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中]
[小]
摘要:
厦门市
2021年,厦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33.8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1%。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9.06亿元、2882.89亿元、4121.94亿元,分别增长5.3%、6.7%、9.0%。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727亿元,增长11.3%。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8876.52亿元,增长27.7%。其中出口4307.30亿元,增长20.6%;进口4569.22亿元,增长35.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84.07亿元,增长12.7%。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2%,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9%,消费品价格上涨0.8%。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530.2亿元,增长13.2%。其中地方级收入881亿元,增长12.4%;上划中央收入649.2亿元,增长14.4%。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60亿元,增长8.5%。其中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07.2亿元,增长11%。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71.6亿元,增长13%。
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1071.1亿元,增长30.4%。全市政府性基金支出1251.6亿元,增长20.8%。其中市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744.9亿元,增长37.76%;市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754.4亿元,增长40.9%。
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4亿元,增长-46.5%。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22.4亿元,增长-27.3%。其中市本级国有资本...
厦门市
2021年,厦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33.8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1%。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9.06亿元、2882.89亿元、4121.94亿元,分别增长5.3%、6.7%、9.0%。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727亿元,增长11.3%。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8876.52亿元,增长27.7%。其中出口4307.30亿元,增长20.6%;进口4569.22亿元,增长35.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84.07亿元,增长12.7%。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2%,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9%,消费品价格上涨0.8%。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530.2亿元,增长13.2%。其中地方级收入881亿元,增长12.4%;上划中央收入649.2亿元,增长14.4%。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60亿元,增长8.5%。其中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07.2亿元,增长11%。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71.6亿元,增长13%。
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1071.1亿元,增长30.4%。全市政府性基金支出1251.6亿元,增长20.8%。其中市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744.9亿元,增长37.76%;市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754.4亿元,增长40.9%。
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4亿元,增长-46.5%。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22.4亿元,增长-27.3%。其中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2.5亿元,增长-43.3%;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21.9亿元,增长-21.8%。
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99.2亿元,增长17.8%。其中保费收入171.7亿元,财政补贴收入13.5亿元。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168.6亿元,增长-2.4%。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中央补助收入141.2亿元,其中返还性收入56.8亿元,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70.8亿元,专项转移支付收入13.6亿元。福建省补助计划单列市收入22.3亿元。市对区补助支出178.8亿元,其中返还性支出17.6亿元,一般性转移支付支出115.4亿元,专项转移支付支出45.8亿元。
一、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经济社会运行平稳有序
(一)疫情防控。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作为最重要、最紧迫的工作,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全市安排疫情防控支出52亿元,为巩固疫情防控歼灭战成果提供坚实保障。9月疫情再次突袭厦门市,市级快速投入28亿元用于隔离场所管理、核酸检测、物资保供、纾困减负等,投入5.3亿元支持同安区等疫情较重地区有序运转,坚决守住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防线。
(二)纾困减负。不折不扣执行中央减税降费政策,新增减税降费超60亿元。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获批航空维修器材免关税,辅导30余家集成电路、平板显示企业享受进口税收优惠,减轻企业资金负担超80亿元。出台促消费、促外贸、促生产系列政策,快速打造“1+N”助企纾困体系(“1”指厦门市人民政府印发的《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助力企业纾困减负若干措施》,“N”指各区域、各行业纾困减负稳增长措施),兑现惠企资金超120亿元。落实政策巩固经济向好态势,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增长14%和25.2%,高出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三)节支增效。坚持政府带头过紧日子,集中财力助企纾困和保障民生。多措并举对冲疫情减收影响,处置一批闲置资产促进增收,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平均压减16%,统筹部门“趴窝”资金16亿元,用于保障疫情防控、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助企纾困等必要增支。争取新增政府债券额度319亿元,获批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等中央重大试点资金。
