大头,占比超过70%,从2022年预算来看,民生支出占比更是高达75.5%以上。
十年来,财政部门积极发挥全面深化改革“突破口”和“先行军”的作用,投身改革主战场,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十年来,襄阳市财政局每年都会推出若干项改革,累计改革项目达40余项。改革项目中既有“规定动作”,比如,分领域推进市以下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稳步推进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持续推进财政票据电子化管理改革、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改革等,也有“自选动作”,比如,“无申请兑现”改革、财智联盟平台建设等。
襄阳市财政局坚持“规定动作”做到位、“自选动作”做出彩,各项财政改革都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一些“自选动作”不仅“难度系数高”,而且极具示范意义。比如,襄阳市财政局在全省首创的“无申请兑现”改革,已在全省推广;财智联盟平台建设得到了财政部会计司的高度肯定,已在全国一些地方复制推广。
我曾经对财政做了一个别开生面的解读,叫做“财从才来,政从正出”,其中的“财从才来”强调的就是财政事业发展要靠人才支撑。
十年来特别是近年来,襄阳市财政局党组特别重视财政队伍建设,先后通过“招硕引博”、公务员招考、人才引进、遴选等多种途径,累计招录了70余名新生力量,其中不乏高学历人才,为财政事业发展补充了新鲜血液,确保了财政事业后继有人。
毋庸讳言,在十年前的相当一个时期,襄阳市财政局几乎没有招过新人,以至于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人才断档、青黄不接的现象。有鉴于此,从2012年开始,新一届财政局党组通过多种途径陆续招录人才,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和干部队伍建设,及时扭转了财政队伍趋于老化的局面。
我们经常讲,要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同理,作为一名财政干部,也要将个人前途与财政事业紧密相连。
如果说十年前由于历史原因我与财政事业的融合度没那么高,那么完全可以说,近十年来我与财政事业的融合度达到了最高值。十年来,我不仅积极投身财政改革,参与财政管理,而且努力发挥自身优势,为财政改革与发展建言献策,传播襄阳财政“好声音”,讲好襄阳财政故事,为打造襄阳财政品牌尽心尽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和广大财政干部在共享财政事业蓬勃发展荣光的同时,我也得到了组织的认可,各种荣誉纷至沓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还连续数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使我不仅很有成就感,而且很有获得感、荣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