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海城市地处辽宁省南部,全市总面积2734平方公里,总人口111万,是辽东半岛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一个县级市。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海城市财政局坚持与时俱进,全面推进财政改革与制度创新,最大限度增加政府可支配财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财政管理总体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2001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实现4.7亿元,比上年增长19.2%。
具体说来,海城市财政局的聚财和理财工作主要做到了以下四点。
一是抓投入,促进税源增长。2001年,海城市财政局坚持把加大投入、增加收入做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财政资金来引导和支持经济发展。首先,全年用于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的财政资金达9600万元,着力搞好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其次,财政先后投入4900万元,重点支持沈大高速公路沿线万亩经济开发形象工程、王家堡万亩引水上山果树灌溉项目、东三道蔬菜出口创汇园区等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和外向化项目;第三,财政投入3500万元,重点支持西柳服装市场、南台箱包市场、海城建材市场等大型专业市场建设。通过财政资金的投入,引导社会投入,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2001年,共吸引社会投资11亿元,其中引进资...
海城市地处辽宁省南部,全市总面积2734平方公里,总人口111万,是辽东半岛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一个县级市。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海城市财政局坚持与时俱进,全面推进财政改革与制度创新,最大限度增加政府可支配财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财政管理总体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2001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实现4.7亿元,比上年增长19.2%。
具体说来,海城市财政局的聚财和理财工作主要做到了以下四点。
一是抓投入,促进税源增长。2001年,海城市财政局坚持把加大投入、增加收入做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财政资金来引导和支持经济发展。首先,全年用于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的财政资金达9600万元,着力搞好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其次,财政先后投入4900万元,重点支持沈大高速公路沿线万亩经济开发形象工程、王家堡万亩引水上山果树灌溉项目、东三道蔬菜出口创汇园区等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和外向化项目;第三,财政投入3500万元,重点支持西柳服装市场、南台箱包市场、海城建材市场等大型专业市场建设。通过财政资金的投入,引导社会投入,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2001年,共吸引社会投资11亿元,其中引进资金3.8亿元,新建项目114个,使一、二、三产业效益大幅度增长,全口径税收比上年增长16.5%,有效地促进了财力的增强,为海城经济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抓征管,增加可控财力。2001年,海城市财政局把聚财做为财政工作核心,千方百计组织收入。市财政局在加强与市国税、地税局沟通情况,掌握增量税源的同时,强化税收征管手段,深挖潜力,年末国税超收1700万元。针对地税税种小、变化大的情况,海城市财政局抓住每个纳税环节,及时向地税部门提供情况,保证应收尽收。2001年,仅一家房产公司就征缴欠税650多万元。为确保收入任务的完成,市财政局派员深入基层摸情况,搞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基本上杜绝了市餐饮、娱乐及其他服务行业普遍存在税负偏低及跑、冒、漏现象。同时,针对城乡一些车主办理外籍车辆牌照搞异地营运,造成税费流失的严重问题,经市政府同意,市财政局及时会同工商行政管理、公安、国税、地税及交通部门联合开展了专项整治,堵塞了漏洞。到2001年末,增加各种税收1000多万元。在预算外资金管理工作中,海城市财政局在坚持全市收费和罚没收入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同时,还加大了“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力度。严格实行“收入全额上缴、支出计划控制、政府适度统筹,超收节支奖励”的管理办法。有效地防止了收支的不合理状况,增加了政府的可支配财力。
四是抓稳定,支持各项事业发展。海城市财政局在充分发挥聚财、理财职能的同时,保证公教人员工资的发放,为了加大保稳定、保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力度,2001年,除及时拨付专款800万元,解决科、教、文、卫、体等社会各项事业急需资金外,还积极配合劳动部门清理隐性就业,及时解决离退休人员2234人、矽肺病退休61人的医疗保险问题;拿出319万元专项用于全市城镇和农村29048人的最低生活保障支出;安排资金50万元,弥补社保资金缺口,保证了社会化发放,促进了社会稳定。