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6 作者:浙江省财政厅
[大]
[中]
[小]
摘要:
笃行新时代 十年弄潮儿
浙江省财政厅
浙江省财政厅供图
2012—2022年,是历史长河的一瞬,是浙江财政击楫奋进的十年,是在时间的坐标系中勾画绚丽图景的十年:2012年,浙江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441.23亿元,排名全国第五;到2021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262.64亿元,稳居全国第三;2022年1—10月,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506.29亿元,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这十年,改革攻坚闯关夺隘,奋勇争先的浙江财政人始终保持定力,内修外练,矢志追赶,财政蛋糕越做越大,收入结构不断优化,构建起了“发展培育税源、税源形成税收、税收夯实财力、财力促进发展”的良性循环,推动浙江经济不断跃升、科创动能厚积薄发、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城乡区域协同发展,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五次到浙江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浙江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赋予浙江打造“重要窗口”的新定位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新使命,指引浙江奋进新时代新征程...
笃行新时代 十年弄潮儿
浙江省财政厅
浙江省财政厅供图
2012—2022年,是历史长河的一瞬,是浙江财政击楫奋进的十年,是在时间的坐标系中勾画绚丽图景的十年:2012年,浙江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441.23亿元,排名全国第五;到2021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262.64亿元,稳居全国第三;2022年1—10月,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506.29亿元,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这十年,改革攻坚闯关夺隘,奋勇争先的浙江财政人始终保持定力,内修外练,矢志追赶,财政蛋糕越做越大,收入结构不断优化,构建起了“发展培育税源、税源形成税收、税收夯实财力、财力促进发展”的良性循环,推动浙江经济不断跃升、科创动能厚积薄发、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城乡区域协同发展,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五次到浙江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浙江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赋予浙江打造“重要窗口”的新定位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新使命,指引浙江奋进新时代新征程。谋定而后动的浙江财政部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八八战略”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以当家思维担当管家责任,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路子,探索出了一批具有浙江辨识度的财政标志性成果。围绕“总书记怎么说的,我们怎么干的”两个维度,从“集中财力办大事”到“五大发展理念”,从“财政体制改革”到践行政府“过紧日子”,全面展示了浙江财政这些年来的改革和实践:
——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大攻坚战、富民强省十大行动计划等党中央、国务院和浙江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系统构建起了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体系,扎实做好首位战略首位保障,积极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积极构建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财政制度体系。
——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为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这十年,财政引导、支持、保障浙江经济“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连跨4个万亿台阶,2021年增至7.35万亿元。浙江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连续21年和37年位居全国各省区(不含直辖市)第一位。
——浙江财政部门在各类争先创优中同样收获满满。在浙江省政府绩效考评中,连续19年被评为优秀单位。在国务院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评选中,财政管理工作连续6年获得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
在杭州,东起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至浙江农林大学,一条集全球科创高端要素为一体的“大走廊”串起了紫金港科技城、云城、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集聚了国家重点实验室12家,占浙江省总数的80%;科研院所61家,诺贝尔奖和院士工作站19家,博士后工作站22家,成为浙江创新发展的“策源地”。
山雄有脊,房固有梁。浙江十年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财政的助力。面对经济增速换挡、产业结构调整和外部复杂局势,浙江财政部门把握机遇,深入实施创新强省战略,建立年均15%的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强化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助推浙江企业积蓄创新势能。
十年来,之江、良渚、西湖、湖畔等省实验室相继挂牌,省市县三级财政部门联动,集中财力支持省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2018—2022年,浙江省财政安排67亿元倾力支持之江实验室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坚持绩效导向,省财政大力支持省实验室建设,采取建设期内首年给予创建经费补助,之后根据建设进度和绩效评估等情况给予后续支持,加快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2009年,浙江省设立7.5亿元的省级产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后续又相继设立海洋产业基金、创新强省基金、转型升级基金等政府基金。2015年,财政部门继续加大专项资金改革力度,扩大省产业基金规模,截至2018年6月,省产业基金总规模1417亿元,撬动社会资本10503亿元。2018年9月,财政部门在整合省转型升级产业基金和创新强省基金的基础上,启动政府产业基金2.0版,重点支持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八大万亿产业发展。
针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经济形势,财政部门聚焦重点产业链断链断供风险等清单,围绕十大标志性产业链和“工业五基”,2020—2022年,统筹安排14.03亿元支持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计划,统筹安排4.38亿元支持首台套产品奖励及保险补偿;2020—2022年,统筹安排1.85亿元支持完善“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创建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引领“浙江智造”。
近年来,浙江省财政累计助力培育未来工厂41家、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512家,省级数字化示范小微企业园114,2021年重点工业企业装备数控化率、工业设备联网率分别达到70.5%和56.7%,产业数字化指数持续位居全国第一。
财政改革虎虎生风,产业革新力量萌动。一大批细分市场占有率高的“单项冠军”“小巨人”企业,逐渐成为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一个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奠定浙江未来发展基础的产业新体系显露雏形。数据显示,近年来浙江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5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居全国第3位。
绿色,一直是浙江发展的靓丽底色。
