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中国财政 | 吉林:创新开展预算绩效管理
吉林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决策部署,创新理念、制度、管理,聚焦难点,突破重点,全面、全员、全力推进“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建设,以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思维和理念,开辟出一条吉林路径,取得良好成效。
(一)高起点定位,树立“大绩效”管理理念。将资源配置、资金效益、履职效能作为全面开展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要素,并将三者有机结合,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高质量发展。在资源配置方面,将预算绩效管理纳入重大事项决策程序,通过事前绩效评估、目标审核等工作,确保重大政策项目与国家、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相一致,将有限的财政资源精准配置在最急需、效益最突出的领域上;在资金绩效方面,通过预算绩效管理不间断、无死角高质量运行,资金使用效益明显提高;在履职效能方面,充分发挥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主体责任,将部门的履职效能与预算绩效管理有机融合;将部门预算绩效日常管理工作纳入省政府绩效考评,实现预算绩效管理与政府绩效管理的衔接融合。
(二)建立互动联动工作机制,推动预算绩效管理提质增效。建立财政牵头引导,省与市县、财政与各部门互动联动,第三方机构和智库专家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互动联动机制,增强了预算绩效管理整体效应。一是财政系统内联动。建立了省市县联动工作机制,每年选择部分重点联系市县,采取培训、指导、联合工作等措施,从建立制度办法、完善工作程序、开展重点工作等方面入手,指导、督促市县全面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二是与部门联动。为便于部门清晰准确地掌握全年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事项,提高工作效率,省财政厅每年下发《省级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清单》和《预算绩效管理业务快速指南》,明确工作事项、工作目标、操作办法、步骤、完成时限及工作要求等,并采取在省级预算绩效管理培训班上集中统一指导、在一体化线上互动交流、深入重点部门现场指导等方式联动互动。此外,省财政定期调度、督导、汇总、通报省直各部门工作落实情况及实施效果。三是与智库专家联动。依托省内高校成立了吉林省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智库,为全省预算绩效管理提供咨询服务。成立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管理、政府债务预算绩效管理、政府购买服务预算绩效管理、政府性基金预算绩效管理、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绩效管理等研究室,先后开展了绩效目标规范化标准化设计、部门整体支出重点难点问题探析等30多项课题研究,并配合部门完成环保、交通等领域专项转移支付绩效指标体系,开设财政绩效管理与评价课程,培养绩效领域后续高端人才。四是社会多方联动。推动成立了吉林省公共绩效评价协会,规范引导第三方机构有序开展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等。
(三)以信息化作支撑,统一规范预算绩效管理高质量运行。在2019年开发应用了预算绩效管理信息化系统,统一规范省级工作流程,并在部分市县试点应用。在财政部统一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后,对已上线使用的事前绩效评估、绩效目标、绩效监控、绩效自评等多项功能进行优化升级的同时,创新构建了“强制+预警”多维校验体系,并持续研发数据查询与报表分析功能。在信息化联通方面,开发了对第三方机构预算绩效评价质量考评系统,对全省第三方机构资质条件、绩效评价人员力量、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第三方机构信用管理平台录入真实性等方面进行考评,及时全面掌握省内参与预算绩效评价第三方机构情况,极大提升了对第三方机构的监管效率和水平。
(四)推进数字化建设,积极探索大数据在预算绩效管理中的应用。在数字化建设上,省财政厅会同省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建设管理局,借助高等院校、第三方机构的研究和技术力量,先后开展了预算绩效管理大数据课题调研和理论体系研究,探索大数据技术在预算绩效管理中的应用场景和实现途径;在数字化分析上,建立了“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的绩效模式,探索义务教育领域下预算绩效管理大数据分析应用的整体思路,架构了特定的绩效分析模型,展开绩效数据分析,并就相关结论及分析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为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在数字化应用上,先后开发并应用了吉林省市县财政管理绩效考核信息系统、省级部门预算管理绩效考核系统,试运行吉林省地方财政管理绩效考核系统,广泛应用调查问卷云平台以及培训、会议签到等管理软件,收到良好效果。