二、加快抓招商促发展步伐,城市发展动能显著增强
(一)服务招商。投入120亿元。推动天马六代线、厦门时代、中航锂电等高能级项目落地建设。完善“基金+项目”招商,引进博裕资本有限公司、阳光融汇资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国内头部基金,通过基金“朋友圈”带动元气森林等一批高成长性项目落户。启动建设厦门科学城、海洋高新产业园等招商载体;推出提高补贴、配偶安置、子女入学、人才安居、个税奖励、医疗保健等优化人才服务保障六条举措;鼓励市区联动招商、协同扶持,强化招商要素保障。
(二)产业转型。投入81亿元。加快打造创新平台,嘉庚创新实验室、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厦门分中心建设提速,生物制品省创新实验室启动建设;围绕金砖创新基地出台配套政策,布局一批新工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加力培育产业链群,鼓励重大技术攻关和企业研发创新,计算机和通信设备、软件信息、集成电路、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链群税收增幅超过20%,净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家。
(三)岛内外发展。投入251亿元。岛外公建配套更加完善,实施32个岛外旧村改造,开建市妇幼保健院集美院区等179个新城公建配套项目,竣工闽南戏曲艺术中心等62个项目。岛内大提升进展明显,改造老旧小区2.5万户、打通断头路11条,建成南北向健康步道一期。乡村振兴稳步推进,加快30个试点村和10条乡村振兴动线建设,对1256个自然村进行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四)区域辐射。投入117亿元。进出岛大通道加快建设,地铁3号线开通运营,海沧隧道建成通车,跨岛交通更加便捷。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强化,完善国际货运航线、“丝路海运”扶持政策,厦门机场货邮吞吐量增长9.7%,“丝路海运”航线突破80条。对外合作更加紧密,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先行先试,打造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离岸贸易收支结算额、跨境电商交易额分别增长60%和148%。
三、补齐民生短板,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改善
(一)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投入54亿元。加大困难学生奖助学金资助,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5万个。推动厦门外国语学校、福建省厦门实验小学等名校跨岛发展,全面推广中小学生课后延时服务,推进100所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65所幼儿园智慧教育试点。实施新一轮部省市共建厦门大学,开展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试点,打造7所省级高水平职业院校。
(二)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投入50亿元。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深化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新增就业32.1万人。做好民生兜底,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850元,向5.5万名困难群众发放疫情生活补助。加强“一老一小”服务保障,建成2个镇(街)照料中心和9个农村幸福院,开展10个普惠托育服务试点,新增普惠型养老床位1472张。拨付对口帮扶资金2.8亿元。政府采购脱贫地区农副产品完成率109.7%。
(三)建设健康之城。投入54亿元。支持复旦儿科厦门医院、川大华西厦门医院入选第二批国家区域中心试点,投用开元等一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加医疗资源供给。启动杏林医院扩建,组建12支卫生应急队伍,扩大应急储备医疗物资规模,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体系建设。城乡居民医保缴费补贴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740元,优化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医疗保障体系更加健全。
(四)落实惠民实事。投入91亿元。保障48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完成。开展海漂垃圾治理,新建、改造污水处理厂9座、污水管网120公里,饮用水水源地、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小流域省考断面实现100%达标。深化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新增租赁住房2万套,配租配售保障性住房1.9万套。促进文体事业发展,办好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系列活动、金鸡电影节等重大活动,完成56个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修缮,新增29个校园免费开放体育设施。改造提升17个农贸市场。
四、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财政治理水平稳步提升
(一)提升资金配置效率。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扩大政府保障清单编制范围,基本实现全覆盖;实施保障内容、方式动态调整,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清理一批产出效益不高的政策,增强政策体系与发展战略的匹配度。建设“智慧财政”系统,全市1500多家预算单位上线编制预算,增强风险防控能力,强化财政改革的技术支撑。
(二)发挥财政撬动作用。加快财政投融资改革,推动城市更新和轨道交通市场化投融资机制有效运作。开展地方债柜台发行。创新“财政+金融”扶持方式,中小微企业融资增信基金、技改基金撬动超百亿元社会资本,为3300多家企业提供低成本融资,入选全国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优秀案例。运用“财政出资+国企跟投”放大投资乘数,保障重大招商项目落地。
(三)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在政府投资领域,健全建设项目主要材料价格调整机制和设计费取费方式,加强绩效奖惩、促进降本增效。在公共事业领域,实施常规公交成本规制,完善垃圾特许经营管理,出台桥隧维护标准,建立农村污水、打通“断头路”对区奖补机制,结合进度质量确定补助水平。在行政运行领域,完善非在编人员、社区工作者待遇标准,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
(四)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全面推进财政投融资项目竣工财务决算,2000年以来的项目决算完成率约90%,有效防止资产流失。及时下达并规范使用45亿元中央直达资金,惠及市民超过180万人次。完善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制度,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提高政府采购透明度。各部门所属预算单位首次公开预决算,配合做好地方人大对政府债务审查监督。
(厦门市财政局供稿)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