2022年6月,浙江省财政厅发布《关于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成为全国首个发布财政支持“双碳”政策的省份。根据实施意见,浙江将针对各领域碳达峰痛点、难点、堵点,结合集中财力办大事政策体系,有针对性提出财政支持重点和方向,实现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居民生活、科技领域碳达峰。为实现“双碳”目标,2022年兑现2021年度绿色发展财政奖补资金140.26亿元。
十年来,全省财政部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大生态环保投入,建立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财政政策,全面推广实施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的财政收费制度,建立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
山青、水绿、天蓝,浙江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前列,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连续9年提升,2019年,在全国15个生态省试点创建中,浙江是全国首个和当时唯一一个通过国家验收的生态省。
返乡创业的庆元青年吴淑梅没想到,“绿色”的效益一点也不比城市上班差。她在岱头林场的2000亩公益林里,种下了400亩三叶青、黄精等珍贵中药材,发展林下经济,除了药材收入,还能拿到生态公益林补偿。
自2004年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以来,浙江省11次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最低补偿标准从每亩8元提高到33元,源头县、加快发展县及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最低补偿标准提高到40元,省级补偿标准位居全国前列。
依托好山、好水、好空气,杭州临安、湖州德清、丽水松阳、衢州开化等藏在深山的村庄成了城里人避暑休闲的好去处,山村完成从“卖木头”“卖石头”到“卖风景”“卖生态”的转变,实现保生态与促增收的双赢。
“外修”加“内养”,浙江生态的回馈之门越来越宽。沿着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思路,2020年10月,浙江发布全国首部省级GEP核算标准,让散落在山间的自然资源,成了能“明码标价”的新宝贝,为全国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供省域范例。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得益于“八八战略”提出的“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等战略布局,为浙江省城乡、区域均衡发展提供了先行指引。十年来,浙江财政坚持财力向市县下沉,探索分类分档激励奖补机制,通过助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美丽乡村、山海协作等工程,全力推进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首先在乡的发展。浙江财政部门通过整合资金,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支持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同时,积极推进农村改革,支持粮食生产,提升乡村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至2020年,高质量完成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攻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年家庭人均收入8000元以下情况、集体经济薄弱村“三个清零”。
城乡统筹,关键在融。2017年,浙江省财政厅出台《关于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的实施意见》,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十三五”期间,省财政共下达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57.42亿元。
何处是城,哪里是乡?对初来浙江的人,常难以分辨。城乡的差距在变小,城市间的差距也在拉近。为解决区域差距,浙江财政部门把突破口放在加快发展地区。2020年,省财政创新实施区域协调财政专项激励政策,面向丽水、衢州生态屏障地区及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县,择优确定12个县(市、区),每年安排18亿元激励资金,重点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乡村产业服务支撑,为加快发展地区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推进——“十三五”期间,各级财政部门积极落实中央和省级资金2384.4亿元,支持交通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补齐浙西南山区基础设施短板;协作发展平台不断升级——“飞地”园区、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山海协作产业园全面升级,推动加快发展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财政部门通过统筹,全省发达及较发达县(市)与财政困难县(市)人均财政支出水平基本相当,人均财政支出前10位县(市)与后10位县(市)的倍差在3倍以内。更令人欣喜的是,2021年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94倍,成为全国发展最均衡的省份。
经历了改革开放后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浙江,率先踏上探索“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之路。2004年以来,浙江建立为民办实事制度,聚焦就业、教育、社保、医疗等领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财政资金重点保障,确保承诺兑现,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敢为人先的浙江财政人提出公共财政建设的思路,将财政支出的2/3以上用于改善民生,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最大程度惠及百姓。其中,医疗、社保、教育等人均支出水平均高于全国平均数。
吃过早饭,家住海盐县百步镇百联村的殷露娜,开车5分钟,把儿子送进镇中心幼儿园。随后,带母亲去家附近的镇卫生院复诊高血压。医生问诊后,一张处方发送到十多公里外的县中医院药房,调配师马上审核、抓药,药房熬好的中药当天免费快递到家。“城里有的,我们农村都有,都挺好。”
依托“医共体”“教共体”,浙江逐渐构建起了省内优质医疗、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即使偏远的衢州、丽水、舟山等山区海岛,也利用互联网“共享课堂”“智慧流动医院”巡诊车等方式,与杭州、宁波、绍兴等地结对,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覆盖、乡镇公办幼儿园全覆盖、医保门诊慢性病保障制度全覆盖等,让全体浙江人民实实在在享受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2021年6月底,嵊州市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工程的第一个子项目嵊州市长乐水厂正式通水。这是浙江省首个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贷款项目,利用新开行贷款8.25亿人民币,旨在实现嵊州城乡供排水一体化,改善偏远乡镇38.5万居民的饮水用水安全。长乐水厂的建成,为甘霖、长乐等地16万居民提供优质饮用水。
2021年底,浙江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等29个省级部门出台了《浙江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版)》,围绕人的全生命周期,对“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七个有”的公共服务标准进行细化,还对军有所抚、文有所化、体有所健、事有所便等领域的95项基本公共服务标准进行了明确,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为这95项基本公共服务事项,浙江财政部门创新构建“钱随人走”制度体系,建立系统化、集成化的“钱随人走”“1+X+N”(“1”项核心实施意见,“X”项配套制度,“N”项“钱随人走”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文件)制度体系,把财政资金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
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上,浙江省委提出“两个先行”奋斗目标和“8个高地”的具体目标。
星光不问赶路人,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浙江财政部门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两个先行”奋斗目标,再次赋予时间以壮丽感,创造新的精彩、新的奇迹。
责任编辑 陆安平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