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政这十年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砥砺奋进 持续创新 财政宏观调控成效显著

作者: 财政部综合司
来源:原载于《中国财政》2022年第20期 2022/10/31

砥砺奋进  持续创新

财政宏观调控成效显著

财政部综合司




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两个大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支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持续创新和完善财政宏观调控,有力应对国际国内风险挑战考验,有效降低经济周期波动影响和超预期因素冲击,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有力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宏观调控的主要措施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财政部门坚持以政领财、以财辅政,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国家治理要求和内外部环境变化,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连续10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认真谋划出台了一系列力度合适、组合得当、发力精准的政策举措,并适时适度预调微调,不断增强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一)持续推进减税降费,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持普惠性与结构性政策相结合、制度性安排和阶段性措施并举,实施“营改增”、降低增值税税率、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增值税留抵退税、减征和缓缴社会保险费等政策。同时,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等,持续强化对制造业和科技创新的支持。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围绕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重点特困行业等,持续加力实施一系列阶段性减税退税和降费缓费等政策,为市场主体纾困发展和经济稳定增长发挥了关键作用。


(二)保持较高支出强度,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科学合理确定财政赤字规模,2012—2019年间,合理调整全国财政赤字规模,更加注重逆周期调节。2020年为应对疫情冲击,赤字规模增加至3.76万亿元,赤字率为3.7%,发行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元,全力支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2021年,合理减少赤字规模至3.57万亿元,赤字率降至3.1%,2022年预算安排进一步降至2.8%,既保持较高支出强度,也确保财政可持续。与此同时,加强财政资源统筹,持续扩大支出规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从2012年的12.6万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24.6万亿元,10年累计193.6万亿元,年均增长8.5%,有力支持经济平稳运行。


(三)支持实施国家重大战略,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将财政资源配置、政策供给向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用力,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创新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015—2021年累计安排新增专项债券额度12.2万亿元,重点用于交通基础设施等9大领域;通过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提升全社会消费能力和意愿。加大对基础研究、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支持,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全国一般公共预算科技支出从2012年的4452.6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9669.8亿元,年均增长9%。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支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力支持保障粮食能源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支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持续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财税支持政策落地生效。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体系,加快完善生态补偿体制机制,支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四)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在发展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8年间,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投入1.6万亿元。持续加大卫生健康投入,着力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全力保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经费。完善分配制度,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和财富积累机制。大力实施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千方百计支持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10年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4%以上。逐步提高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城乡低保等补助标准,全国一般公共预算社保和就业支出从1.26万亿元增加至3.38万亿元,年均增长11.6%。


(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持续提高政策效能。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持续深化财税改革,畅通政策传导机制。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在加强重大决策部署财力保障、强化财政资源统筹、规范预算支出管理等方面重点突破,逐步健全现代预算制度。不断深化税制改革,优化税制结构、完善税收功能,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等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直接税比重稳步提高。稳步推进分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创造性设立并常态化实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显著提高政策和资金效率。


(六)统筹稳增长与防风险,不断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在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按照统筹发展与安全的要求,处理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科学安排政府债务规模,保持政府总体杠杆率基本稳定,为应对风险挑战留出足够空间。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和预算管理,推进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改革,坚决制止地方违法违规融资,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确保财政自身健康、可持续。


同时,坚持系统思维、系统观念,围绕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注重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等宏观政策的协调配合,做好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政策的有效衔接,灵活有序精准高效服务于宏观经济大局。加强预期管理和市场行为引导,加大财政政策解读和宣传力度,提高政策透明度,稳定市场预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宏观调控的主要成效


在财政政策等宏观调控政策的共同发力下,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一)经济财政实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10年间国内生产总值从53.9万亿元增加至114.4万亿元,按不变价年均增长6.6%,高于同期世界2.6%和发展中经济体3.7%的平均增速,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达18.5%,稳居世界第二位;10年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38.6%,超过G7国家总和,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98万元增加至8.1万元,按不变价年均增长6.1%,稳居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接近世界银行划分的高收入国家门槛。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1.7万亿元增长至20.3万亿元,10年累计163.1万亿元,年均增长6.9%。


(二)市场主体活力不断增强。在减税降费等政策综合作用下,企业效益持续改善,负担不断减轻,实现“放水养鱼”、“水多鱼多”的良性循环。10年间累计新增减税降费8.8万亿元,2022年预计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过3.4万亿元。2021年,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5.1%,比2012年下降3.6个百分点;全国市场主体达1.54亿户,比2012年增长1.8倍。研发加计扣除政策范围和力度持续加大,企业创新动能潜力不断激发,2021年各类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较2012年增长1.7倍,年均增长11.9%,带动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1万亿元增加至2.8万亿元,居世界第2位,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


(三)经济结构持续调整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产业结构更趋协调。10年间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4%,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其中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年均增长11.6%、9.2%。服务业发展量增质升,年均增长7.4%,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7.8个百分点。内需战略基点持续巩固,消费成为经济增长主要驱动力,10年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10个百分点。


(四)发展质量和协调性稳步提升。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10年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52.2%提高到60%以上;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创新指数由全球第34位上升至12位,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14亿多人的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机场港口、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完善财税体制机制,支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进一步增强。


(五)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的10.2%下降至2020年的零,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为全球减贫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10元增加到35128元,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0.4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78.2岁。改造棚户区住房4200多万套,改造农村危房2400多万户,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


十载砥砺奋进,十载春华秋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财政部门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牢记“国之大者”,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不断创新和完善财政宏观调控,更好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