(一)实现预算绩效管理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省财政厅通过抓实预算绩效管理各环节,有效推动预算单位管理理念向“我要有绩效”转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部门积极主动建设三级绩效指标体系。部门联合绩效专家共同构建分行业、分领域、分层次的绩效指标,提高指标设定的科学性、合理性。二是在结果应用上,各省直部门配合省财政厅的主动性明显增强。近年来,省财政厅在开展事中监控、事后评价等绩效工作中,各省直部门积极配合落实各环节的结果应用。2019—2023年,共压减、收回、取消资金102.21亿元。三是积极主动参加绩效培训。在省财政厅和省绩效协会举办的预算绩效管理培训工作中,参加线上培训人数累计2000多人次,参加线下培训人数达1500人次。
(二)实现绩效管理手段从线下到线上的转变。一是信息化系统覆盖预算绩效管理全过程,实现绩效管理智能化。建成事前绩效评估、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监控管理、绩效评价管理、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五位一体”的全流程闭环信息化管理平台。二是打通省市县三级,实现绩效管理精细化。支持省市县财政和业务部门三级绩效指标协同填报和监控,以资金流为纽带,将系统用户端延伸至各市、县(区),打造省市县三级联动的绩效管理新路径,实现了各级财政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三是紧盯各环节,实现绩效管理协同化。结合预算管理一体化平台建设,与预算编制、指标下达、国库支付等流程进行了有效衔接,实现绩效“业务流”与“资金流”双向管理,通过数据资源的串联与整合,充分发挥大数据在政策完善、决策优化、风险预警等方面的作用。
(三)绩效文化氛围已初步形成。在牵头组织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省财政厅始终注意发挥各级财政、各级政府以及各部门单位和社会力量同步参与预算绩效管理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同频共振。一是与市县财政上下互动。组织全省各市县财政部门从事绩效管理工作的同志到财政厅学习培训,每期5—10名学员,实习期3个月,颁发结业证书。二是与第三方机构和智库专家共同参与绩效管理。省级累计有75个机构、300余名专家以其客观性和专业性作为重要力量深度参与全省预算绩效管理。省财政会同省绩效协会和省预算绩效管理智库平台以及各市县,采取线上线下等多种培训方式,累计培训15000余人次。三是积极开展宣传。创立“吉林省预算绩效管理微刊”,以微信为载体,以动漫、情景制作等为模式,以预算绩效管理的知识、理论观点、工作动态等为主要内容,以让社会各界人士了解、理解、支持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为出发点,不定期全方位宣传预算绩效。各市县也高度重视宣传工作,累计刊发稿件200余篇,重绩效讲绩效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一)完善履职效能下的部门整体绩效。探索开展部门整体预算绩效工作,对部门整体投入进行有效管理,与提升部门履职效能有效管理。一是在人员、公用、项目定额标准的基础上,重视产出质量标准,形成涵盖“部门履职产出——部门产出质量标准——部门整体投入成本”的预算支出标准。二是探索出台人员、公用等部门间通用费用标准,各部门绩效分析逐渐聚焦核心业务履职成本绩效。三是根据绩效评价结果以及部门职能调整、经济发展等建立支出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为部门履职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财力保障。
(二)预算绩效宏观管理与政府规划相结合。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是以预算绩效目标为轴心对所有政府性资金实施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的多环节追踪问效。首先要树立政府规划不能脱离预算绩效资源约束的理念,要清醒地认识到政府办事必须在财力许可的范围内。其次是关口前移,在编制政府总体目标时,分类测算税收和非税收入及债务发行规模增长空间以及政府资产负债率与财政支出增长率的对比关系,再倒推政府规划目标值的可行性,做到从源头上控制地方财政运行风险,实现预算宏观绩效与政府规划总体绩效的平衡。
(三)探索重大政策项目全生命周期绩效管理。按照“层次分明、规范有序、赋能管理”的思路定位,逐步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一是整体上提高站位。从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高度,推动将政策项目全生命周期绩效管理纳入党委政府改革创新事项,进一步提高各级部门单位的重视程度,以更高站位、更高层级、更实举措推动任务落实落地。二是横向上做好规划。研究出台政策项目全生命周期绩效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全面梳理重大政策和项目,建立目录清单,并以此为基础制定5年以上全生命周期绩效管理问效工作规划,确保工作压茬进行、有序推进。三是纵向上加强联动。对于省市县相同的政策项目,要统筹开展实施;对部分领域重叠的政策项目,要区分重点、分头实施,实现集中财力办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