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内容推荐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中国财政 | 滁州: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作者: 安徽省滁州市财政局局长 马有山
来源:《中国财政》2024年第14期 2024/08/12

滁州: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安徽省滁州市财政局局长 马有山
图片


安徽省滁州市财政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整合优化财政资源,强化财政保障力度,全力打造全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第一城、奋力打造动力电池产业第二城、新能源汽车产业第三城,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互促双强。

机制耦合,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

一是建强政策体系。建立市县科技创新专项资金体系,合理支持高能级研发平台建设、企业研发投入引导、重大技术攻关等,推动行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成果共享,扩大财政科技投入受益面。2023年,全市科技支出17.8亿元,同比增长11.8%。

二是突出重点方向。优化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的选题机制,实施创新创业资助项目等科技计划项目,综合运用事前支持、后补助、以奖代补、基金投资、绩效奖励等方式,不断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投入700万元支持安徽光智科技揭榜建设首批产业创新研究院。

三是基金政策联动。充分发挥产业发展基金和政策专项资金作用,设立总规模超654亿元的政府性股权投资基金,聚力先进光伏、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链项目攻坚。总规模3亿元的滁州市天使投资基金累计引进人才团队91个,支持项目45个,投资近2亿元。总规模2亿元的滁州市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累计投资来滁成果转化项目12个,投资额近1.9亿元。

基础融合,助力区域研发能力提升

一是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2023年,首次兑现研发经费投入奖补政策,对全市研发投入百强企业、研发强度超10%企业新增研发投入部分给予一定比例奖补,市县共计发放奖补资金2300多万元,激发企业研发投入积极性。

二是加速技术转化。2023年,立项省级以上项目15项,省市县共配套资金5468万元,带动企业研发投入超1.77亿元,获省科学技术奖16项,首次获得两个“一等奖”。

三是建设高能级研发平台。聚焦光伏、智能家电等八大产业链,培育建设一批国家、省级研发平台,全市已获批各类省级以上研发平台314家,其中,国家级研发平台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5家。

四是优化多元投资。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补贴政策,累计支持89家企业贷款融资4亿元,给予保费补贴177.4万元,为企业加大投入开展研发活动提供了有力资金保障。

人才复合,激发产业新质生产力

一是紧抓“双倍增、两清零”。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总量突破210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350家。培育建设核心技术能力突出、产业链带动能力强、具备全球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精准发力,靶向施策,截至目前,研发活动清零125家、研发机构清零38家,“两清零”工作任务完成率达100%。

二是高标准迭代引才政策。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等“新三样”,实施“满天星”人才计划,迭代实施招才引智“十大举措”4.0版。投入资金1.6亿元,实施青年“百万就业见习”计划,加大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力度,财政贴息1630万元,吸纳1796名青年就业,带动6216人就业创业。

三是深化产学研合作。与吉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签订校地合作协议,合作共建产业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联合实验室等校地合作平台,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鲲鹏计划”1000万元。

四是共建新型研发机构。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光伏重点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建成安徽省石英砂纯化和光伏玻璃工程研究中心等光伏产业创新研发平台12个。

要素组合,助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一是财政聚焦精准发力。围绕产业链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按照“空间集约、企业集中、资源集聚”思路,持续导入优质资源。2024年,全市谋划统筹财政资金1.5亿元,支持特色产业发展。

二是强化链群协同。强化产业链式发展,以“点线面”协同发力形成产业大集群化发展。2024年,全市谋划统筹资金超10亿元,全力打造全省“一二三”城,顶格落实减税降费政策,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三是拓展企业融资渠道。支持“滁州金服平台”建设460万元,已服务240户“汽车及装备制造”企业获得银行授信529笔、金额62.1亿元。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驻滁州信用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全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超13亿元,惠及企业156家。

四是找准纾困减负切入点。落实各项延续、优化及新增的税费优惠政策,将减税降费专项资金纳入财政直达资金系统,2023年,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51亿元,出口退(免)税30.8亿元。

五是搭建“免申即享”直通车。在“免申即享”平台、“皖企通”、涉企系统和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四网联通”基础上,通过平台发布政策文件314个、政策服务668项,实现政策精准供给和直达快享。2023年,平台兑付惠企资金4.4亿元,惠及企业1520家。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